李開複說:“一個人的可貴,在於他是一個誠信和負責的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能提升企業形象,誠信能讓企業名揚天下,誠信能讓企業和個人做成更多生意!所以,成功創業離不開誠信。
當今社會,很多有錢人都是漂泊在外地創業、闖天下的。人生地不熟,他們憑什麽得以成功?靠的就是誠信二字。商海沉浮,是什麽讓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神話,立於不敗之地?答案很簡單:講誠信,守信譽。
俗話說,誠信二字值千金。一個人如果打造出了誠信的品牌,那麽他到哪裏都能如魚得水。一個人,也隻有在平時注意積累信譽,時時處處注意給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在危難關頭得到別人的幫扶,渡過難關。
所以創業者一定要時刻將“誠則立家業,信則創未來”放在心間,因為沒有誠信就不會有堅固的事業基礎。
在微軟,李開複對員工期望的“核心價值觀”中誠信位居第一。曾有一位學生問李開複:“為什麽把誠信放在智慧之前?”李開複說這是為了公司利益。
李開複曾麵試過一位在技術、管理方麵都相當出色的人。閑談時,他表示,如果公司錄取他,他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他強調,那些工作是他下班之後做的,他老板並不知道。那一刻,李開複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決定——放棄他。
多年來,美國部分教授對部分中國學生產生了誠信危機,他們不相信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很多推薦信都是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相反,美國教育中的誠信培養則滲透到了各個生活細節當中。
李開複初到美國時,由於英文不行,每逢考試,校長都會把考題直接交給李開複,並對他說:“目前你還應付不了考試,回家做吧,我相信你不會看課本的。”這對於尚未成年的李開複來說絕對是活生生的誠信教育。
李開複經常給中國的青年學生寫信,並堅持每信必回。他寫給國內青年學生第一封信,沒幾天就收到1000多封回信。李開複信守了他的諾言—一給他們寫了回信。這一事件證明他說自己講誠信絕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相信也正因為如此,在李開複離開穀歌選擇創業的時候,才會有那麽多的商人站出來支持他。他們除了相信李開複的能力之外,更相信李開複的為人。
在商場上,誠信不僅僅是一種美德、一種看不見的精神品質,更是利害攸關的規則。創業、做生意的人需要精明,但精明不等同於欺騙。很多人認為說謊、吹噓等手段在商業上是值得一用的,甚至認為是必須的,這也是為什麽誇大事實的廣告充斥在各個角落的原因。商家紛紛掩飾自己商品的缺點,卻把優點說得天花亂墜,可是他們的錢包鼓脹一點的時候,人格也隨之降低了一分。把欺騙作為掙得財富策略的商人,遲早有一天會原形畢露。
在商場上,誰違背了信義就會遭到合作者和消費者的遺棄。一個真正成功的創業者,必定是一個重諾言、守信用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誠信並不是李開複一個人的專利,像他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吉爾達鞋業的創始人餘阿壽12歲就開始做鞋,做了一輩子鞋,這為他贏得了“皮鞋壽”的雅號。從創辦吉爾達企業那天起,餘阿壽就始終堅持“方正、厚道、公平、誠信”的理念。餘阿壽說過:“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生意,一次失信就可能出局。”
無獨有偶,李士全開“成李記肉餅大王”,堅持用福臨門食用油炸油條,一斤黃豆就榨12碗豆漿;沒摸過電腦的孫安民,為抵製開發商違規運作、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辦起了打假網站。
“每個人都有一個誠信賬戶,裏麵的價值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一個企業,能夠保證50年後依舊存在,靠的絕對不是擴張的速度,而是穩定的效益和持之以恒的誠信。”華泰保險總裁王梓木的感言,亦是他們共同的心聲。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在中國傳統道德和價值觀的深刻影響下,這些創業者普遍將誠信視作立身之本和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用這種執著規範著自己企業的商業道德。誠信不僅是創業時所必須的元素,還是企業長久發展、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公司長期發展的基石。
信用像玻璃一樣脆弱,壞了將無法修複。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他人就不願意繼續與他交往。每個人都樂意交往信用可靠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危險的。豐富我們的人際關係,取信於人是必不可少的。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做一個守信的人,我們就不能夠輕易許諾,許下一些無法兌現的諾言。
人際交往中,朋友之間相互幫忙,向朋友許諾是常有的事。許諾也的確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但是,許諾的話好講,日後兌現不了難辦。這會導致自己的“信任危機”,並會給朋友之間日後的交往帶來難以逾越的障礙。
一項許諾通常容易把人與人的關係變成物與物的關係,即把以情感為紐帶的人際關係變成純粹的“物際”關係。因為“物欲”隻有滿足欲,沒有理解欲,“物際”關係無法用情感來維係,所以“物欲”一旦不能滿足,關係也就全線崩潰。因此,凡是可以避免許諾的地方,一定要避免。傅玄雲:“禍莫大於無信。”
所以,在你必須做出承諾時,首先要考慮自己實現諾言的實力,承諾不應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也就是說,許諾時一定要考慮到“應諾”的可能性。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光憑良好願望甚至主觀想像去許諾。離開客觀實際和條件許可,隨意向他人許諾,雖然一時可以用你的諾言滿足對方,但是,這“慷慨”帶來的苦果卻要由你一人來吞食。朱熹早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由此,許諾一定要慎重,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工作。一旦許下諾言,就要盡全力去實現。
承諾時,不要信誓旦旦地做一個“熱血男兒”,要為自己留有餘地。即使有能力辦到的事,也可以用“給我一次機會”之類的話語來代替許諾。這並不是教你如何耍“滑頭”,而是事事難料。正如西班牙諺語所說:“諾言快似駿馬,但事實可以追上它。”許諾既有它“超前”的一麵,又有它“滯後”的一麵。說它是超前的,是說它在沒有實現之前就已經“預付”給對方了;說它是滯後的,是說它在兌現的過程中,是以過去的情況為依據的。沒有人能夠準確無誤地說出下一分鍾會發生什麽。隻要你珍惜並把握好“這一次機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講求實效,不拖拉,不哄騙,及時與對方溝通事情進展的情況,就足以獲得對方的信賴。
即使許諾,也不要把話說絕了,這樣,你也就獲得了一定的回旋空間,靠著這個空間,你就不會失信於人。隻要我們懂得維護自己的信譽,以“信”取勝,打出自己的名譽品牌,就會朋友滿天下,人際關係四通八達。
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創業並取得成功,長遠之策就是立誠為本,誠信經營。因為在市場上建立信譽,就意味著在市場上占領一塊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