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上沒有掉餡餅的,自然也不會掉人才。創業者應該從一開始就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這與目前普遍流行的“找潛力股”說法相似。買股票前要找潛力股,待它以後慢慢升職;嫁老公要找潛力股,讓他慢慢變成多金男。同樣,招人也要找潛力股,就是那些有潛力成為“人才”的人,把他們先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來,然後按照你的需要一手“調教”出來。
李開複最大的一項本領就是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他剛剛人生穀歌中國就迫不及待地向中國的廣大優秀人才拋出了橄欖枝,悄然啟動了Google在中國的大規模招聘。
在這次招聘中,李開複采取的策略是“酒香餌釣金鼇”,拋出了吸引人才加入Google中國的三大理由:
(1)學習。Google是一個能讓人不斷學習的環境,裏麵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專家,每人都可以花20%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項目。
(2)培養。李開複承諾,他將親自培養50名世界一流的架構師和程序員。每位員工都有機會到矽穀總部學習。
(3)專業。李開複打破了專業的限製,即便來應聘的人無法很快進行應用型軟件的開發,隻要他有動手能力,就能在穀歌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樣的招攬人才方略一執行,很快就有一封似曾相識的自薦信引起了李開複的注意。李開複覺得有點奇怪,為什麽同一封郵件會收到兩次?調查後他發現,寄信人發的地址遠不止2個,用戶名kfl、kaifuli、kfli,信箱後綴gmail、hotlnail、),abc等等,他把能想到的郵箱地址全部寄遍了。也就是說,這個寫信的人不能確定李開複的郵箱地址是什麽,所以,他就按照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地址,挨個發了一遍。
被感動之餘,李開複認真地研讀了這封求職信。這個作者在信中說道,上5年級的時候,是怎麽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用Google的;在此後的時間裏他跟蹤了GOogle的所有產品,每次Google都會給他很大的驚訝。這位學生還詳細說明了,他喜歡GOogle某個產品的某個部分,這個部分設計的特點是怎樣的。
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這位“毛遂自薦”者還舉出了曾經服務過的公司和得到的榮譽,並且表達了希望成為Google一員的意願。他還分析了Google招聘的幾個職位,分析了哪個職位最適合自己。此外他還坦誠自己麵臨的其他機會,他希望google盡快麵試以便早做決定。
“這封信讓我眼前一亮”,已經習慣了從“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政治麵貌”一路看過來的李開複終於看到了一封不一樣的信。李開複說:“中國的大學生們缺乏這種積極精神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李開複,每天要看一萬封簡曆,而且大多都寫著‘畢業於全中國排名前八的大學,然後是年齡、性別、政治麵貌’等,看到第二頁你也肯定不再翻了。”
這個“毛遂自薦”的同學最後通過了李開複的測試,他成了李開複的第一個“嫡傳弟子”。
通過各種方式,李開複最終選定了50名嫡傳弟子。經曆了現場麵試的李開複坦言:“中國學生的熱情和才能尤其是動手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凡是符合要求的優秀計算機人才我們都非常歡迎加盟。”在這一廣納賢才的呼喚聲中,李開複又招聘了上百人。
不過,“被選中”隻是加盟Google,的第一步,此後,這些“潛力股人才”必須接受Google為期6個月的“死亡訓練”。李開複認為,“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比起美國最優秀的學生已經毫不遜色,不過他們最大的問題是智商和情商發展不平衡。害羞、不善溝通的現象比較普遍”,對此李開複為嫡傳弟子們製定了一個為期6月的特訓計劃。
李開複認為新人剛進公司首先要培養“待人處事”的方法,因此他設計了一個“虛擬公司”的培訓教程,用三四個小時模擬一個產品的研發周期,然後讓新手們學習,怎麽樣在適當的時候講適當的話,怎麽能用最好的溝通方法說服別人,怎麽樣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怎麽樣以誠待人,怎麽樣能有團隊精神。
除了模擬訓練外,李開複還找了一些在歐美公司流行的培訓課程進行“理論學習”。很多新人不敢開口說英語,怕錯、怕口音重,可是如果不說就沒有被理解的機會,因此,李開複特別強調要“逼”新人多說,這種課程一直要在加盟的前9個月內延續。
第二階段,李開複重點對他們進行“算法”上的強化。雖然他招收的中國學生已經有很好的計算機水平,但是依然需要加強“算法”。李開複專門找了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幫這些新人設計課程,讓每個人都能補充自己不足的部分,這個階段大約持續2個月,並且全都采用遠程教育。
作為最後的培訓,李開複會安排新人去美國學習。全套人才培養流程走下來,李開複希望在6——9個月內,把需要培訓的地方培訓好,然後可以開始完成項目,等到跟了幾個項目,熟悉公司運作和掌握公司的工具後,Google中國研究院就開始施行美國式的管理——即沒有人的管理。
從吸引人才到培養人才,李開複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這也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創業者應該具有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否則,即便創業者本人再有本事,也無法很好地吸引和使用招聘來的人才,那樣對自己的事業是很不利的。總之,對人力資本來說,吸引和培養二者不可缺失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