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問題”正逐漸成為社會上的流行詞,帶點兒調侃,帶點兒自嘲。可是,到了真刀真槍的“商戰”中,人品是絕對不能出問題的。作為一個創業者,你需要的是誌同道合的合作夥伴,他可以能力差,可以底子薄,但就是不能有“人品問題”。否則,那不是人“才”,是人“災”。
李開複在微軟研究院就曾碰到過一個相關的問題。一位來這裏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作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得出。後來,他的老板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隻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舍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李開複認為,這個不懂誠信,將做過手腳的數據呈上的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這個人。
李開複認為,從企業招聘人才的方麵說,誠信的品質比實際技術更加重要,因為學校裏學的專業知識畢竟不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實用性,一般都要到企業中經過實戰操作,才會真正熟悉專業技術。這樣一來,一個新人最基本的人品和素質就成了企業最關注的東西。如果新人秉性誠實守信,那麽以後的道路基本不會走歪;但是若新人原本就有點滑頭耍小聰明,那麽即使企業予以正確引導他也很可能在未來偏離軌道。所以我們現在做畢業生就業指導,提倡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誠信”,要知道,做到這兩個字有時候並不簡單,可能會麵對誘惑和考驗。但不管怎麽說,進入職場時,堅守這兩個字是必須的。
李開複還不喜歡那些背離誠信、占公司便宜的人。這類人常會用學校或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長途、多報銷出租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員工隻要能工作就好了,其他細節隻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不必過於在意。然而,李開複認為,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體現的正是一個人整體誠信的缺失,這樣的人自然也幹不成大事,甚至會毀了公司的大事。
這正如我們常說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準則都無法遵守,那麽他必定是一個不可信任的人,一個不合格的員工,即使這個人擁有再多優秀的、能夠成功的素質。因為在現代社會裏,人最需要具備的素質不是優越的智力、才幹,而是減信的品格。微軟等現代企業在製定選拔人才的標準時,就永遠將誠信擺在第一位。
李開複認為,無論一個企業的管理問題有多麽地嚴謹,一旦它雇用了品德上有瑕疵的人,那就好像在自己的組織丟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那是隨時都可能爆炸的。西方商諺有雲,“好的倫理為經營之道”(Good ethics is sood bust-ness)。企業競爭,不隻是策略、技術和創新的競爭,最後決勝負的關鍵,往往掌握在品德手上。
為此,李開複舉了兩個血淋淋的例子來告誡將來的創業者們一定要選擇品德好的人才,否則你將“死無葬身之地”。一個例子是1995年,一位年僅28歲的巴林銀行新加坡分行期貨交易員李森,短短不到3年,以偷天換日的手法進行不當交易,讓長達232年曆史的英國巴林銀行(sartngsdank)倒閉,最後以1英鎊的象征性價格,被荷蘭ING集團收購。另一個例子是2003年10月。華人圈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理律驚爆員工劉偉傑盜賣客戶托管股票案,盜賣股票金額高達新台幣30億元,讓理律一度瀕臨破產,雖然最後取得客戶諒解並達成協議,以16季分期攤還、外加18年法律服務和公益慈善抵債的方式收場,但在金錢損失外,多年辛苦打造的品牌與商譽受創更大。
無論在什麽時代,無論在哪一個國家,一個缺乏誠信的、人品有問題的人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創業者必須明白這一點,在挑選人才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對人才品格的考查。這樣才能鑄就一個品格正直的團隊,這樣的團隊才能在創業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