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拉鬆,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毅力。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到不了終點的。在這一點上,創業跟馬拉鬆尤其相似。人們經常把創業者的初戰告捷稱為“挖到第一桶金”,但為何有的人如願以償地掘出了“第一桶金”,有的人卻沒有呢?導致這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後者“恒心”不夠。
在微軟公司,大家都很重視每年4次向比爾·蓋茨匯報工作成果的機會。在匯報的幾個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開始提早排隊,以便報上各自最得意的成果。
微軟中國研究院剛成立的那一年,當幾個研究項目都還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李開複就冒險爭取了6個月後向比爾匯報兩個研究成果的機會。因為那時李開複知道很多人對中國研究院還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爾麵前成功地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會對研究院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李開複想。
當時,李開複知道有4個研究項目可能在6個月後會得到好的結果,但它們各自成功的概率也隻有60%。可李開複不能等到100%確定後再去申請。於是,他用兩個措辭含糊的報告題目預訂了位置。6個月後,果然有兩個項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於是,李開複修改了報告題目,十多個人飛到美國為比爾·蓋茨做了現場演示。
1999年10月18日,微軟總部8號樓,李開複向蓋茨匯報中國研究院成立一年來的進展。這令人又興奮又緊張,因為蓋茨往往能即時挑出報告裏的毛病,然後步步緊逼,使匯報者無法招架。但這一次,蓋茨聽得非常專注。期間,有高管曾向蓋茨詢問,是否應該適時結束會議,蓋茨說:“不,我還想聽聽,我還有45分鍾。”匯報結束時,蓋茨喜不自禁地說:“太出色了!完美無E!”。
匯報後的第二天,比爾·蓋茨對公司所有的領導說了他那句著名的話:“我敢打賭,你們都不知道,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我們擁有許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體研究方麵的專家。”正是這句話,在總公司建立了中國研究院的信譽。
從最初三四個人的小團隊,到令苛刻挑剔的蓋茨心悅誠服,在短短一年時間裏,李開複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初創微軟中國研究院之時,擺在李開複麵前的難題是:如何在微軟美國和英國研究院的巨大規模下,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唯一的答案就是堅持到底。
當時的微軟中國研究院,除了李開複和張亞勤在內的六七個資深研究員,就是20多個幾乎沒有實際經驗的畢業生,而微軟美國研究院則擁有很多計算機界著名的大師和300多名經驗豐富的研究員,兩者簡直有天壤之別。他們唯一擁有的優勢就是過人的毅力。
如果與微軟美國研究院比研究項目的尖端和先進,無異於班門弄斧。李開複清楚,唯一的出路是:一定要有特色。他與同事們反複商量,得出兩條結論:一是要做一個“更有用的”研究院;二是要做一個“更像兵團”的研究院。前者是一種差異化的戰略;後者是一種提升總體戰鬥力的管理模式。
微軟美國和英國的研究院的理念是,研究項目必須是最先進、最尖端的。盡管這要冒著可能在10年後才能有結果的風險,這是微軟領先於行業的法寶。而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李開複擬定了三個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方向:第一,如何讓中國用戶用更自然的方式使用電腦;第二,如何在多媒體崛起時處理帶寬的供不應求;第三,如何使網絡信息的無序變得有序。據此,他又將研究人員分成6個兵團,每個兵團各有專攻,但又通力合作。其中,音字技術、自然語言、用戶界麵和形象計算這4個兵團主要針對第一個研究方向;網絡多媒體和多媒體計算這兩個兵團分別針對第二和第三個研究方向。
同時每個兵團由一位深受大家敬重的專家擔任司令,比如李開複領銜音字技術兵團;張亞勤領銜網絡多媒體兵團等,6個司令把下屬的意見匯總後,擬定“有用的”研究項目。出於對研究的激情和對司令的敬重,大家都用一種拚的精神來對待工作。
在向蓋茨匯報之前,各個兵團都結出了碩果:音字技術兵團的語音識別係統已經裝入5萬個中文單詞;形象計算兵團正在完善三維模擬環境,讓用戶進入一個逼真的三維環境,並漫步其間;網絡多媒體兵團交出了多媒體壓縮的成果,而且,在MPEG-4的標準裏,組員李世鵬得到了一個國際標準,這不僅是微軟貢獻的標準,也是中國貢獻的標準。
兩年之內,李開複的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28篇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會議上作了主題報告,提出了49項專利申請,還在中國10所大學與15000名大學生作了交流。2001年11月,微軟將中國研究院升級為亞洲研究院。後來,又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為“世界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李開複被調到美國總部擔任微軟全球副總裁,成為微軟職位最高的華人。在這裏,他成為比爾·蓋茨最信任的技術顧問之一。美國《商業周刊》曾這樣描述他們之間的關係:“蓋茨對於李開複的工作非常倚重,希望後者能幫助微軟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用語音命令取代鍵盤或鼠標同計算機進行通信的時代。”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李開複帶領中國研究院一點點走向成功,憑借的正是其過人的毅力。
毅力是一種對自己興趣的負責和執著s一種完成艱難任務的持久力。是我們堅持正確方向、矢誌不移完成目標的態度和決心。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沒有任何大事業是一蹴而就的。有定於創下一番事業的人必須明白,隻付出一般的努力是實現不了偉大理想的,獻身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才是取得成功必備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