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成功?是否擁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對此,李開複回答,你的價值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你奉獻多少。
現實中,功名利祿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那功名利祿是什麽東西?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萬有引力,人為什麽不能飛起來,人為什麽不會輕功,這是引力的作用。其實,在人組成的社會裏麵,功名利祿就是萬有引力c有一些人為了功名利祿而自私自利,在自私自利心態的作用下,當他被要求付出時,就會緊捂口袋,裝作埋頭於自己的事。這樣的人從來不關心別人,隻是獨自享受著自己的財富,他總是想著索取而不願給予。他們隻會變得渺小自私,讓人鄙視,最終被功名利祿這個引力吸到受人唾棄的地獄裏去。
李開複曾經有過一個獨特的夢想,就是在中國創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響力的私立大學。他甚至身體力行地為此多方奔走,但最後卻因種種原因而沒有操作成功。但他並沒有氣餒,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實踐夢想。他說:“我不能改變教育,但是我可以幫助學生。”他給中國的大學生寫信,寫書,辦了“我學網”,每年麵對十萬學生作演講。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李開複看到了中國大學生的成長。他說,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墓誌銘應該有科學家或者企業家的注腳。但是,他說他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想法,如果他的墓誌銘上有熱心教育者的字樣,他會感覺到內心的溫暖。
也許有人會說,名是虛的,利是實的,放開商業的利益原則去做仗義疏財的事,是不是有點舍本逐末?但是,如同捕魚必須有漁網一樣,隨時隨地播撤一些愛心的種子,就是結紮經營之網,結的網越大,捕封的魚就越大、越多。我們常說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就是這個道理。
許多人對“求”的理解是“欲求、欲望”。但李開複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對大學生說,你不要有欲望,一般大學生都會覺得這是非常愚蠢、不切實際的。人怎麽會沒有欲望呢?我要吃飯啊,要買新衣服啊,要結婚生小孩啊,還要買房子買車呢,怎麽會沒有欲望呢?”無求“根本就講不通嘛!對此,我隻能用一個人所做的一些事給出解釋。我認識一個人,他受過西方教育,也比較理想主義,我從他的為人理解出,‘the riches!man Is not the man who has everythlllg,but the man who needs nothing’,也就是說‘最富有的人不是擁有一切的人,而是無求的人’。他捐贈過一個慈善機構,這個機構想掛他的名作為報答,但他拒絕了,並且說如果有一天這個機構需要更多的捐贈,它可以掛未來捐贈者的名。從這個人身上,我理解了何謂‘無求品自高’,他的品德是通過他做的事情來體現的,我很佩服。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比爾·蓋茨隱退一線,並宣布捐出大部分財產,此舉震動全球企業界。當所有人都對比爾·蓋茨在退休之際捐出580億美元財產表示驚歎的時候,比爾·蓋茨曾經的同事李開複則對比爾·蓋茨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我覺得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可以看到45歲以後的蓋茨認為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是他留下多少。”李開複說。
在美國社會,富豪們熱衷慈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捐款避稅,美國是少數幾個捐款免稅的國家之一。但是比爾·蓋茨將高達580億美元的財產全部捐出已經不能再用簡單的“避稅”作為原因來理解了。
李開複說,在做慈善這件事情上,我們更要向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學習。洛克菲勒不到50歲就成為億萬富翁,不過,他自從隻是財富的保管人不能獨享財富,所以樂於捐錢給社會大眾。
找他捐錢的人太多了。有一次,在一筆大捐款之後,一個月內請求捐助的人數竟超過5萬人。由於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筆捐款都必須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請案均須仔細調查後,他才向外捐款。為了更好地用好自己的錢,1901年,他設立了“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1903年,他成立了“教育普及會”;1913年,他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Z1918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紀念基金會”。
哲學家史威夫特說過:“金錢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財富卻是接桔。”從洛克菲勒一次次地慷慨解囊中,可以看出他是深諸這個道理的。他一生之中共捐了5億5千萬美元,他的捐助,不是為了虛榮,而是出自至誠;不是出於驕傲,而是出自謙卑。他一生不做錢財的奴隸,喜愛滑冰、騎自行車與打高爾夫球。到了90歲,依舊身心健康,耳聰目明,日子過得很愉快。
李開複認為,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別以為隻有富翁才可以這樣做,不管你現在是誰,你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這就是你真正的價值所在。你的付出,將給你帶來一個個泉水之眼,那將是無窮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