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曾經說過,當有人問他目標是什麽時,他隻能用兩個字來回答,而這兩個字就是勝利,就是要不計一切代價取得勝利,不論路有多長,路有多艱險,也要取得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沒有生存,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更要明白,目標缺乏是走向失敗的開端。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過:“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德州儀器公司的口號是:“寫出兩個以上的目標就等於沒有目標!”
德州儀器是個已經走上正軌的公司,前任總裁哈格蒂曾花了10年的時間製定目標、戰略以及製度,他的重點即在取消僵化的溝通模式,培養所有員工的責任心。
德州儀器公司隻認定一個事實:“我們曾身臨其境,並已克服種種困難。以前每個經理本來都有一組目標,然而經過我們不斷地削減後,現在每個產品—顧客中心(Product-CustomerCenter)的經理都隻有一個目標。因而你絕對可以期望他們實現那個目標。”
“兩個以上的目標等於沒有目標”的說法正是德州儀器公司最好的戰略,他們在經營上的成功就是這個戰略最好的注解。
同樣地,我們的人生目標也是由一個具體的目標所指引的,如果我們有太多的目標,我們就會失去方向。
所以,李開複指出,平庸的人跟有才幹的人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對生活沒什麽奢望,另外一個心中則有明確的目標。
1953年,美國有專家對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曾做過這樣一次研究。當時那些畢業生被詢問是否有清楚明確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書麵計劃時,結果隻有3%的學生有肯定的答複。20年後,在1973年,重新調查了一下當年接受訪問的人,結果那些有實現目標書麵計劃的3%的學生,在財務狀況上遠高於其他97%的學生。雖然這項調查隻限於財務方麵,但是根據調查人員側麵的觀察,似乎那3%的人在幸福及快樂的程度上,也高於其他的人。這就是設定目標的力量。
能不能完成一件事、是不是能做出點成績,事實上這跟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並無多大關係,而真正有關係的是,我們對自己到底是怎麽個認定法?
什麽是自我認定呢?那就是心中相信對自我所設下的“定義”,也就是這個定義使得我們跟其他人不同。
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一定的,然而使用程度如何,就全看我們對自己是怎麽認定的。譬如說,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那麽就會發揮出符合你這樣認定的一切天賦;同理,不管你認定自己是個“窩囊廢”或“瘋子”,還是認定自己是個“專家”或“風雲人物”,這都會馬上影響你對自己能力的拓展。
教師對於學生把持什麽樣的看法,會深深影響學生們對自我認定的形成過程,從而左右了他們所發揮出來的能力。有一項研究計劃是這麽做的,研究對象是一群教師,他們被告知新教的班級中有哪幾位學生是優等生,如何使這些學生在學業上有傑出表現,乃是這些教師們的重要任務。正如這計劃所預期的,那幾位學生日後學業的表現果然都名列前茅,事實上他們的智商都隻在一般水準,有幾位甚至還在中下程度,但這個計劃刻意認定他們是優等生——故意造成那些教師的錯覺——結果反而使那些教師真把這群學生教出了傑出成就。
這個道理並不局限於上述這個例子,事實上它也適用於其他人,別人怎樣看我們往往就主宰了他們怎樣待我們,卻不管我們是不是如他所認為的那樣。譬如說,如果某個人認為你是個騙子。即使你是個老實人,也從來沒做過什麽壞事,但每當你做什麽事,他就會以懷疑的眼光看你,認為你背後有不良的企圖。尤其讓人遺憾的是,不管我們做得再好,卻常常改不掉別人為我們所設定的角色,以為自己就是如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在此我們要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窮的能力,隻要我們能夠改變對自我的認定就成了。
我們常常會一味地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卻無視於這樣的認定是否正確,也就是因為這種死命的認定,卻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檢查我們整個人生,便會發現許多時候我們所遭受的痛苦是因為未能堅持,然而也就因為能夠堅持到底,往往就得到許多快樂。不妨想一想,對於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我們給他貼上的是什麽樣的標簽?是偽君子、是變色龍、是牆頭草?這種人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也不值得信賴。像這樣的標簽你希望被別人貼在自己身上嗎?你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嗎?我相信你的答案絕對是“不”!然而當我們堅持所相信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表明立場——你是怎麽想,將要怎麽做——那麽這會鞭策你,督促你,使你無視於個人的利害,而時刻不敢忘卻對他人所許下的承諾。相反的,當你能夠堅持原則、把穩立場、信守承諾,那麽,就會有許多的好處等著你。對這樣的人,我們是怎麽形容的呢?是忠誠可靠的,是足以信賴的,是可以托付的,你希望大家用這樣的標準來形容你嗎?你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當你能夠表裏一致、始終如一,那麽就能得到所企望的快樂,避開人所不欲的痛苦了。
人生實在是奇妙,不管我們是怎麽地認定自己,哪,白那種認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終我們的人生必然會跟著那種認定走。譬如說,你堅決相信自己的腦袋不聰明,那麽這個信念就真的控製了你的腦子,使它無法靈光起來。這跟學習的方式不對而導致學不好是不同的,因為當有了好的老師在一旁指點,學習的成效便能很快地增進。大多數人認為改變學習方式並不是件難事,可是對於改變自己,改變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卻認為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何以我們會常聽到人們這麽說:“我就是這個個性,改不掉!”人生若是抱持這種態度,根本就是在扼殺可能的機會,從而給自己留下永久而無可改變的問題。
愛默生說:“愚昧的堅持乃是迷惑於不明事理。”一個人吸毒,但若有決心戒除,那麽就可能戒除。這雖然做起來不易,可是當他戒除之後,從此就不大可能再犯。相反的,若是那個人認為自己已經無可救藥,那麽就算是被強製戒除,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他依然會再犯。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因就在於,後者已認定自己改不掉這個毒瘤。一個人一旦相信了什麽,就會看不見跟它相反的,哪怕證據確鑿也不行,甚至還會為這個信念而拚命。上述這個例子裏的人,就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永久脫離毒品的挾製,所以就永遠成為毒品的奴隸。事實上,他之所以吸食毒品乃是下意識的決定,結果自己不敢麵對事實,反倒推倭使自己無法自拔。當他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那麽在其神經係統中就會建構起這樣的神經鏈,從而控製住他的行為,會使他一步步重蹈吸毒的覆轍。
何以會這樣呢?因為大部分人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都會心存恐懼,也因此時時刻刻在尋求一種“確定感”。當他一覺得有任何不確定感,內心就隱然產生痛苦。一件熟悉的事就算是明知會有痛苦,我們也能夠忍受,但卻很難去麵對陌生的事。無情的是,當前這個世界變化得極快,不論我們所麵對的是人、工作、環境或資訊,瞬息之間它就會成為陌生,所以我們若不是尚有那份自我的確定感,就真不知道要怎麽樣去麵對這個世界。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一位體重超重的人,當他認定自己是個“大胖子”,自然就想努力節食。短期間內他可能會減掉一些體重,可是由於他這個“大胖子”的認定,卻會引導著他的行為,最後他又會恢複先前的體重。之所以會如此,乃是要跟他的自我認定相符合。
所以,我們若是想真正地有所改變,唯一之途就是對自我重新認定。
§§第五章 創業要有成熟度——李開複談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