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長跑經驗的人都知道,“跟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提高成績的招術。參加像馬拉鬆這樣的超長賽跑,更要找對參照物。一些經驗豐富的選手,不會在比賽伊始就跑在隊伍的最前麵,而是甘居第三第四、甚至更靠後的名次。但是,他會跟定前麵的某個人,緊緊“咬”住他,到了最後衝刺階段,一鼓作氣,超越前麵的所有選手。這就是“跟跑”。
創業是不是也能跟呢?回答是肯定的。世間的一切技能都是後來的人跟著前麵的人學經驗、學知識,然後突慚,創業也不例外。關鍵在於,你跟誰,怎麽跟。市場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如果你跟錯了人,等到發現的時候,可能無數資本已經打了水漂,撈不回來了。所以,在跟從別人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的冷靜,不盲從,不衝動。
回顧一些成功企業家的創業史,大都是一窮二白,是徹頭徹尾的“三無企業”——無資金、無技術、無背景。可見,大部分人都不是在萬事俱備後才開始創業的,即使是如今的商界成功人士想當年也基本上是一無所有,沒有經驗、沒有資源,甚至連啟動資金也沒有。他們所擁有的,就是年輕、激情,還有夢想。
但是,在促使一個企業成功的諸多條件當中,激情和夢想是必要的。有創業想法的人大都不乏激情和闖勁,大都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冒險精神,在這種激情和精神的指引下,他們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創業開始和創業選擇。
正因為是這樣,麵對愈演愈烈的創業大潮,尤其是大學生創業的日益泛濫,李開複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他說:“我最擔心的是‘創業明星’看似輕鬆無波折的成功經曆會誤導很多大學生,讓他們走上不該走的路。”
李開複說,他接觸過的80後創業明星分成兩種。第一種有明確的目標,希望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他們非常投入,熱愛自己的團隊和工作,他們珍視商機,等不到讀完大學就去做了,從長遠看,這些人有成長的空間。讓李開複非常擔心的是另一種創業者:他們創業似乎隻是為了脫手、上市、發財,因為有前人在這些方麵已經成功了,於是他們也要跟著幹。這種創業者相當自負,不可一世。李開複認為,擁有這樣的胸襟和盲目跟風思想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未來的領導者的。
不盲從創業就要創新。但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高建和他的團隊從中國24個城市抽樣調查中發現:在創業熱潮中,創業者的盲從傾向特別明顯。中國創業活動的創新性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排名十分靠後,與創業活動活躍性排名完全顛倒。
高建教授坦言:“中國創業項目雖然很多,但是具有新產品、新市場的項目卻很少。大多數都是屬於跟隨性創業。被譽為最具有活力和創新性的大學生群體,創業創新性也不容樂觀。不少大學生的創業項目也多類似開服裝店、飯店、做外賣等傳統模式。”高建教授坦言,“創業活動開拓新市場、發掘新產品的少,類似從一家飯店到另一家飯店的模式占了絕大多數,令人不安。與國際競爭存在差距的同時,中國各城市間的創業差距也在逐漸拉大。一些創業高活躍地區與創業沉寂地區、不活躍地區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
對此,李開複也表示,現在美國也有不少80後創業者,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是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但他提醒大學生,每個人能力不一樣,創業動力和商機也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會成功,不能盲目崇拜和跟隨創業成功者。
李開複說:“在美國,從中學開始便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而在中國,循規蹈矩成了好學生的代名詞。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誕生於1970年,1980年誕生了第一個本科創業教育專業。如今,美國已有超過500所大學提供創業課程和學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深入骨髓,美國現在不少企業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成長起來的。反觀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基礎學科教育、文化的傳承,更多推崇的是模仿和記憶能力。但是,對創造能力、冒險精神的培養,對創業、市場經濟的教育卻極度匿乏。這與美國的中小學創業教育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此,李開複告誡中國那些想創業的人尤其是大學生朋友說:“其實,大學畢業後進個企業學習幾年還是蠻好的。即使你創業的願望比較急切,還是要冷靜下來,請專家再來看看創業計劃,不要讓年輕的心把自己弄到走投無路。不盲從,創業之路才能走得更遠。”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創業者在下決心創業的時候一定簍多一份清醒,少一點盲從,切忌盲目跟風,而要力求創新。創業前一定要先了解好市場,了解好自身各方麵的條件,然後再有選擇有創新地開始創業之路,避免讓自己的創業夢想在盲目中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