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創業,就要找準行業。雖說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你不能像沒頭蒼蠅似的在三百六十行裏亂飛亂撞呀。找準切入點,迅速熟悉這個行業的各項規則,才能讓創業之戰打得又快又好。在李開複看來,這個創業點,就“潛伏”在你的興趣之中。
在選擇自己的生存途徑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對哪類工作感興趣並能滿足自己的意願。隻有將能力和興趣結合起來考慮,才更有可能取得事業的成功。
有一個男孩子,父母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體麵的醫生。可是男孩讀到高中便被計算機迷住了,整天鼓搗著一台現在看來十分落後的蘋果機,他把計算機的主板拆下又裝上。
父母很傷心,告訴他,應該用功念書,否則根本無法立足社會。可是,男孩說:“我對電腦很感興趣,有朝一日我會開一家公司。”父母根本不相信,還是千方百計按自己的意願培養男孩,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
不久,男孩終於按照父母的意願考入了一所大學的醫科,可是他隻喜歡電腦。在第一學期,他從零售商處買來降價處理的IBM個人電腦,在宿舍裏改裝升級後賣給同學。他組裝的電腦性能優良,而且價格便宜。不久,他的電腦不但在學校裏走俏,而且連附近的法律事務所和許多小企業也紛紛前來購買。
第一個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告訴父母,他要退學。父母堅決不同意,隻允許他利用假期推銷電腦,並且限定,如果一個夏季銷售不好,那麽,必須放棄電腦。可是,男孩的電腦生意就在這個夏季突飛猛進,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完成了18萬美元的銷售額。
他的計劃成功了,父母很遺憾地同意他退學。
他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很短的時間內,公司良好的業績引起投資家的關注。第二年,公司順利地發行了股票,他擁有了1800萬美元的資金,那年他才23歲。
10年後,他創下了類似於比爾·蓋茨般的神話,擁有資產達43億美元。他就是美國戴爾公司總裁邁克爾·戴爾。
正是他對自己的興趣理智地作出了選擇,從而成就了後來的輝煌。所以,當你選擇生存之路時,千萬別讓你的興趣在遺憾中消磨殆盡,而應該緊抓興趣,闖出一番不凡的事業。
在興趣的指引下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成為別人永遠離不開的依賴,才能成就最為美好的自己。李開複說:“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從法律係到IT專家,從微軟到Google,李開複的每一次變化都是從世俗眼光中的溫室走到充滿險惡的江湖,都曾經引起無數非議。但正是這每一次果斷地變化自己的身份,讓李開複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IT技術專家。IT職業經理人之一。
在微軟浸潤多年的李開複深受微軟文化的影響,他從比爾·蓋茨那裏“偷來”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創業理念,其中之一就是“fun”對成功的催化作用。Fun就是興趣和熱情,比爾·蓋茨個人的熱情和興趣可以從他這句名言理解:“每天早晨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和所開發的技術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無比興奮和激動。”
每一個人的熱情都在於他的興趣,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事半功倍,會更有成就;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會事倍功半,也可能一事無成。因此,人沒有必要追著“好專業”跑。如果你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就有成功的可能。有些人特別幸運,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然後沿著這條路茁壯成長。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更多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其職業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軌跡,他們在學校裏學A,工作後做完全不相關的B,最後成名於A。
但是,要找到自己愛幹的工作是很難的。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肯定更難,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難度,同時,也不要因為暫時沒有找到而氣餒。其實,隻要敢於承認自己對工作的不滿,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接近成功,因為那些人還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圍的同事都說工作得很開心,而自己卻對這份工作一點也看不上眼,那也許是同事在自己騙自己,雖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所以,要走上成功之路,你應該有自己的理想,明了自己的興趣,知道自己希望成為什麽樣的人。如果還不清楚,就要找尋。找尋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嚐試,多學習。記住那句話:興趣點很可能就是你的創業點。正如李開複說的:“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如果有這樣一件事,既是自己想做,也是客觀要來該做,環境也允許我們做,而這件事又恰好在能力範圍之內能夠做成。那麽這該是一件多麽會美的事。
隻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想做的事,注注不是客觀條件下是應該做的,而周遭的環境也限製所想之箏的完成。同時我們的能力也來人能夠把這件事做成。這種時候,也許應該放異想做的事,轉而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沒準那就是你開創一番事業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