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複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關於成功地多元化這樣說道:“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在一元化的視角下,如果僅以”成績“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麽,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成功者的行列。”
他認為: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多元化的,可能是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獨一無二。成功不要和別人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李開複這段關於成功的論述非常精彩。的確,放眼看去,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裏,大部分的人都急於求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盡快得到成功,他們會仿照一些別人走過的老路。可是,他們並沒有看到,那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如果想要靠著完全的模仿和照搬,是不可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也有其特定的方法、手段,該快的時候就快,該慢的時候就慢,不能一味地追求速成而忽略了其他的問題。我們知道,如果不分輕重緩急,隻憑個人的想法去做事,結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有一個古老的阿拉伯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商人拉著一馬車的貨物去阿拉伯做生意,他的生意很好,沒幾天貨就賣完了。於是他準備回家。回家之前他給家人買了些禮物,並把它們裝進馬車。
他日夜兼程地趕路,想快點回到家,深夜才投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忙著趕路。小二幫他牽馬時,發現馬的一隻腳上的鐵掌少了一枚釘子,就提醒他給馬掌釘釘。商人看都來不及看,說:“還有十天就到家了,回家再釘,不能耽誤時間。”還沒說完,就已經上了馬車。
又趕了兩天路,在路過一個小鎮時,鎮上一個釘馬掌的夥計叫住他:“馬掌快掉了,要是不在這兒釘,往前可不容易再找到釘馬掌的了。”商人說:“不用了,還有八天就到家了。”離開小鎮沒多遠,馬掌果然掉了。商人想:“沒多久就能到家了,掉就掉了吧,再返回小鎮會耽誤時間的。”
那匹可憐的馬走了一段路後,開始一瘸一拐起來。對麵走來一個牧馬人,看見馬非常費力地行走,就對他說:“先把馬腳養好再走吧,否則會走得更慢。”商人這時候還是不為所動,說道:“養傷得浪費多少時間啊,還有四天就要到家了。”
又過了一天,馬終於走不動了,倒了下去。商人隻得丟下馬車,自己扛著東西徒步朝家走去。
等他到家時,馬車走三天的路程他走了五六天,到家的時間反而比預定時間晚了三天。
這個急於趕回家的商人,怕耽誤一丁點兒的時間。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結果不單“比預定時間晚了三天”,還是徒步自己扛著東西走回來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身在職場的我們,辦一件事情時,不得不把握事情發展的分寸。美國決策大師皮爾斯·卡特有一句名言:“決策的最佳時機並不僅僅是快速,而且要適速。”懂得輕重緩急的決策,能將良好的想法轉化為有效的承諾,將遠見卓識轉化成實際行動。
電流短路是由於電阻的原因,而短路的電流雖然是最大的,但其結果卻導致燈泡不能正常工作。我們很多人本能地選擇了最容易、最快捷的道路,以求速成,到頭來卻發現根本沒有點亮成功的燈泡。
所以,想求速成而去照搬別人的成功之法是有條件的。很多時候,別人的成功之路,有可能會對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並不是無條件地適用於每一個人。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它的手機設計一直是它得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諾基亞開創了手機世界的很多個第一,它不但善於發現技術和當前市場的結合點,當其技術已領先市場時,它還能創造市場,引導市場向其技術轉變,從而開拓出新的成長空間。數碼領域的蘋果iPod引領著整個mp3市場,它以其強大的功能和獨特的設計在數碼產品中遙遙領先,甚至很多廠家試圖仿造iPod獨特的設計吸引消費者。但是那些想要仿造諾基亞和iPod的外觀以達到速成的廠家,事實並不如他們所願。單純地仿造別人成功的結果,並不能起到作用,相反,隻會讓別人更加看低他們。總之,不論做什麽事情,借鑒別人的經驗是值得提倡的,在別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可如果是拿來就用,那樣隻能是適得其反。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也不可能有兩次一模一樣的成功。隻有不斷探索和研究,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才能贏得自己的成功。
靳羽西是世界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化妝品王國皇後,她的祖籍是廣東,出生在桂林。羽西在中國是個知名人物,20多年來,她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和經濟的發展上做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貢獻,取得了無數的“第一”。
父親靳永年是中國著名“嶺南派”畫家。優良的家教,培養了她健全的人格,父母從小培養她建立自信心,鼓勵她做最好的。對羽西影響最大的可能還是父親所說的一句話:“你隻能當第一位登月球的人,因為沒有人會記得第二位。”她為了這句話奮鬥拚搏了一輩子,而且讓我們看到了她舉世矚目的成就。
1973年到美國定居後,她與妹妹一起創建了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經商期間,她發現美國人對東方很不了解,由此,她萌發了創辦《看東方》係列電視節目的想法。在親朋好友的一致反對下,羽西堅持這個在別人看來奇異的做法。在她成功以後,《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很少有人能夠把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融為一體,而靳羽西小姐卻憑著她的智慧和風度做到了。”著名評論員邁克·華萊士說,靳羽西的《看東方》係列片“給有線電視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榮譽”。
在她的電視事業如日中天時,她又不安分起來,想要尋找新的突破口。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中國女性很少注重使用化妝品,世界很多化妝品公司也注意到這個現象,盡管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他們認為中國女性的消費水平不可能在化妝品消費上有大的突破,普遍采取觀望的態度。可是,羽西沒有被這種傳統觀念束縛,她堅持自己這個富有創意的想法,決定在上海創辦自己的羽西化妝品公司,並致力於改變中國人對化妝品的看法,她認為化妝品在中國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她沒有不合時宜地把西方國家適用的化妝品全套搬到中國,而是用她最獨到的想法,打出了羽西品牌“專為亞洲女性設計”的口號,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她摒棄了適於西方人使用的化妝品配方,轉而根據東方人的膚質來研製、生產適合東方人使用的化妝品。
正因為她有與眾不同的想法,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去照抄或沿襲別人走過的路,而是取其精華,結合實際的情況製訂戰略,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成功之路。
所以,想求速成而去照搬別人的創業之法是有條件的。很多時候,別人的成功之路,有可能會對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並不是無條件地適用於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