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之路上,創業者必須做到深謀遠慮、洞若觀火能夠在煩亂的機會當中找出是適合自己的機會舍看似誘惑力更大卻並不適合自己的。創業者隻有練就這種在混沌隱暗之中找出真正答案的本事、在別人被機會所誘落之時做到我獨醒敢於對其他的機會說“NO”,才能帶領企業借助真正的機會實現飛躍。
在創業路上,機會無處不在,別人告訴我們的或是我們自己發現的各種機會都很多,它們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選擇的可能,我們要從中作出選擇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那麽麵對選擇,該如何取舍呢?
李開複說,在創業過程中,許多事情是需要直覺來判斷的,而麵對如此紛繁複雜的市場機會,僅僅憑借個人的直覺判斷失誤率也是相當高的。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客觀的或是主觀的,最根本的是我們無從知曉眼前的機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麽,而哪一個機會帶來的將是最有利於我們發展的東西。於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複雜心理讓我們不忍放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我們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它關係到我們前進的方向。
李開複是善於捕捉機會的,也是善於對機會說“NO”的大師。李開複領導的Google中國有進有退,有張有弛,正所謂:“身心清靜古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對此李開複認為,對機會說“NO”,從表象上看是有些損失,但放棄後得到的價值是遠遠大於損失的,創業者需要從長遠著眼分析處理問題。
相反,注重眼前利益,不懂舍棄,很可能讓自己的事業走上彎路。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就曾經因為沒有對機會說“NO”而損兵折將。
20世紀90年代初,初嚐多元化經營甜頭的汪力成禁不住各種賺錢機會的誘惑,將大把資金分散地投向了12個行業,包括房地產、食品飲料等。汪力成認為這是一個賺大錢的好機會。1995年,分散投資、盲目立項、管理失控等後果開始暴露出來,子公司之間的債務、擔保攪成一團亂麻。
麵對眾多的市場機會,誰都可能選擇錯誤道路。聰明的商人在犯了錯誤後會及時領悟到並及時回頭。到了90年代中期,敏銳的汪力成已經覺察到自己的決策失誤。他立即對華立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重新定位,堅決地將原來華立在12個行業的23家企業收縮為3個優勢產業的4家公司,並將精力集中在華立的優勢產業——電能表。果然,兩年後,隨著中國“兩網”改造的開展,電表的銷售量大增,公司效益一下子就增長了不少。
事後,汪力成這樣總結自己的得失成敗:“機會太多,總是容易讓自己亂了陣腳,但是對商人來說,亂了陣腳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時地反應過來。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人,不能算是個成熟的人;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企業家,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企業家。要敢於對機會說‘NO’。”
長在頭上的腦袋體積是有限的,如果沒有適當的“放棄”,那人腦也許禁不住負荷或許會隨時“爆炸”!因為每天的信息與事情太多,多得讓人無暇顧及。市場經濟的第一課就是放棄,沒有放棄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資源。生意上是這樣,用人上是這樣,投資上也是這樣。李開複對“放棄”有著如此另類的思維,創業者學習李開複的這種觀念,會有助於自己更好地理解“放棄”初意義,也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創業路上的“舍得之道”。
在創業路上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創業者都必須審慎地運用自己的智慧,有所選擇,有所放棄,選擇最該選擇的,放棄應該放棄的。同時還要選擇屬於自己和企業的正確方向,避免因為“貪心”而誤入歧途。
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教授說:“改革開放那麽多年來,很多成功商人能一路比較順利地走過來,我認為與他們的敢於對機會說‘No’的精神有關。”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創業路上,總會碰到十字路口,讓創業者難以抉擇,此時,作出正確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和企業的命運。
§§第四章 找到你自己最合適的舞台——李開複談人生定位
“舞台是一個抽象的溉念,有人說人生如戲,我們都是一出戲的主角……成功是尋找自己最合適的‘位子’,能盡情揮灑的舞台,做一個‘唯一’而有獨特價值的人,而不是凡事爭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