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總在刹那間溜走,要吃螃蟹就要做第一個。那麽,如何做到客觀精準地判斷,從而站在潮流前麵呢?創業者可以嚐試把所有的影響因素羅列並製成“利弊對照表”,麵對容觀和詳盡的表格進行理性判斷,並用概率論的方法計算出“最好可能”和“最壞打算”的概率,然後根據企業自身的狀況適時出手。扼住業界脈搏,捕捉市場機遇。
現在,我們身處信息時代,信息就是我們創業的基礎。所以,仔細捕捉信息,不放過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香港假發業之父劉文漢先生,就是因為善於觀察和思考,從而在生意場上大獲成功。20世紀60年代中期,不滿足於經營汽車零件的小商人劉文漢去美國旅行,考察美國的市場,同時也想學一學經商之道。有一天,他去克利富蘭市的一家餐館跟兩位美國朋友共進午餐。美國人一邊吃一邊談著各自的生意經,一位無意間提出“假發”兩個字。劉文漢心中一動,脫口叫道:“假發?”美國商人又一次補充道:“假發,是的,我想購買13種不同顏色的假發。”
就是餐桌上這席普通的談話細節使劉文漢開了竅。他充分利用自己敏捷的思維,很快就作出正確判斷:假發中大有文章可做,這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商機。
回到香港,劉文漢立刻著手調查製造假發的原料來源。經過調查研究他發現,從印度和印尼輸入香港的人發,製成各種發型的假發,其成本相當低廉,最貴的每個不超過11港元,而一個假發的售價卻高達數十美元。劉文漢喜出望外,立即決定在香港創辦假發工廠。製造假發需要技術專家,劉文漢聽說有個專門為演員製造假發的師傅,便不辭辛勞地去請這位師傅出山。但是,這位內行高手說,製造一個假發需要用3個月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但劉文漢的思維並沒有就此停下,他在頭腦中飛快地將手工操作與機器操作聯係起來,終於想出了辦法。
劉文漢先是把那位內行師傅請來,又招來一批工價低廉的女工,精通機械之道的他立即著手改造出假發製造的操作機器,然後手把手地教那些工人們操作。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假發的工廠誕生了,各種顏色、式樣的假發大批量生產出來。消息在市場上不脛而走,訂貨單像雪片般地飛到了劉文漢的工廠裏。到了1970年,劉文漢的假發工廠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0億港元。
從劉文漢先生成功的經驗來分析,如果不是仔細觀察和分析研究,捕捉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他就不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當然,他的頑強意誌、相機而斷以及所具有的相關知識,也為他的成功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在劉文漢成功的事例中,細捉信息起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如果是一般人,很可能很隨意地放過這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大有潛力的信息,而劉文漢先生不僅捕捉到了它,而且還進行了縝密的考慮,確定了自己經營的目標,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曾經有人說,中國不缺市場,中國不缺人才,就是缺真的可能把握市場機遇的人。這一點,在高新技術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領先的技術一定有商機,問題的關鍵在於是不是能夠及時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意。當年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因為發現了互聯網這個新的商機才紛紛投入到這個戰團當中來,但是,這麽多年過去了,真正能把機遇轉化為生意的並不多,即使幾家著名的門戶網站也是靠風險投資熬過來的。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們沒有把好市場的脈搏。成功的創業者則不然,他們在把握市場機遇,將技術優勢做成實實在在生意這點上非常清醒。
想當年,展訊創始人武平帶領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30多人的團隊開始創業,正是出於抓市場機遇的考慮,他們沒有從3G開始,雖然在技術要求更高的領域,他們的技術優勢發揮的空間會更大。
同樣,經曆了許多大風大浪的李開複在給市場把脈這方麵做得也很到位且獨到。他預測,中國互聯網今後十年中的成功創業者,本土化趨勢越來越強,而不再是海歸的天下。這種跡象現在已經看得見,張朝陽、李彥宏的時代明顯已經過去。李開複表示,這是因為未來在中國成功的海歸比率會越來越低,與中國運營環境的脫節、對中國大環境的不了解,以及中國人脈的缺失,都是海歸們的缺陷。
雖然自己也是海歸,但是李開複在作出如此預測之後仍然對市場前景充滿自信,他說:“就目前而言,中國的互聯網機遇看似近乎飽和,但是在我看來還有機會,特別是進入3G時代,中國的數億手機用戶帶來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空間是非常大的。”李開複舉例說,在美國加州推出市場之後,其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率是其他智能手機的50倍,從中也可以看到移動互聯網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當人們問起李開複是什麽時候冒出回國創業的念頭的,他回答說,6月開始有了創新工場的想法,8月寫的計劃書,9月成立公司。李開複的創業觀念就是永遠要做引領潮流的第一個。他之所以這麽著急要回國創業,正是基於他看到了中國市場正有三個重要趨勢發生:第一,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正在爆發式成長,如果現在不做,就太晚了。第二,有一批新的有潛質的互聯網創業者正在產生,如果現在不把他們挖進來,就太遲了。第三,目前中國的投資環境是不平衡的,對天使基金或種子基金的需求巨大,如果現在不做,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就會太遲了。李開複表示:這三個因素決定如果現在不做,以後再去做就為時太晚了。
同時,李開複捕捉到的另一個市場機遇就是“山寨文化”。對於中國的“山寨機”現象,李開複認為,它有可能會改寫中國手機市場發展的未來,所以他以尊敬的態度看待山寨現象。李開複也表示,如何為山寨手機開創服務平台,正是他的創新工場機會所在。他的企業得到了聯發科技、富士康和威盛等台灣公司的投資,“台灣這些公司很明確地看到了大陸未來的山寨市場是一個主打的方向”。
綜上,從李開複的言行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你決定何時創業,無論你選擇在哪裏創業,隻要你能扼住業界的脈搏,機遇就永遠不會從你手中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