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創業,但更多的人希望成功。因此,人們都想知道,什麽叫創業成功?辯證地說,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成功本來就有不同層次,評價的角度不同,對成功的定義自然也不同。
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李開複對創業成功的分析是: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隻要自己能夠從中獲益然後安全退出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能夠獲得穩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從產品角度來看,產品達到並超過盈虧平衡點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其實,相對於企業的生命周期而言,任何成功都是動態的、相對的。即使大家公認的成功企業,如可口可樂、微軟等,也不能確保未來不會失敗。
李開複說,我國企業1年存活率不足30%;而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發達國家,新創業企業當年存活率高達65%。對於如此巨大的反差,我們不必感到驚訝。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們國家的眾多創業者們對創業的基本規律,甚至基本常識都缺乏了解。
為了研究創業的規律,有人曾對國內一些被公認為成功的企業,如盛大。微創、振華港機及一些發展勢頭強勁並已獲得風險投資或具備穩1定盈利能力的企業,如展訊、芯原微電子、新波生物等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無論在哪一個層麵,創業成功者都有著高度相似的特征,而且整個創業過程也有諸多相同的規律。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創業的故事都是不一樣的。而且並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創業,都適合做老板。但是,每一個人的創業之道所遵循的規律又驚人地相似。李開複說,創業成功無疑需要很多要素,而一個失誤就有可能導致失敗。這就像水桶,有一個漏洞水就可能點滴不剩。所以很多人將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改寫後用於創業——成功的創業都是相似的,失敗的創業各有各的失敗。那些創業失敗者常常是倒在相同的地方,因此我確信,創業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學習的。
“連續創業者”現象就是對創業有規律可循的良好解釋。在美國,連續創業者(Serial EntrePreneur)已成為專屬名詞。中國人比較熟知的史蒂夫·喬布)斯(Sieve Jobs)就是典型代表之一。1976年的愚人節,他在養父的車庫中創辦了蘋果電腦公司。在被迫離開蘋果電腦公司後,他二度創業,並將公司命名為廠ext,其後他又投資電腦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如今的皮克斯一躍成為動畫王國——迪斯尼的最大個人股東。
而在國內,當攜程、如家相繼登陸納斯達克市場時,人們才開始感歎連續創業者的本事。沈南鵬、季琦和他們的創業夥伴在1999年創辦攜程旅行網,3年後成功上市;而時間到了2002年,他們又繼續創辦了如家快捷酒店,5年後再在納斯達克上市。如今,沈南鵬創辦紅杉中國,投身風險投資;季清則在2005年創辦漢庭連鎖酒店,準備第三次向納斯達克發起衝鋒。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連續創業”這一現象關注還不多,其實除了上麵的攜程、如家之外,國內的連續創業者可謂是舉不勝舉,比如曾先後6次創業,5次拿到IDG投資的王定標;再如做成3721,又做奇虎的周鴻偉等等。最讓人嘖嘖稱奇的連續創業者也許應首推史玉柱,從漢卡到保健品再到網絡遊戲,他連續創業橫跨多個領域,產品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性,堪稱創業奇人。
而反觀李開複,從當初的微軟中國,到穀歌中國,再到創新工場,他自己不也是連續創業者的典範麽?那麽,連續創業者憑什麽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像流水線一樣生產著成功企業?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創業有規律,而他們找到了創業成功的關鍵所在。所以說,掌握了創業規律,你就永遠屬於那成功的30%。
創業成功與否與人的天分高低無關。有些人會這樣認為,智商高的人比智商低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創業的法則和規律。其實,這樣的擔心純粹是多餘的,君不見多少創業成功人士幾乎都沒有受到過完整的教育。隻要我們有普通人的智力水平,就都可從很好地把握創業的規律和法則。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別人沒有的才能和天賦,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巧妙地掌握並按照創業的規律做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