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已經功成名就,還要出來創業,激情令人佩服!”易凱資本CEO王冉在聽說李開複離開穀歌獨立創業時如此感慨。
對此,李開複回答:“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找讓自己有激情的環境,在有激情的環境可以做出對公司有貢獻的事情,如果在一個蒼老的機構、官僚的機構、沒有激情的機構,你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公司,因為你做不出有激情的事情,還不如到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種對工作的熱情是讓我激動的。”
這個“工作狂”一樣的激情分子曾經發誓:“我想,我會一直保持激情直到我死的那天己想過的。”人生追逐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快樂,過自由李開複的激情創業放眼望去,現實中,激情應當是多數創業者成功的首要因素。因為創業要麵對各式各樣的困難,麵對無窮無盡的孤獨和無奈,如果沒有激情便很難長久堅持。無數白手起家的故事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激隋是任何一個創業者都不可缺少的成功要件。原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就曾說:“正是激情,也許是比其他因素都更為重要的因素。”而按照李開複的說法,他創業不是因為錢少,恰恰是因為還有激情。
盡管能夠產生創業激情的動因有很多,有的人是出於自信,有的人是不甘寂寞,有的人是渴望財富,有的人是渴望自由,甚至有的人隻是為了爭一口氣:但無論是哪種來源的激情,其為創業者帶來的客觀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有激情,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創業行動力;因為有激情,他們在創業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能夠用這種激情去感染員工、說服股東、爭取合作夥伴、贏得客戶,從而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毫無疑問,激情就是力量!
那些至今還未把創業理想轉換成創業現實的人,他們的借口永遠多於激情。
“我連本錢都沒有。”
“我現在得供房,壓力太大。”
“我沒做過生意,根本不懂。”
“沒什麽好項目。”
“沒時間弄,再等等吧。”
“一個人幹不了。”
風險太大了,失敗了怎麽辦?
“年紀大了,折騰不起了。”
“我這智商,幹不了這個。”
相反,這些所謂的“借口”並不能阻礙一個真正有創業激情的人。“隻想做自己的老板”,為了這句話和自己的夢想,李開複拒絕了千萬的高薪離開了自己打拚多年的穀歌,放棄了在美國的一切,回到了中國,來到了北京。壓抑多年的激情終於找到了噴發的出口,他在北京成立了創新工場,開啟了他的激情創業之路。
“帶著激情拚命地工作,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狠。”李開複對激情曾做如此詮釋。當初買創新工場域名時,對方的出價可承受,但他還是降到最低買下的;創新工場的力公場地也是李開複自己去尋找,去談判的。“我找回了我的激情。”李開複說,“雖然過去的一個星期左右,我每天隻能睡4個小時,但是我一點都不累。”這就是激情的力量。
同李開複一樣,靠著一股“為創業不要命”的激情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的成功人士大有人在,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銘萬網的創始人張冀光和馬為民就說:“我們從不認為自己63歲,而是53歲,我們經曆的十年‘文革’要除掉,那十年我們要掙回來。”威漢營銷的女創始人陳一的精致外形,也讓她看上去根本不像“知天命”之年。周君記的老板周英明穿戴時髦花哨,但卻讓他充滿激情。看淡年齡的劣勢,擁有創業的激情,這讓他們看上去比同輩創業人更年輕。正是激情,支撐了他們持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其實,像這樣早已擁有了令人羨慕的收入、資曆和社會地位的大齡創業者還有很多。他們之所以能夠冒很大的風險選擇放棄已有的名利去創業,正是因為在他們的血液裏流淌著濃烈的創業激情。實踐、體驗過程的本身,在他們眼裏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讓他們並不懼怕失敗,敢於將創業理想付諸實踐。於是你才能看到:53歲的馬妮,開了8年形體梳理連鎖店設盈利,又屢屢被騙,卻一直在堅守和等待;55歲的趙申耗費7年心血打開了北京“吉野家”的市場,卻被日本東家踢出局,不服輸的他創立了“和合穀”,決心“用人生最後一次機會,去創建一個快餐方麵的民族品牌”……他們的成功背後有著一個共同的信念支持,那就是激情!
從這樣多實實在在的例子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激情是創業起步、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凝聚力,創業者自身的開創力、行動力等都需要激情去點燃、去推動,要想讓創業理想早日在現實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創業者絕不可以讓激情缺席。
對於創業者及其追隨者的創業行動來說,激情具有無影無形卻十方巨大的推動作用。創業者如果自身缺人激情自然而然就會導致員工—工作激情和積極性的喪失。而且當創業團隊整體喪失了激情,創業的發展火焰自然也就燃燒不起來了。
所以創業者務必要從自身做起,給員工一個充滿激情示範和感染的工作環境,讓激情始終伴隨著創業進程行進,這樣才能讓創業的艱險過程充滿溫暖和樂趣:讓自己和整個團隊對創業始終充滿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