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預言,21世紀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世紀,處在這樣的年代,敢於向別人展示自己,是一個人功成名就的必要條件。因為一旦你錯過這趟車,你就必須趕下趟車,一步落後,步步落後。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一定要積極爭取主攻,是黃金就不能自甘埋沒,敢“秀”才會贏。所以李開複說:“隻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隻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李開複曾對中國的大學生說,現代社會需要積極向上、勇於參與、勇於接受挑戰的人。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積極的態度,相比之下,中國青年則需要在這方麵做更多的努力。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個人每天大約會產生5萬個想法。如果再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那麽人就能樂觀地、富有創造力地把這5萬個想法轉換成正麵的能源和動力;相反,如果態度是消極被動的,人就會顯得悲觀、軟弱、缺乏安全感,同時也會把5萬個想法變成負麵的障礙和阻力。
消極被動的人允許或期望環境控製自己,喜歡一切聽別人安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也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相反,積極的人總是以不屈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對困難,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積極的人總是使用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交配、掌握自己的人生;消極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處在過去的種種失敗與困惑的陰影裏。
試想,在如今競爭激烈、變化莫測的商場之中,就算你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如果不積極的“秀”出來,誰又能看得見呢?
當然,積極主動應從培養積極的態度、樂觀麵對人生、遠離被動等幾個習慣做起。而要做到這三點就需要在日常小事中注意提高自己的積極性:二不要盲目聽信人言,應冷靜辨析,積極求證;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不要習慣性地同意或追隨別人,應當學會“有主見”;不要說“我力、不到”,應當積極去嚐試;對自己負責,把握自己的命運;積極嚐試,充分準備、積極爭取,創造機遇,積極地推銷自己。
自古以來,人們都把謙虛奉為二種美德,但在競爭時代的今天,積極地“自我推薦”更是一種積極表達自我的做法。在現代開放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具備這種意識,善於推銷自己走向成功。要知道我們已經走過了封閉自我的時代,必須培養毛遂自薦的積極性,使自己散發出應有的活力,才能以振奮的精神開創成功的人生。
李開複是一個善於自我推薦的人,這在他當初加入微軟和穀歌的過程當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在進入微軟的過程中,李開複始終保持了主動的姿態,他通過在微軟研究院工作的校友兼好友黃學東極力推薦自己。
而在加入Google的過程中,李開複也同樣用自己的行動為積極主動作了最好的詮釋。2005年5月,他從網上看到Google要來中國的招聘信息,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他主動從網上搜索Google老板的E-mail,抱著碰運氣的心態主動給他發郵件毛遂自薦。這才有了後來“統率”穀歌中國的李開複。
不難想象,如果不是當初主動推銷自己,李開複就不會有後來組建井管理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經曆,也未必能夠得到後來出任Google中國總裁的機會。
中國男子足球隊前主教練米盧蒂諾維奇所說的“態度決定一切”其實也包含積極主動這層意思。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人遇到什麽事情如果隻是埋怨而不采用積極的心態和行動,那麽不利的現實肯定不會得以改變。
在奮鬥者眼裏,生活是偉大而光榮的挑戰。隻要我們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如果我們渴望更遠大的抱負,那麽這就更不在話下了。但我們會問,該怎麽去做呢?成功學家胡巴特做了說明,他認為這個世界願對一件事情贈予大獎,包括金錢與榮譽,這就是要相信自己行就一定行,而結果的取得卻是我們要不斷地去奮鬥。
什麽是奮鬥呢?我告訴你,那就是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僅次於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情的,就是當有人告訴我們怎麽做時,要立刻去做。有一種人,隻有在被人從後麵踢時,才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種人一輩子都在工作,卻又抱怨運氣不佳。最後還有更糟的一種人,這種人根本不會去做他應該做的事,即使有人跑過來向他示範怎樣做,並留下來陪他做,他也不會去做。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失業中,因此,易遭人輕視,除非他有位有錢的老爸。但如果是這個情形,命運之神也會拿著大木棍躲在街頭拐角處,耐心地等待著。
總之,即使有了積極的態度,也未必能保證每件事都心想事成、事事成功。但積極的態度肯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堅持消極的態度必敗無疑,沒有誰見過持有消極態度的人能夠取得可持續的、真正的成功。所以從業者應該從日常做起,培養自己凡事積極主動的態度,讓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和,積極的行動去處理創業路上所麵臨的大小事務,這樣才能爭取到最積極有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