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盒是不能直接埋進墓穴的,還要把它裝進一個棺材裏。拾掇壽棺,有專門的“先生”,所有的程序都是由他指揮並操作的。鋪蓋停當以後,棺內還放置了伯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生前的心愛之物,其中酒杯、酒壺之類的肯定少不了。然後,再撒一些五穀、紙錢。按當地風俗,欣月和大姐欣榮做為女兒,她們為伯置備了紙馬素車、香爐錫箔和紙人等等一大堆,擺放在棺前兩側。
靈堂就設在大門外南北向的街道上,前來吊拜的人離老遠就能看到醒目的“福如東海”、“音容宛在”八個粗黑體大字。大哥、二哥以及本家的兄弟侄子等孝子賢孫們,輪流侍守棺側,每當有親友前來吊唁,他們就要跪迎、跪送陪拜,靈後的女眷們則放聲哭泣。欣月和大姐欣榮的身體都不是很好,身心交瘁,我和姐夫很是擔心她們。
伯入殮用的棺材,是用上等柏木製作的。這口棺材,並不是專門為他打造的,是奶奶在十年前,為她自己準備的壽棺。而且,這是她為自己準備的第二口壽棺。
奶奶的第一口棺材,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準備的。五十多年前,那時還相對年輕的奶奶買了一棵柏樹,請人為自己打造了一口棺,但卻一連幾十年都沒用上。十年前的二零零一年,我的嶽母--也就是奶奶的兒媳婦,最先我叫她嬸子,後來改口跟著欣月叫娘--她突發腦溢血,與世長辭。當時,很多人以為奶奶不舍得把那口停放了幾十年、每年都要上漆的棺材給兒媳婦用,可是,奶奶沒有任何猶豫,把它讓給了像自己女兒一樣的兒媳。之後,奶奶又為自己準備了第二口柏木棺材。
這口棺材,一放又是多少年,等二零零八年她去世的那會兒,全樂陵市正在轟轟烈烈地搞殯葬改革,所有人死了必須火化,並提倡用水泥棺材。就這樣,奶奶為自己準備的第二口棺材也沒用上。現在,伯去世了,他自然就占用了奶奶的這口棺材。因此有“周易先生”就說了,奶奶上輩子欠兒子和媳婦的,今生她就是這個命。奶奶到底是什麽樣的命呢?奶奶的大名叫高書梅,是伯的娘,烈士徐振德的妻。但在後來我看到的由樂陵市公安局於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簽發的、編號為372427090830332的身份證上,她的名字被寫成“高書美”,顯示的出生年月是一九零九年八月三十日。後來我從妻子口中得知,其實爺爺--也就是奶奶的丈夫,也並不像烈士證書上寫的那樣叫“徐振德”,實際上他的本名叫“徐振鐸”。大家猜測,可能過去農村人識字的不多,烈士家屬登記時,口誤把“鐸”聽成了“德”。當然,這並沒影響到奶奶作為烈士家屬多年來領取國家發給的撫恤金。是的,花著用爺爺的命換來的錢,奶奶能夠感覺到一絲來自遠方親人的撫慰。奶奶愛錢。愛人民幣,也愛銀元--特別是爺爺死前留下的那兩塊銀元。給伯壓棺用的銀元,就是其中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