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愛是永不止息--解讀巴一

  一

  作家巴一最初引起文壇關注,是發表在《十月》2002年第五期上的散文《故鄉在晚風中》。這篇文章造成的響動是我作為責任編輯始料不及的。先是有十餘家報紙、文學選刊轉載,我相信這一半是因為巴一在文壇、在傳媒界有極好的人緣,另一半是因為《故鄉在晚風中》還值得一讀。接著獲得“老舍散文獎”三等獎。我讀過這次“老舍散文獎”的獲獎作品集,《故鄉在晚風中》是其中最動人的一篇。此外,這篇文章還上過排行榜,獲得過其他我記不清楚的榮譽。編輯工作中我一直避免產生我稱之為“責任編輯的偏愛”--就是“瘌痢頭兒子自說好”之類的情緒,但是我還是覺得,《故鄉在晚風中》是我的雜誌編輯生涯中的珍貴記憶。

  在寫作《故鄉在晚風中》之前,巴一已經是重慶作家協會會員,有了十餘年的文學創作經曆,出版過多部著作。成為一位作家,則是他少年時期就開始的夢想。初次見麵,他簽名贈送我一本《巴一散文選》,係吉狄馬加、黃濟人主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當代重慶作家作品叢書”之一。讀其書,可知其人,古人所謂“知人論世”。讀一本散文集,我們至少可以讀懂作者人生、性格、命運之一半。

  文學之外的巴一,是世人眼中春風得意的成功企業家,文人加商人,現在有一個體麵的別稱:儒商。重慶市十大傑出青年之首,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重慶市政協委員,某年“十大時代新聞人物”之一,這些光彩奪目的榮譽冠冕,是巴一的“現在進行時”;他的灰暗崎嶇的“過去完成時”,已經被揉進了敘事狀態,化成他的一篇篇散文,成了紙麵上的回憶,而回憶,眾所周知,大多是感傷的,美好的。

  2003年秋天,在評審中國作家協會入會材料的專家谘詢會上,我又讀到巴一寫文藝明星人物的散文集,原來他曾經當過業餘記者,與明星有過親密接觸。這本書他沒有贈送給我,也沒有提起過。也許是雪泥鴻爪痕跡太淺,或者是事如春夢了無痕。

  作為作家,巴一的文學理想還在小說。散文記錄個人的生活印跡,直接明了地傳達心聲,但隻是他的習作,或者說文學預備,小說才是他真正的寄托。巴一的小說美學樸素傳統,他對描寫底層生活或者鄉村題材的小說,由衷地熱愛,上個世紀80年代初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既是他的文學啟蒙,也是他的人生勵誌課本。在京的河南籍著名作家,周大新、劉慶邦,作品取材於與淮北接壤的河南鄉村、小煤窯,語音近似,民風相類,巴一把他們看作同鄉作家,念念不忘稱讚不已。

  把文學當作人生重要內容嚴肅看待,勤謹從事,吾未見如巴一者。難得的是這種態度,至於成就高低,聲譽隆夷,反倒是次要的事。

  二

  每一個寫作者,都需要有一本足夠分量的“著作”,來實現一次蛻變,使之成為文學之路上的一個裏程碑,一個標誌。從此以後,他的視野將獲得一次開拓,境界獲得一次提升。如果是小說作者,唯有長篇小說才能了卻此願,正像某位西北作家多年前所說的,需要一本大書,一本死後可以當墊枕的大書,才能安心。

  《人在重慶》創作完成之後,作為資深的文學愛好者,熱情洋溢的不倦寫作者,生意場上的成功人士,巴一實現了這個轉折。他四十餘年的往昔生活,在此發出了最洪亮的回聲。他用20餘萬字對到此為止愛恨交加的人生擊出了一記重拳,恩怨霎時了結。從此以後,他可以坐在冬日暖陽下,品茶抽煙,微笑著注視塵世,偶爾眼眶濕潤,但不會落淚;激動、感動和衝動等等詞匯,會在他的人生詞典裏暫時中止使用。與之相隨的,他的漫長的文學青年生涯,在持續了三十年之後,可以終結了。以後他也許還會繼續寫作,但他已經沒法像前三十年那樣寫作了。

  在我認識的寫作者中,巴一的寫作姿態是最低的,文學關涉他的情感和榮譽,但是不牽扯人文情懷、曆史使命感等等崇高理念。我的印象中,巴一從來沒有脫離自己的生活寫作過,他的“虛構”從來就不是純粹想象的、天馬行空的。他一直在努力記錄自身及周圍人群的生活經曆,表達感慨,他並不想象文學理論教科書所指導的,讓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雖然有批評家說,小說總徘徊著作者的影子,都是作者的自敘傳。但是這實際上是從最寬泛的意義上說的,每部作品都留下作者的印跡是毫無疑問的。而巴一願意在最狹隘的意義上把小說寫成自敘傳,記錄成功者的艱辛曲折,心路曆程。生活的陽光照耀著他,陰影也幾度籠罩著他,巴一的精神還沒有強大到看破紅塵、笑傲江湖的地步,他無法自造一個小宇宙,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太陽作為光源。

  淮北平原上的阜陽地區(今阜陽市)太和縣巴樓村,是巴一的出生地。他在太和縣讀書至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後又回到太和縣司法局工作了數年,直到他不甘於人生的平庸,一腔愁悶遠走他鄉。巴一懷著夢想漂泊重慶,卻一步一回頭,牽掛他貧窮的故園鄉土。困窘、親情、文學、初戀,是他的故鄉記憶中如影隨形的四個主題。“故鄉的記憶煎熬著我,撕裂著我。”如今風流儒雅的巴一是大都市重慶塑造的,而他看待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他的敏感、多情、倔強、固執,是巴樓村賦予他的。十餘萬字《巴一散文選》,洋洋灑灑一萬五千字的《故鄉在晚風中》,還寫不盡他的故鄉之戀,《人在重慶》又以虛構的方式傳達他的隱秘衷曲。虛構仿佛催眠,給人自由,令人放鬆,但夢境說出了真情和真相。

  三

  人生經多了風雨,往事無法釋懷,值得一寫再寫。在《人在重慶》當中,你能找到巴一以往寫作的所有痕跡。可以找到他的中篇小說和散文中的主題:貧窮而絕望的愛情,執著的文學理想,舊情難忘的成功者。他的作品中的核心詞:鄉村,集鎮,重慶,寫作,醫藥,房地產……交替出現。他的文學題材圍繞著中原農村的苦難,青春的欲望,路遙作品的人生勵誌,和現代商業成功的冒險……《人在重慶》是所有這些元素的雜糅,充滿了悲喜、窮富、城鄉等二元對立,淺近中包含著頑皮、坦率和真誠。

  《人在重慶》的主人公巴若宇從淮北窮困窘迫的少年成長為重慶叱吒風雲的商界大佬,從淮北鄉村到都市,再到功成名就、一度陷於情困,像艱難曲折螺旋上升的人生階梯,作品形式上極像一部成長小說。但又與成長小說或者教育小說迥異其趣,《人在重慶》隻是讓巴若宇經曆生活而不思考生活,不是在思想上內省成長,而是在形體上鍛煉筋骨,成就一個身體和意誌足夠強大,經得起風雨的人。《人在重慶》並不具備十九世紀以來歐美成長(教育)小說的憂鬱和深沉,雖然,他們的主人公,都經曆過那麽多曲折的愛情。這是一部奔跑著的小說,不是飛行著的小說,有點世俗,缺乏內省,但是自信、從容,目標堅定。

  巴一不掩飾《人在重慶》的自傳色彩,小說主人公巴若宇從省城大學畢業後回到老家的司法局工作,早婚成家沒給他歸屬感,又始終不忘當初暗戀的鄰村姑娘周小青,這些經曆與巴一何其相似。《人在重慶》是巴一對故鄉生活的再次清理,就像卸掉身上沉重的包袱,以後可以輕裝前進了。《人在重慶》之後,他可以揮揮手告別關於貧窮、關於暗戀、關於無愛婚姻、關於機關生活的灰色記憶,那在晚風中的故鄉,隻剩下溫馨、甜蜜和柔情了。

  巴一有一篇記敘他少年時當兵不成黯然夢斷的散文,《難圓橄欖夢》。八十年代初的鄉鎮基層腐敗足以斷送一個青年的大好前程,有誌青年巴一立誌參軍卻一次次碰壁,埋在心中便醞釀成仇恨,這是一口非出不可的惡氣。

  《衣錦還鄉》便是《人在重慶》中抒發惡氣的一章,堪為“蚌病成珠”的例證。成功人士巴若宇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不僅僅是光宗耀祖的衣錦還鄉,而且要了了結年少時的恩怨情仇,但意外的是,二十年後再回首,故鄉已非昔日模樣。失去了回擊的對象,巴若宇像濕了引信的炸彈,沒有了爆發的機會。不論成敗,每個人早年都要吞咽許多酸辣苦澀。《衣錦還鄉》這章的不成功之處在於它的刻意和牽強,但是結局自有它不同尋常之處,表明了作者與生活的和解:快意恩仇隻在少年夢裏,人到中年且將人間恩怨看作世間常事。

  四

  《飛往英國》是整部小說中具有轉折性的一章,是作者解開“故鄉情結”之後,以當代都市為背景的愛情樂章。主人公巴若宇年歲漸長,參透了許多“迷”,得了許多“悟”,但像大多數凡夫俗子一樣,還需要參透一個“情”字。當我們把參不透的生活化為文學,當“行為”化為“敘事”,我們已經說不清這是“當局者迷”,還是“旁觀者清”了。

  羅蘭巴特在解析愛情的著作《一個解構主義者的文本》中一再談論到戀愛者的“迷醉”,以及絮叨、焦灼、嫉妒、慵倦等等“戀愛綜合征”。這是中西共通的人情物理。愛情不隻是一種心情,它還是經由心情影響了當事者身體反應的巨大的能量消耗活動。所以有人說,愛情是一種病;還有人說,愛情使人愚蠢,處於迷醉之中的人當然智力低下,無法做出合乎常情的判斷選擇。而相映成趣的是,戀愛者卻能同時進行超常的智力活動:撒謊,作秀,為了遮蔽真實狀況而提供假象。

  《飛往英國》宿命般地印證了愛情之中迷醉與假象如影隨形般的存在。在每一樁愛情事件中,總有一方是“戀愛”,一方是“被愛”,“相愛”隻是愛情合力的結果,更多的屬於標記性的名詞。一方主動,一方被動;一方沉醉,一方感動;一方喪失自我,一方獲得了超越真實的自我。深度的愛情便是陶醉,陶醉者在拋棄了邏輯的同時也放棄了其主體性。愛情總是以喪失自我為高潮。一見鍾情則是從愛情事件的起始便不可逆轉地迅速轉向高潮。男主人公--精明的、成功的企業家巴若宇,便是以一見鍾情開始他的愛情旅程的。

  小說中引用了民間諧謔段子:“結婚是錯誤,離婚是領悟,再婚是執迷不悟。”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的愛情概率增加了,幸福卻依然遙不可及,隻是多了一些沉痛的“領悟”。小說的目的不在於證明一句順口溜或者一句成語的正確性和預見性,小說的智慧應該遠遠高於民間文學的智慧。天底下新鮮的人和事層出不窮,新鮮的道理卻沒有多少。關於愛情,小說還能表達什麽呢?無非是再講一個故事,再試圖製造一次感動。順口溜顯示的是文字遊戲的快感,旁觀者有足夠的閑情輕巧戲謔,而“當局者迷”,甚至執此“迷”而不悟,卻飽含難以言說的苦澀與沉重。讀者也是心甘情願的癡情人,相同的道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再領略一次,依舊感慨唏噓。

  巴若宇,一個當代的情種,一點癡情、一點花心、一點軟弱、一點自私的男人,在商場上他可能叱吒風雲、絕地翻身,成一時之豪傑;在情場上,他變成毫無個性、毫無決斷,心軟、耳根軟,不能辨析輕重是非的人。在商場上見慣了逢場作戲,自己偶爾也不免來一場感情遊戲,所以他把真情看得忒重,全然忘卻了商場上利益交換、追求最大利潤值是全社會普遍適用的遊戲規則。憑借智慧、聰明、勤奮、決斷、狠心賺的錢,糊裏糊塗傻乎乎一瞬間為了虛幻的愛情揮灑掉了。

  情到深處,“他願意為她付出自己的全部”。每一位深愛者,“迷醉”者,都會這樣聽到靈魂深處的“絕對命令”。在巴若宇與何晶晶的愛情中,金錢即使不是愛情的發動機,那也是愛情的潤滑劑。小女子一出場便對“大方的款哥”顯示了他的機心、乖巧、深謀遠慮。當巴若宇慨然出資讓她赴英國留學時,她也不吝惜自己的讚美和誓言:“你是我心目中最優秀的男人。敢闖敢幹,有責任心,說你是中國商業的脊梁都不誇張。好好幹吧,我在大洋彼岸想著你,祈禱著你。”奉獻和感激,不正是愛情中最動人的表情嗎?何晶晶以美好的假象回報了巴若宇的迷醉,愛情的美麗花環編織成功了。

  《飛往英國》敘述的是單純的愛情故事,人物關係單純,人物性格單純,故事結構單純,作者想表達的理念也很單純。但是如果把它獨立出來看,它具有好的愛情小說的共同的感染讀者的特征:眼見著一個人沉湎於愛情中,甚至是沉淪,喪失自我,到最後,愛一個人不是為了榮譽,甚至不是為了性,隻是單要那份感覺。這個故事的可貴之處在於,作者把愛情中的單向性即一廂情願貫徹到底。雖然是第三人稱敘述,卻始終是巴若宇的單一視角,何晶晶沒有一點心理記錄,她的出場、活動、言語全在巴若宇的視聽之中。讀者會隱隱感覺到小女子的神秘、不凡,甚至識破她那深情表達中的絲絲滑頭,--雖然作者未必這樣設想。

  當巴若宇拋開公務,瞞著自己的下屬以及癡情於自己的女助理,單身赴英國探望何晶晶,英文一字不識的他在何晶晶的留學生租住房內感到了幸福:“沒想到會在英國和你睡在一起,再苦再累,值了。”簡單的愛情因為時空的差異而產生了附加值,使愛心的奉獻得到了感覺上的回報。這要比陶淵明在《閑情賦》中的苦情--“願在衣而為領……願在裳而為帶……願在發而為澤……”--更世俗,更近人情。

  身處英倫的巴若宇感到了激情之外的不適:不懂英語,除了唐人街無處可去;不諳當地習俗,被何晶晶視為老土;不習慣何晶晶與朋友們的生活方式,竟產生了“鴻溝”、“代溝”之念。也許是巴若宇感覺到當初的愛情是一廂情願、自以為是,他匆匆結束旅行回國。在《飛往英倫》草草收場的結尾,我們看不出這一場愛情如此終結的充足理由,但是當何晶晶說:“為了我你花了那麽多錢,打心眼裏我感激不盡,等以後有了錢,我再還你好嗎?”情場浪子巴若宇此刻才如夢初醒,他的失落難以形容,他的悲傷是巨大的。“傷心者別有懷抱”,巴若宇應該結束他的愛情長征,回歸他精明商人的本色了。

  但是,愛情是超越常規的。當巴若宇回到重慶,接到何晶晶的電話,他依然是淚流滿麵。愛情啊,就是這樣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執迷不悟啊。

  愛情像童話一樣,是容不得過度詮釋的,就像花蕊容不得放大鏡的審視。去除了迷醉與假象,愛情還剩下什麽呢?多虧巴一記錄了日漸珍稀的傳統愛情,使我們有了一次饒舌的機會,假如“後現代”來臨,假如愛情成了純粹的消費,我們也許隻能有一條去路--失語。

  五

  一個與自身經曆貼得很近的小說作者,他的寫作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時刻。直到如今,寫作者巴一一直在挖掘它的生活富礦,他隻擅長虛擬,不善於虛構。他自身的經曆足夠豐富,不需要憑空構架大故事。從生活原生態轉變成小說,他隻是在細節上做一些張冠李戴的手腳。就像奔跑得很快的駿馬,從未夢想成為飛馬,大地已經足夠它馳騁。

  但是憑借曆來閱讀的經驗與淺見,我從來沒有把巴一小說中神情、氣質、經曆相似的男主人公,包括《人在重慶》的巴若宇,理解為現實中的作家巴一、商人巴毅。鳥飛在空中,影子投射到地上,我們不能把它當做飛鳥本身。我把巴一的小說理解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對生活的改寫,把這一係列主人公理解成巴一對自己過去的修正和對未來的期待。改寫和修正不是塗脂抹粉的美化,僅僅是選擇性的回憶和選擇性的書寫。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找到學術依據,人的記憶是具有選擇性的,因而即使是真實的,也不會是全麵的。

  了解巴一生活經曆的人,難免要在《人在重慶》中按圖索驥,窺視一下作者的隱私和內心,這樣的誤讀是可想而知的。《人在重慶》既不是真正的自傳小說,也不是成長小說,我姑且將它命名為成功小說。曆來都有成功人士,在回首往昔的時候,感慨自己曾經吃過那麽多生活的垃圾,有些人寫出了自傳,不少人寫成了小說。體裁不同,讀法自然也不能相同。

  現代英國作家毛姆,63歲以後寫了一本自傳,《總結》(Summing Up),他在書中感慨道,寫了多年小說,虛構了不少故事,現在寫起回憶錄,竟然無法分辨,哪些事情是真實發生的,哪些事情隻是在想象中發生過。過些年,巴一大概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讓我們回到初始,回到天真狀態,回到問題的原點,實際上也是問題的核心:何為寫作,為何寫作。有許多人從事文學,是最初的愛好,變成最終的現實生存依賴。巴一是重慶某某醫藥公司的董事長,現在又是某個房產公司的合夥人。巴一不是一個職業作家,從身份上說不是,從寫作訴求來說也不是;他是一個在物質上和現實生活中無求於文學的寫作者,卻一如既往地狂熱地愛好文學。文學足以讓他成為生意場上的另類,一個分化的人,多麵人,令人費解、難以琢磨的人。現實總是冷峻而有局限的,小說可能容納理想和自由。這是《人在重慶》對於作者的意義,實際上也是曆來文學對於人類的意義。“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世道人心,莫不如此。

  巴一是在文學之路上發足狂奔的人,技術不夠嫻熟,方向未必正確,而且多重的身份角色使他心緒不寧難免旁騖。我不知道他會跑到多遠,相信他也不會為自己預設偉大與不朽。

  他也可能像闖進文學花園的魯莽的山羊,驚擾了花花草草,惹得花農不高興;他有理由不按牌理出牌,率性而為讓他自在而快樂。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