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摧枯拉朽,攻滅後蜀

  宋太祖於乾德元年(963年)三月平定長江中遊戰略要地荊南、湖南之後,立即部署攻滅後蜀的準備。四月,先任命華州團練使張暉為鳳州團練使兼西麵行營巡檢壕寨使,勘察川陝地形;同時,又在開封城南急造樓船,訓練水軍(號水虎捷);命西南麵轉運使籌措軍糧物資,並命諸州趕造山地輕車,以備攻戰之用。

  割據四川的後蜀政權雖在五代末遭到後周軍隊的沉重打擊,被迫從關中西部地區南撤,但仍據有兩川、漢中(今屬陝西)45州,具有相當實力,可算是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中的一個強敵。不過,後蜀國主孟昶卻疏於國事,追求奢侈荒淫生活,使後蜀政治頗為混亂。此時得知宋軍攻占了荊湖地區,後蜀君臣十分驚恐,宰相李昊主張與宋通好納貢,令宋朝沒有出兵四川的借口,作為保全後蜀偏安之策,但遭到知樞密院使王昭遠的堅決反對。孟昶即位之初,曾專門組建一支用於與後周作戰的部隊,因後周世宗姓柴,便為此支部隊取名叫“破柴都”,並積極聯絡南唐、北漢,試圖逐鹿中原,奪得關中地區。此計劃雖然由於多種原因未能成功,孟昶自己也漸漸消磨了逐鹿中原的雄心,但要他主動向宋朝臣服,卻還是心中一萬個不樂意,於是他決計依托四川險要地勢,派兵據守要隘。古代從中原地區進入四川之大路,主要有北線和東線兩條。北線自關中平原南越秦嶺進入漢中、川北地區,再經過劍門險關深入四川腹地,直逼成都。自古以來,中原政權兵取四川,大都走此路,如三國時鍾會、鄧艾統軍滅蜀漢,五代後唐軍滅前蜀政權等就是。東線指由鄂西經三峽進入東川,因沿長江溯流而上,不善水戰的中原軍隊作戰頗為困難,故取此路進攻四川的情況較少。因此,後蜀也主要在北線設置重兵防禦,而東線因隔著弱小的荊南割據政權,不與中原政權直接對抗,故防備較弱。但此時宋軍占領了荊南,使後蜀的東部地區也置於宋軍的瞰視之下,後蜀便遣軍永屯三峽地區,並在涪州(今重慶涪陵)、瀘州(今屬四川)和戎州(今四川宜賓)一帶訓練水軍,沿長江層層設置防線。

  按理說,蜀弱宋強,後蜀應當謹守邊界,盡量與宋和睦相處,而避免給一意欲攻滅後蜀的宋廷有開戰的口實。但執掌後蜀軍政大權的王昭遠卻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因此有獻媚者對他說:“公平素無尺寸之功,現今位居顯貴,如不能建立不世之功業,怎能讓人心服?不如遣使通好北漢,勸說其發兵南下,我亦自黃花穀、子午穀北上出兵響應,使宋人腹背受敵,則關中之地將屬我所有。”王昭遠聞言大喜,於乾德二年(964年)十月力勸孟昶派遣使臣孫遇等人攜帶蠟書(密信),化裝潛入宋境,企圖北上太原與北漢聯絡,相約南北同時發兵攻宋。不料隨從孫遇的後蜀軍校趙彥韜於途中叛蜀投宋,將孟昶給北漢的蠟書交給了宋廷。

  當時,宋太祖已不斷派遣間諜深入川中偵察,並根據諜報所得情報繪製了詳細的後蜀全境地圖。有一次,宋太祖親自接見由川中歸來的間諜,問道:“蜀中有什麽奇怪之事?”那人回答:“滿成都城內都在吟誦朱長山之《苦熱》詩,曰:‘煩暑鬱蒸無處避,涼風清冷幾時來。’”宋太祖一聽就笑道:“此是蜀中百姓想我去討伐邪佞。”因此,當宋太祖一旦截獲了後蜀給北漢的蠟書後,立即開懷大笑說:“我西討有名矣。”當然,宋太祖要出兵伐後蜀,總能找到借口,就是毫無借口,要出兵誰又能說個不字。此後宋軍進攻南唐,南唐遣使來訴說自己侍奉宋朝未有失禮處,意即宋朝不當遣軍攻滅南唐。沒有借口可尋的宋太祖便幹脆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作答,即為例證。但如有借口,宋太祖還是很樂意抓住的。畢竟古代聖人曾有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古訓嘛。宋太祖根據趙彥韜的告密,抓住後蜀密使孫遇等人,以赦免其罪為交換條件,逼迫孫遇將後蜀境內山川地形、戍守處所和道路遠近方位等一一注明在自己繪製的後蜀地圖上,並由此製定了詳細的進軍路線和周密的作戰方略。

  是年十一月,宋太祖以後蜀主孟昶勾結北漢共謀犯宋為理由,發兵近六萬,分北、東兩路西討: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樞密副使王仁瞻為都監,統率步騎禁軍二萬、諸州兵萬餘人,自鳳州(今陝西鳳縣東)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歸州路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為都監,統領步騎兩萬,自歸州溯長江西上。兩路宋軍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滅亡後蜀。同時,宋太祖又命令在京城右掖門南臨汴水的河畔為孟昶修建一座住宅,大小房屋共有五百餘間,日常生活用具一應俱全,以便孟昶投降來京城時居住。宋太祖在此是一種心理戰,以示此去征討後蜀必勝。

  次日,宋太祖特在崇德殿上為出征諸將設宴餞行,分別將四川地圖等授予王全斌等人,並故意問道:“西川能取得否?”那些勇將本就十分小覷後蜀軍隊,現聽得天子如此激將,自然意氣風發地宣稱:“西川若在天上,固然不能到;若在地上,到即掃平矣。”天子大喜,就授予他們禁軍方略,並說:那些西川將士大多為五代後唐時期去四川的北方人,可告訴他們當棄暗投明,如若能為宋軍做向導,提供糧草食物者,或率眾來降者,定當賞賜優厚。並叮囑東路主帥劉光義說:“蜀軍在夔州(今重慶奉節東)設有鎖江浮橋,守備嚴密,必須先奪取浮橋,再水陸夾擊,才能成功。”同時他又嚴厲告誡三軍將士不得“焚蕩廬舍,驅略吏民”,違者必軍法從事。最後,宋太祖又勉勵諸將說:“凡是攻克城寨,隻要把軍器盔甲和糧草登錄在冊,所有錢帛財物全部賞賜戰士,朕所欲取得者僅土地而已。”宋太祖之意是想用恩威並施之法,激勵將士全力進攻,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料想那些將士一心要搶奪財物,造成軍紀大壞,最終激起民變,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得以平息。此後,宋太祖在攻滅其他割據政權如南唐時,汲取教訓,再也不敢下達這樣的命令了。

  後蜀主聞知宋軍大舉來攻,立即調兵北上扼守劍門險道,以王昭遠為北麵行營都統,大將趙崇韜為都監,領兵3萬由成都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一線關隘;節度使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招討使,率數萬兵赴興元(今陝西漢中東),以加強北麵防禦。王昭遠誌大才疏,自恃讀過不少兵書,以為是諸葛孔明再世,臨行前,對前來郊外送行的宰相李昊誇下海口說:“吾手下有此二三萬雕麵惡少兒(臉上刺字的強悍士卒),取中原如反掌爾!”隨後趾高氣揚地率將士出發了。

  十二月初,宋北路軍進入後蜀境內,旗開得勝,於是月中旬攻克興州(今陝西略陽)外圍各據點,乾渠渡、萬仞、燕子等兵寨相繼落入宋軍之手。十九日,宋軍攻下興州,敗蜀軍七千人,繳獲軍糧四十多萬斛;隨即又乘勝進軍,連克魚關、白水軍等二十餘寨。後蜀招討使韓保正聞興州失陷,亦放棄興元城,進保西縣(今陝西勉縣西老城)。宋軍先鋒將史延德率兵尾追而至,韓保正不敢迎擊,命部下於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陽平關)依山背城,結陣自固。史延德揮軍直進,蜀軍潰逃,韓保正及後蜀招討副使李進等被擒,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並追擊蜀軍潰兵至嘉川(今四川旺蒼西南嘉川鎮),蜀軍傷亡慘重,餘部遂退保葭蔭(今四川廣元南),燒毀棧道,以阻截宋軍南下。

  王昭遠所率蜀軍主力駐紮於利州,並遣偏師在城北的大、小漫天寨立寨扼守,利州城位於嘉陵江東岸,群山環立,形勢險峻,為自關中入蜀的咽喉要塞。因棧道斷絕,宋軍前進受阻,王全斌采納部將康延澤的建議,遂命崔彥進率一部兵力搶修棧道,進克小漫天寨;自率主力從嘉川東南之羅川小路迂回前進,夾攻利州。數日後,兩部宋軍會合於大、小漫天寨之間的嘉陵江渡口深渡,突破嘉陵江蜀軍防線,將後蜀軍逼退至大漫天寨(今四川廣元東北漫天嶺)。王全斌分兵三路夾攻大漫天寨。蜀兵精銳在王昭遠、趙崇韜的指揮下竭力反撲,但三戰皆敗。王昭遠被迫放棄利州城,倉皇逃過桔柏江,燒毀橋梁,退保劍門,企圖依憑劍門關天險進行抵抗。十二月三十日,宋軍占領利州城。

  王全斌的輝煌戰績報到京城時,正逢冬雪紛飛,宋太祖在講武殿中用毛氈圍了一小間,身穿紫貂裘、帽,在批閱戰報後十分高興,忽然對左右侍從說道:“我衣帽穿戴如此,尚且感覺寒冷,西征將帥衝寒犯霜,何堪居處?”即刻脫下衣裘,特命侍從快馬送至前線賜給王全斌,並傳話說“不能遍及諸將”。宋太祖作秀做得如此明白,王全斌自然是感動得涕淚縱橫,誓言要用更大的勝利來報答皇恩浩蕩。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蜀後主孟昶見蜀軍節節敗退,情況危急,十分震恐,忙命太子孟玄喆為元帥,統領萬餘兵馬增援劍門。但臨危授命的孟玄喆素來不知兵事,卻公子哥兒的派頭十足,軍中旌旗都用彩色刺繡,旗杆上纏繞著蜀錦。但臨出發前,忽然天降大雨,孟玄喆擔心繡旗被雨水淋濕不好看,就下令把旗子全拆下,一會兒雨過天晴,又下令旗子係上,一不小心,不少繡旗都掛倒了,引得沿途觀看的市民無不竊笑。而孟玄喆根本不管,還帶著成群姬妾和數十個優伶戲子同行,一路上遊山玩水,日夜嬉戲,卻置日趨緊急的戰事於不顧。

  此時宋軍已進占了益光(今四川廣元西南昭化鎮),直向劍門挺進。劍門天險形勢險峻,易守難攻,自古即有“一夫荷戈,萬夫莫前”之稱。王全斌遂與部將商議後,決定命先鋒將史延德率奇兵翻越峻嶺,經來蘇(今四川劍閣東)小路渡江迂回至劍門以南20裏的清強店,與主力南北夾擊駐守劍門的蜀軍。蜀兵完全沒有料到宋軍會出現在劍門關南,紛紛棄寨而走。王昭遠聞知驚懼,隻留下偏將守劍門,自引兵退守漢源坡(今四川劍閣東),等待援兵。王全斌率精銳從正麵猛攻劍門,守關蜀兵一哄而散。宋軍進迫漢源坡,王昭遠驚慌失措,坐在胡床(一種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上站不起來,趙崇韜躍馬率軍布陣迎擊。但蜀軍軍心已散,剛一接戰,就紛紛潰散,趙崇韜兵敗被擒,宋軍乘勝占領劍州城(今四川劍閣),殲蜀軍萬餘人。王昭遠免胄棄甲,逃到東川(今四川二台),躲在一家百姓的倉庫中,悲歎流淚,雙目紅腫,口中隻是反複念誦唐代詩人羅隱的詩句:“遠去英雄不自由。”絲毫不見他在出征之初,手揮如意,自比諸葛亮的那個瀟灑模樣。沒過多久,王昭遠就被尾追而來的宋軍士兵所擒獲。

  統兵增援的太子孟玄喆此時才進至綿州(今四川綿陽),聽到劍門天險已失,即倉皇逃回成都,沿途焚燒房屋,實行所謂的焦土抗戰之策。但宋軍根本不受影響,在王全斌指揮下,自劍門而下,如入無人之境,迅速迫近成都城。

  東路宋軍也連克川東各州軍,直指成都城而來。東路宋軍在劉光義統領下,自歸州溯江而上,連破三會(今重慶巫山東北)、巫山(今重慶巫山東)等蜀軍營寨,殲滅後蜀水、步軍1萬餘人,繳獲戰船200餘艘,逼近川東重鎮夔州。夔州人稱“巴蜀之喉吭”,是由長江入蜀之門戶。當時蜀軍已在此江麵上架浮橋鎖扛,置三重木柵,並夾江列炮,嚴密封鎖。劉光義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弱點,按照出征前宋太祖麵授的避強擊弱戰法,在距蜀軍水麵設防處30裏外棄船登岸,以步、騎兵突襲,先摧毀沿岸炮台,然後水陸配合,攻破蜀軍防線,一舉奪占其鎖江浮橋,然後牽船而上,進圍夔州。後蜀寧江節度使高彥儔見宋軍兵臨城下,主張堅壁固守,不宜速戰,而監軍武守謙不從,獨領部下千餘人出戰,大敗。宋軍前鋒乘勝登城,劉光義率大軍繼至,高彥儔兵敗自殺,夔州遂陷。此後宋軍勢如破竹,連克萬州(今屬重慶)、開州(今重慶開縣)、忠州(今重慶忠縣)、遂州(今四川遂寧)等地,從東麵迫近成都城。

  前方兵敗消息不斷傳來,驚駭失措的孟昶趕忙召集左右臣僚問計。孟昶深知後蜀政治不穩,將帥戰守無方,軍無鬥誌,隻得哀歎其“父子養兵四十年,一旦臨陣,卻不能向敵放一箭。今日登城堅守,誰又肯效死出力?”宰相李昊便勸他出降,孟昶見大勢已去,便讓李昊起草降表,於七日遣使臣向直逼成都城下的宋軍投降。因當年前蜀滅亡之時,也由李昊起草降表,所以有人就在李昊家的大門上書寫“世修降表李家”六個大字,當時傳為笑談。

  後蜀政權建立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此滅亡,立國近40年。準備十分充分的宋軍從出師到滅後蜀,前後隻用了66天,共得巴蜀四16州240縣以及53萬餘戶。

  孟昶率家人與僚屬,在宋軍押送下,順江東下,經江陵、襄州抵達開封,住進了宋太祖預先建好的府第。當時,為人謹慎的東路軍都監曹彬密報天子說:“孟昶稱王蜀地二十年,而成都離京師千裏,請擒殺孟昶及其僚輔以防不測之變。”宋太祖對此大不以為然,就在曹彬的密報後而批道:“汝好雀兒腸肚!”宋太祖就是以這份豪爽、豁達的氣度與超凡之自信懾服文武百官,也使他不以殺戮對待降王,在為自己贏得寬恕之名的同時,極大地安撫了那些被滅之國的舊臣之心,而有利於宋朝在這些新占領地區的統治穩定。據史書記載,被宋太祖斥為“雀兒腸肚”的,還有他的心腹大臣趙普。傳說宋朝建立後,趙普曾開列一份他們貧賤時的仇家名單,請求宋太祖伺機除之,但宋太祖看都不看道:“如若在塵埃中都能識別出天子、宰相,則人們都去尋找也。”

  為趙宋王朝迅速攻取後蜀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宋軍主將王全斌,隨即因為治軍不嚴,日夜飲宴,不恤軍務,縱部下搶掠子女財貨,激起蜀人暴動,一時搞得宋廷手忙腳亂,頗為狼狽。在南宋初著名學者洪邁《容齋隨筆》中有一篇名為《取蜀將帥不利》說,曆來割據四川的政權最多隻傳兩代便會滅亡,而攻取四川的將帥結局也大多不佳,例如三國的鄧艾、鍾會,死後還被株連九族;後唐取蜀功臣郭崇韜也被唐莊宗李存勖所冤殺。而王全斌的結局稍好,終得善死。

  王全斌,並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出身將門,自幼就膽識過人。後唐同光四年(926年)兵變時,唐莊宗的近臣宿將全部逃遁,隻有王全斌等十幾個衛土拚死抵抗。混戰中唐莊宗被亂箭射中,王全斌將其扶至絳霄殿,到唐莊宗死去,才大哭而去。唐明宗即位,王全斌被任命為禁軍列校;後晉初,以戰功升護聖指揮使;後周時,曆官護聖右廂都指揮使、行營馬步都校等,曾跟隨周世宗平定淮南,攻克瓦橋關。宋初,王全斌又以勇猛善戰深得宋太祖賞識,後因鎮壓李筠叛亂軍功顯赫,被升任宣國軍節度使;其後又與洧州防禦使郭進等將軍率兵攻擊北漢,抓獲戰俘數千。故此他又被天子委以重任,統兵滅後蜀,一舉成功。

  史稱王全斌輕財重士,不求聲譽,對部下極為寬容,在軍中口碑極佳,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治軍不嚴。王全斌在剛進入成都時,就對部下說:“我聽說古來將帥大多不能保全功名,現在西蜀已經平定,我想稱病東歸,或可免步前人後塵。”但部將卻勸說道:“西蜀雖然平定,然各地盜寇尚多,沒有天子詔令,最好不要輕易離去。”王全斌對此頗為猶豫,於是日夜豪飲,不理軍務,同時私吞了後蜀府庫16萬貫錢以備日後所需。其實私吞戰利品在唐末五代將帥中極為普遍,而在出兵之前,宋太祖麵授機宜時,也曾指示王全斌說,戰利品中的錢財一律用來賞賜將士。但王全斌對部下過度縱容,使得宋兵肆無忌憚地搶掠財物婦女,其部將王繼濤受命押送孟昶一行至開封,卻乘機勒索宮人、金帛,從而激起蜀人的憤怒。此時,宋廷為穩定巴蜀局勢,命王全斌將後蜀降軍全部押送京城,並詔“人紿錢十千,未行者,加兩月廩食”。而王全斌卻擅自削減了後蜀降兵前往開封的路費,於是降兵在途中暴發兵變,並推舉原蜀將全師雄為首領。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王全斌又措置不當,派部將劉光緒率700騎兵前去招撫,劉光緒卻盡滅全師雄之族,納其愛女並侵奪其行李財物,進一步激化了矛盾。全師雄率軍攻克彭州(今四川彭縣),殺死都監。全師雄自稱“興蜀大王”,置僚屬、署節帥,分兵占領灌口、新繁、青城等戰略要地,屢戰屢勝,很快兵臨成都城下,成都附近州縣皆紛紛起兵響應,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占據了17州,形勢十分嚴峻。當時成都尚有後蜀降兵兩萬七千人,王全斌害怕他們起兵作內應,就與部將合謀將他們騙入夾城中全部誅殺。殘暴的屠殺,致使亂兵的抵抗更為堅決,各地兵變此起彼伏,宋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到兩年之後才徹底平息。

  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為嚴明軍紀,懲處了一批對蜀兵叛亂負有責任的將領,身為主帥的王全斌按罪本該處以極刑,但宋太祖念其戰功,僅令其退還贓物,貶為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後,隨州安置;副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度使崔彥進被貶為昭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到開寶九年(976年),宋滅南唐,江南基本統一。宋太祖特意召見王全斌,對他說:“朕昔日因為江南未平,擔憂征南諸將不遵紀律,故抑卿數年,為朕立法。今日已克金陵,放還卿節度使。”授王全斌為武寧軍節度使,賜銀器錢帛甚多。是年六月,王全斌去世,終年69歲。崔彥進也於是年覲見天子,同樣被授予彰信軍節度使。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