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靜
我像麝鹿一樣在林蔭中奔跑,為著自己的香氣而發狂。
夜晚是五月正中的夜晚,清風是南國的清風。
我迷了路,我遊蕩著,我尋求那得不到的東西,我得到我所沒有的東西。
我自己的願望的形象從我心中走出,跳起舞來。
這閃光的形象飛掠過去,我想把它緊急捉住,它躲開了又引著我飛走下去。
我尋求那得不到的東西,我得到我所沒有的東西。
——《園丁集》
出生在印度加爾各答的泰戈爾,你的詩歌隨著胡格利河飄蕩,你的傳奇一生在印度土地上流傳。一個富有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培育出印度偉大的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19世紀60年代,是泰戈爾出生的時代,也是英國政府全麵統治印度的時期。生活在富裕高等種姓家庭的泰戈爾並沒有放縱自己,兩耳不聞天下事。他與家人積極參與到各類文學討論及民族革命運動中,為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貢獻自己的力量。一首首詩歌、一篇篇小說、一部部論著、一幅幅畫作,不但成就了泰戈爾,更加豐富了那段對印度對世界而言黑暗屈辱的曆史。
我心中的泰戈爾,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愛國主義者。他的作品表達了對英國政府的痛恨、對印度民眾的同情。每次閱讀泰戈爾的作品,都能體會到印度人民在殖民壓迫與種姓製度壓迫下苦苦掙紮、向命運做抗爭、努力改變現狀的向上樂觀精神。即使是在當下,行走在印度大陸上依然能夠感受到印度人民從內心散發出的樂觀與滿足。正如泰戈爾在詩中寫道:“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通過描寫人民大眾的積極向上樂觀精神,並親自參與到反抗運動中,泰戈爾成為了一位深受人民喜愛的作家,他作品中豐富生動細膩的描寫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印度人堅強樂觀。
泰戈爾的愛國思想並不流於表麵,他主動加入“梵社”,參加印度宗教思想與社會的改革活動,向印度各民族教徒宣揚科學,破除宗教偏見和社會陋習,推動了印度近代科學思潮的發展。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古老的印度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泰戈爾在1901年創辦的一所學校已經發展成著名的國際大學,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世人,“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來的光澤。”
泰戈爾早年在英國學習西方文學。他學習西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同時發揚印度古典宗教及哲學文化的精髓,以文字的力量喚起民族覺醒、引導著更多的人追求自由與民族解放。在吸收發揚印度宗教哲學“梵我合一”時,形成了“泛神論”這一宗教哲學觀,同時吸收西方人道主義思想和博愛主張,形成“泛愛”思想。泰戈爾主張人類之愛與和平主義,批評否定當時阻礙民族解放運動的教派和強烈反對不合理的種姓製度。當1919年英國殖民政府在阿姆利則屠殺印度人民時,泰戈爾當即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稱號。泰戈爾多次出國訪問發表演講,譴責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引導帶領印度以及各國人民為自由獨立擺脫殖民統治奮起反抗,也為中國以及其他被侵略國家做出了榜樣。
泰戈爾曾三次訪問中國,支持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發表文章譴責諷刺侵略者的惡行。《死亡的貿易》與《敬禮佛陀的人》強烈斥責了英國向中國銷售鴉片的罪行與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徑。不僅如此,泰戈爾對現代中國文學創作的影響也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