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冉
“我一生中一直在憑借著我的歌在尋找你。是它們挨門逐戶領著我,我憑著他們而有了知覺,摸索著我的世界”。這是泰戈爾《吉檀迦利》中的一句令人感動的話,他還說當他為他心中的那個“你”歌唱時,他熱淚盈眶,驕傲得心都要迸裂了。如此沉醉,如此忘我,這該是一種多麽崇高的敬仰與崇拜!有些人認為,《吉檀迦利》是泰戈爾向神敬獻的“生命之歌”,他將自己對神明的虔誠與謙卑深深地刻進了文學的時空裏,經過日月輪回的洗禮,詩集中所散發出來的蓮花般的幽香揮之不去,每每讀來,都別有一番新的收獲與感動。
初讀《吉檀迦利》,它並不是那麽通俗易懂,卻也沒有那種拒人於千裏之外、高高在上的傲氣,就像泰戈爾說神明是他的主人,而他把神當作朋友一樣。《吉檀迦利》同樣是給人以一種難以抗拒的親近感。在天黑時、在旅途中、在蓮花開放的那一刻、在小屋門前、還是在雨夜,泰戈爾的心無時不刻不與他的神在一起,在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情景中,他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現實的真諦。在《吉檀迦利》的世界中,充斥著清新動人、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絢麗之景,還有神奇虛幻、妙不可測的空靈玄想,又有人世塵俗的喜怒悲樂與參透禪理的人生感悟,它真誠、無私、廣闊、純淨地讓人毫無理由地被它所吸引,仿佛就是生活中平凡、敏感、有起有落變化的你我,因此《吉檀迦利》中的每字每句都深深感動著我,我也仿佛與他一起用他的歌在追尋著冥冥之中自在一方的神明,虔誠而單純。
不論是人與人結緣,還是人與書結緣,都必須在各自的內心找到一處心靈的契合點,讓他們磨合產生共鳴。說來也是巧合,大年初一,我與家人一起來到家附近的一座寺廟上香,這是多年以來我再一次踏進寺廟,心卻很空,隻為去探訪一次神明的尊榮。剛踏入寺廟,在煙霧繚繞之中,寺廟肅靜、莊嚴,一時竟產生一種想哭的衝動,卻也沒有忍住,任憑淚水浸濕眼眶。是啊,何不傾聽心的聲音,釋放心中最單純的想法呢?徑直走進觀音大殿,雙手合十跪於菩薩前,眼前一片黑暗,沒有恐懼,耳邊隻有洗禮心靈的經文縈繞,聽不見紛紛擾擾的喧鬧,世界仿佛停止在這一刻。沒有滿腹的願望、祈求要說給菩薩聽,就隻是自覺地放空了腦袋,靜靜地享受此刻的安寧,那些我曾經得到的、失去的都讓它過去吧。而當我讀到《吉檀迦利》中“我渴望而得不到的,我已經得到的——都讓它成為過去吧。”這句話時,我想我真正與這本書結緣了,他的話不正是我所體悟到的嗎?有得有失才是生活,有舍有得才是境界,而或得或失都將成為過往雲煙,人生若是頻頻回頭追溯便失去了享受前方美景的絕佳視野,適時適當地拋開過往的所得才能換得更為寬闊的視角。泰戈爾這位老人用他的虔誠與釋然給我上了一節意義非凡的人生課程,浮躁、功利或許成為眾多現代人的通病,真正懂得放下的人不多,而擁有虔誠之心的人也較少。學學這位哲人,我們將會收獲新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之景。
泰戈爾說他用他的歌一直追尋著他所敬仰的神,以虔誠、崇敬譜曲,以堅持、信仰寫詞,這歌如明燈點亮了印度的天空,同樣也絢爛了世界的文學色彩。感動世人的是這位偉大的詩人對世人永遠的鼓勵與啟示,這就是我心中的泰戈爾。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