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十九章 星光璀璨——《吉檀迦利》中的神學探究

  付澤新

  在東方文學的範疇中,印度文學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泰戈爾作為印度文學創作領域的巨擘,其抒情宗教詩歌集《吉檀迦利》更是為他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讚譽。《吉檀迦利》並不是一部單純的抒情詩集,它包含著泰戈爾及印度文學所特有的濃厚的宗教情感與宗教觀念。《吉檀迦利》充滿著濃重的抒情感,這種感情以一種密碼式的絮語娓娓道來,含蓄的語調背後隱藏著一聲聲熾熱的呼喚。《吉檀迦利》中的意象神秘而韻味深遠,飛鳥、蘆笛、風雨、陰雲、閃電、鎖鏈、轉瞬即逝的花朵等意象的背後包含著另一個宏大的空間。這一空間中涵蓋著神性與人性的交匯,在這裏神有著不同於西方的傳統意義上的神的色彩,傳達出具有東方意味的神義觀念。本文從《吉檀迦利》的文本閱讀出發,分析文本背後的宗教精神,找尋泰戈爾的神學理念。

  在《吉檀迦利》中的神是一種泛化的存在,他並不固定在某一實體上,也沒有固定的膜拜對象。相對於基督教中的一神論來說,《吉檀迦利》所要表現的是一種泛神論的思想。在西方基督教思想中,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存在,上帝道成肉身化為第二位格,並以聖子的形象出現在人間,他以一個固有的形態存在。而泛神論表現出更為古老而原始的宗教情緒,神無處不在,他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但是卻在時間與空間上達到一種永恒。神與人的交流並不通過固定的宗教儀式來完成,而是通過心靈間的感悟來達到體察與領悟,這正與泰戈爾梵人合一的理念相融合。在《吉檀迦利》中泰戈爾通過詩意的語言表達出這種思想,如“把禮讚和數珠撇在一邊罷!你在門窗緊閉幽暗孤寂的殿角裏,向誰禮拜呢?睜開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麵前!”(第11首)。神並不是需要祭拜的僵死的泥偶,而是人通過自我的有限感知到的無限的存在。神可以外化成自然界中的一切,在《吉檀迦利》中出現的七月的驕陽、黃昏的霧靄、驚天的閃電、炎熱的夏季都可以是神的意旨,通過個體生命中的外在環境傳達著生命的真諦。

  《吉檀迦利》中的神與人在某種狀態下是合一的,神性中蘊藏著人性的成分,但是在更高的層次上神性是對人性的一種升華與超越。就第一個層麵來說,神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有著人性所擁有的品質,並與人站立在同樣的世界中,體現著人性中美好的一麵。如泰戈爾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卻稱你為朋友。”(第2首),神不是一種理性的存在,他更多的是通過感情澄淨之後而產生的虔誠,人通過自我虔誠的信仰與呼喚來達到與神的共鳴。人與神之間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神可以是人的朋友,可以是人的傾訴者。在《吉檀迦利》中,神走下了神壇來到人間,“他是在鋤著枯地的農夫那裏,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裏。太陽下,陰雨裏,他和他們同在,衣袍上蒙著塵土。”(第11首)這在更深層次上來說是一種人性的關懷,在這裏宗教的神秘感與人道主義的關懷融為一體,而這也正是泰戈爾乃至20世紀整個印度社會文化生存的土壤——傳統與外來、東方與西方、宗教與道德的交融。

  在泰戈爾的話語體係中,神在某種程度上是人的升華,這一觀點通過《吉檀迦利》中聲音的隱喻傳達出來。《吉檀迦利》的詩句充滿著無聲的音樂,而這一音樂感在構成文本的抒情意象的同時,也構成了神與人關係的一組對照。如“我不知道你怎樣地唱,我的主人!我總在驚奇地靜聽。”(第3首)歌聲成為人神交流的紐帶,歌聲同時又是一種讚美,是對於真善美的感悟與觸發。“歌”成為一種隱喻與象征,人的唱是因為神賦予了人唱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人能夠領悟萬物的神秘與美好,繼而來歌頌神的偉大。在自然神的麵前,人類隻能頂禮膜拜這種崇高與偉大,在這種崇敬感的麵前,人類能做的隻有虔敬地聆聽,以至於在神的麵前人類開始了集體的失聲——“我的心渴望和你合唱,而掙紮不出一點聲音。我想說話,但是言語不成歌曲,我叫不出來。”人類的微小來源於人個體的有限與追求的無限間的矛盾,如泰戈爾所說的:“一覺醒來,我發現我在自己的寶庫裏做了囚人”。(第31首)人的無限製的欲望與虛偽使人喪失了原始的美感,而通過虔誠地追尋神的足跡能夠化解這種矛盾。在《吉檀迦利》中,詩人以一種強烈的感情的爆發來完成對神的讚美,包含著詩人的“小我”在“大我”中融合,完成一種虔誠的靜修。正因為人的不完美,才需要用虔誠來祈求神的撫慰,這種宗教式的虔誠是印度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神成為困惑的人類的引導者,緩解著世人的焦慮,給予內心堅硬焦躁者以甘霖,給予失去恩寵者以歡歌。

  《吉檀迦利》中神的存在分為外化與內在的兩個部分,由於泛神論的影響,神以自然萬物的形象出現,成為包裹在人生命中的物質所在。在《吉檀迦利》中萬物的存在都依賴於神的旨意,同時也傳遞著神的真諦,人可以從一朵轉瞬即逝的花朵中讀出永恒,又能從永恒不變的沙石中悟出時間的流逝。因此人將對神的崇拜轉換為對自然的崇拜,在一次次與飛鳥、海洋、花朵、風霜、太陽、岩石的溝通中找尋到生命的製高點,自然界中所有的有聲與無聲都轉換成為神的低語與教誨,完成對生命的敬畏與訓誡。人本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但是人總是在脫離自然運行的軌道,被自我的欲望束縛住了手腳,《吉檀迦利》中詩人則要找尋人的原始本真。如第8首中寫道:“如你的華美的約束,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塵土隔斷,把人進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會的權利剝奪去了。”人世間創造的繁雜縟節都是一種羈絆,而生命的真諦在於回歸本性,人的本性就在於外化的自然中,在於神創造的生命的原始形態中,在拋棄了一切人為的刻意才能達到這種本真。要達到這種狀態還要通過神的內化來完成,神與人通過心靈的交匯來達到人神合一的狀態。神通過自然的靜默、美麗、永恒轉化為愛,而愛在人的內心中倒映出自我的存在,使人完成了對神性的崇拜。因此在《吉檀迦利》中,神最終的表現是從外在走向人的內心,通過人在內心不斷地向神性靠近,達到人神合一的偉大境界。泰戈爾曾說: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內心,人要在外麵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我的眼睛向空闊處四望,最後才合上眼說:你原來在這裏!(第12首)要追求神的內化並不是一件簡單直接的事情,隻有通過不斷地在外在的世界披荊斬棘消除心魔,在生命的曆程中翻越坎坷,在絕望的井底看到希望的源泉,在醇美的自然中發現生命原始的律動。隻有通過種種的追尋與摒棄之後,神才會與人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吉檀迦利》中神是愛與美的象征,真善美成為貫穿全書神性的主旨,這也是神對人性的升華。《吉檀迦利》中的神傳播著至真至善與至美,這是一種超越了愛的愛,是比真更真的真,是一種本源的美。這種極致的感官感受帶給人的是一種心靈的淨化,隻有在虔誠的心靈狀態下才能感知這種真善美。泰戈爾說:“我要永遠從我的思想中屏除虛偽,因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我要從我心中驅走一切的醜惡,使我的愛開花,因為我知道你在我的心宮深處安設了座位。我要努力在我的行為上表現你,因為我知道是你的威力,給我力量來行動。”(第4首)這裏他明確提出了人對於真善美的追求,這種追求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與神的統一,以期沐浴在神的永恒的光芒裏。但是神的愛是超越人間的愛的,因為它具有無條件性,“若是我不在祈禱中呼喚你,若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你愛我的愛情仍在等待著我的愛。”(第32首)神無條件地愛著人,超越了一切人世間的條件與束縛,這正是真正的愛。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在短小的篇幅中用雋永的語言表達著自我的虔誠,並構建了神與人交融的世界,涵蓋了萬物,涵蓋了瞬間與永恒,涵蓋了有限與無限,涵蓋了東方與西方的哲學,值得後世讀者細細品味。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