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盼
一年未見,趁著暑假大家都有空,我們便相約共進了午餐。發小見麵,自然是相互揭短,親切非常。不知不覺,已到傍晚,大家一起走在那條熟悉的林蔭路上,一路歡聲笑語,絲毫不覺得那條路太長,絲毫不覺得我們的腳步太慢。
再怎麽耽擱,我們還是回到了各自的家,母親看我回來了:“去把西街房子裏你的東西收拾一下,明年就拆遷了,不要有什麽東西落在裏麵才好。”步行來到西街,拿出那把生鏽的鑰匙,打開了門,和我離開時候一模一樣:書桌上我最愛看的書,書櫥裏我從小學到大學的書、日記本、手抄本、摘錄本。不自覺地翻開,嗬嗬,多麽陌生又熟悉的字跡啊,這就是那個陌生又熟悉的自己麽?看著稚嫩的文字寫到“今天語文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人,他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是一個印度人。印度呢,老師說就是西遊記裏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和沙和尚要去取經的地方。所以說,泰戈爾就是很厲害的人,老師還說中國還沒有人得過那個獎,但是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打過孫悟空,明天我要去問老師。”我笑了,笑曾經那麽天真的自己,笑現在的自己對童年的自己,竟渾然不知。或許那就是泰戈爾給一個孩童的最初記憶吧,無關痛癢,最多也就是給孫悟空多樹個敵人,多打一場架而已,絲毫不會讓我因此少吃一顆棒棒糖。
放下日記本,又抽出中間那點綴著小白花的藍色硬殼手抄本,想看看還有沒有關於泰戈爾的隻字片語,似曾相識的筆跡讓我滿心歡喜的同時終於翻到了一頁,從第一句“瀑布說:盡管給旅人一點水就夠,可是我還是貢獻了全部。”到最後一句“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麽你也將錯過群星。”這些都是泰戈爾《飛鳥集》和《園丁集》裏的句子,從書寫的認真程度,和彩筆做的各色標記就可以看出,泰戈爾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已經不是兒時與孫悟空相提並論的人物了。泛著哲思光輝的詩句,與唐詩宋詞那麽截然不同的格調韻律,常常引我深思,讓我著迷吧。那麽淺顯的辭藻,那麽樸實的文字,卻總是富於哲理,就像風平浪靜的海麵,安靜的猶如鏡子一般,可看一眼就知道它很深,蘊藏著神秘的海底世界,那個世界對於我而言是未知的,所以對於他的很多詩句,我理解不了,就像我不了解他這個人一樣。所以,與所有人一樣對於不理解的事物,心裏難免多出幾分敬畏,像敬仰所有偉大的人物一樣,敬仰這個印度、亞洲、乃至世界的詩聖。
是機緣巧合也好,命中注定也罷,或許是我兒時拿泰戈爾與孫悟空的荒誕聯係,亦或許是我青春時期對於泰戈爾詩句的不求甚解,讓我長大後有幸學習了印地語,與印度結下不解之緣,並遊覽了泰戈爾的故鄉,那是印度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記得那時是中國農曆的臘月天,就連印度新德裏都寒氣逼人,但是當我們到加爾各答的時候,卻是異常溫暖,仿若春天。特色建築,鱗次櫛比,各種商品,琳琅滿目,物美價廉,頗有中國老上海的韻味。不知道一百年前這裏如何,但一百年後的我隻覺得不管是初到那裏還是離開那裏至今,對那裏的印象都是四個字——人傑地靈。
那樣美的地方,孕育出泰戈爾那樣美的心靈,才能寫出那樣美的詩句。冰心於1919年讀泰戈爾的“傳略和詩文”後感歎:心中不作別想,隻深覺得澄澈——淒美:
我提著空桶站立著
把汩汩發響的水瓶摟在腰上的女人們,從河邊走來
你的釧鐲丁當,清水溢出罐沿
晨光漸逝
而我沒有走近你
這是冰心譯的泰戈爾的《園丁集》裏,我最喜歡的詩句之一,寫得那麽雲淡風輕,我記得卻是刻骨銘心,是不是世間一切事物,隻經他信手拈來,就是個美麗的花環?我們知道他是個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可知他也熏陶了一批中國最有才華的詩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響最深。郭沫若是中國新詩第一人,稱自己文學生涯的“第一階段是泰戈爾式的”。冰心是中國新文學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創作受到了泰戈爾的明顯影響,特別是詩集《繁星》和《春水》。她說:“我自己寫《繁星》和《春水》的時候,並不是在寫詩,隻是受了泰戈爾的《飛鳥集》的影響,把許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裏而已。”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難怪冰心的《紙船》是那麽清新,那麽唯美,原來早在一百年前就有人把美傳遞給她了;難怪就連美國詩人龐德都說:“在泰戈爾的詩裏我們發現了新希臘,在泰戈爾麵前我好像是一個手持石棒,身披獸皮的野人。”而我隻想說,如果你想知道天堂是什麽樣子,如果你想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如果你想找到夢寐以求的世界,那就讀泰戈爾的詩吧,就拿他的《新月集》中的一首詩來說吧,詩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如果我是一隻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親愛的媽媽,當我想吃你的盤裏的東西時,你要向我說‘不’嗎?”我覺得就算是冷血的殺手和罪犯讀了他的《新月集》,也會重歸生命最初的柔軟與善良吧。
會寫詩的詩人很多,思想的巨人也太多,泰戈爾之所以在我心中一直居於至高地位,是因為他是思想的巨人,而不是行動的矮子。他說“我們每天在這大地母親的懷抱裏汲取營養,而我們有教養的傑出人物卻在思想高空裏漫遊——如果我們所有絕妙思想都漂浮在空幻之中,那麽新時代的播種季節將會變得毫無意義”。他不覺得自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聖者,他希望學以致用,希望印度早日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他是印度顯赫的婆羅門貴族出身,家境優越,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當時的印度人大都以能得到英國人賞識為榮,希望能在國民議會等高層謀個一官半職,或是固守榮耀安穩終生,但是泰戈爾卻是第一個拒絕英國女王授予“騎士”頭銜的印度人。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
泰戈爾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製度,他親自前往聖蒂尼克坦,在那裏按他自己的設想創辦了一所學校,這就是印度維斯瓦·巴拉蒂大學(也稱“印度國際大學”)的前身。他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用死記硬背的知識塞滿頭腦,而是掌握全部感性知識和發展心靈。可能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國家的教育模式,能像印度這樣和中國如此相似;可能除了印度之外,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般,需要泰戈爾這樣能新辟教育之路、為國之未來傾其畢生精力的人才了。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中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同樣作為知識分子,今天的我們關心的是什麽?所謂知識分子階層的有些行為,真讓我羞於以知識分子自居了。
“怎麽還不回去吃飯呢,就這幾本書收拾這麽長時間啊,明天再來收拾吧!”不知不覺間,已過三個多小時,母親來喊我回家吃飯了。
走在回家路上的我,看著滿天的星鬥,默念:“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落葉之靜美。”泰戈爾做到了,我能做到麽?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