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
30多年前,我剛剛走上小學語文的講台。為了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我就在當時學校啟秀路斜對麵的市圖書館尋找有關書籍。我找到了泰戈爾的資料。後來,我在班上跟學生介紹說,泰戈爾8歲就開始創作詩歌,12歲寫劇本,到了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的時候,他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
此外,為了引導班上的學生作文要注意表達真情實感,要寫出自己的思想,我還告訴學生,泰戈爾創作的作品,最重要的是細膩地描寫了自然,盡情地讚美了生命。在閱讀、介紹和研究中,我也漸漸地對泰戈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研究中發現,泰戈爾的許多詩篇,既有對真善美的讚頌,亦有對假惡醜的揭露,在許多詩行裏還表達著愛國之心。
也許是受到我的一些影響吧,班上的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還對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流螢集》、《園丁集》等作品產生了興趣。尤其是泰戈爾的筆下許多描寫少年兒童玩耍、嬉戲的場景,更是學生的最愛!比如,兒童散文詩集《新月集》裏的《金色花》一詩,學生就特別喜歡!因為這首詩想象大膽豐富,展現了孩子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以及這首詩歌文字的活潑。有的學生還將其抄在自己的《蜜蜂集》《露珠集》裏,時常拿出來與好夥伴一起品讀。這首詩的開篇三行,是許多學生最為喜歡的,有的學生還能背誦下來。這三行是這樣描寫的——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
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
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麽?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輕鬆,是老師追求的教學理想境界!
在作文教學中,我時常將學生的“愛玩”與作文教學的“輕鬆”融為一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玩得開心,玩出趣味。這樣就能寫得輕鬆、自如!
不是嗎?小時候總喜歡數星星的張衡;小時候愛玩搭積木和擺弄羅盤的愛因斯坦;酷愛昆蟲的小法布;從小就是個“電腦迷”的比爾·蓋茨;12歲就自己動手製作了水鍾、風磨和日晷的牛頓……他們都是愛玩兒的高手。班上的學生對他們的這些愛玩,也是如數家珍。
但玩,也是需要給予引導的。
27年前,我曾執教的一個教學班班上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習不踏實、比較浮躁,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僅課間盡想著玩,有時課上還在擺弄著課下的玩意兒。(其實,之後我教學的一些班級,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怎麽辦?我當時就思忖著,與其“堵”不如“疏”。
事有湊巧,當時,上海有一份少兒報紙叫《我們100萬報》,正在舉辦全國性的“玩有所得”征文比賽。我正好借此契機,索性利用一次班會課的時間向同學們宣布:本周,是我們班級的“痛快地玩”活動周,隻要是你喜歡的玩具、棋牌和遊戲之類,都可以利用晨間活動、課間活動、文娛活動和體育活動的時間,盡情地玩、開心地玩!老師隻有一個要求:下周的作文小練筆,大家就自由命題,寫一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玩有所得”的習作,好嗎?雖有一些不諧之音,但大部分學生還是歡聲雷動,齊聲叫好!
就這樣,一周之後,班上大部分學生寫成了踢毽子、老鷹捉小雞、下棋、算24點等大量的玩有所得的作文,可謂五花八門、各有千秋。時隔幾日,我將所有願意參加這次作文大賽學生的作文均加以修改、補充,一股腦地郵寄給了大賽組委會。其中,季晴和徐立華同學的《搭積木的聯想》和《遊戲棒趕跑了我的缺點》分獲該次大賽的一等獎和二等獎。
至此,班上的學生逐步擺正了學和玩的位置,雖有反複,但總體來看,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已經有所改觀。實踐告訴我:玩,可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享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這以後,我依據學生的“強烈要求”,還是時常讓學生盡情地玩——“端午”包粽子,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要露一手;學校粉筆畫大賽,我們的學生個個都是鑒賞家;冬天到了,滿世界的積雪可是學生的歡樂天下;學校“體育節”活動,大家一起動手,製作出的一件件可心的作品,是每一個學生的最愛……
在此“玩”的基礎上,學生們的一篇篇“我手寫我心”的作文,在大家的筆下,如雨後春筍般地一個個展現在我的麵前。這樣,就有了《學包粽子》《冬天的雪》《一件得意的作品》《我欣賞的一幅粉筆畫》《歡樂無處不在》等作文獲“中華頌”全國萬校小學生魅力作文國家級大賽一二三等獎的佳績!
學生在玩的天地裏盡情地嬉戲,學生在輕鬆的作文世界裏展示著自我。32年來,我與我的一屆屆學生平視互動,在一次次語文尤其是作文實踐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從1982年至今,由本人輔導的南通市10餘所中小學校的學生,先後有逾1200人次的作品在省市、全國乃至國際獲譽,或在各類作文競賽中獲獎,或被國內外80餘家刊物刊登。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一篇題為《周總理,您永遠活在億萬人民心中》的“觀後感”習作,先後被幾十家刊物刊用37次!
1996年9月9日晚,已經上了高一的顧劉悅同學在給我的賀卡中這樣寫道:
王老師:您好!一別四年多了,但我始終無法忘記您,無法忘記您對我的教誨,以及您幫助我所創的那一段小小的輝煌。如今,我斟酌再三,決定報考文科,雖然我的作文寫得大不如以前,但我並不灰心,因為正是那一段小小的輝煌時時激勵著我,給我以自信和勇氣,使我四年來始終不甘於人後。謝謝您,老師!
泰戈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我不能選擇最好的,是最好的選擇了我。”
我思忖著:是啊,幾十年來,我不就是遇上這樣一批批“最好的”學生,才有了我的一些成績嗎?
2010年5月,我開始了由本人首創的“平視教學法”研究工作。這個教學法,先後在南通《名師之路》雜誌、南京鳳凰母語研究所、南京鳳凰語文網、南京《行知研究》雜誌、南京《周末·教育周刊》報、上海陶行知紀念館“全國學陶”《行之行》網刊、北京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報刊社和北京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裏得到充分展示。2007年2月至今,本人撰寫了180餘萬字與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有關聯的心得。這些文字,均參與了省內外語文教學的互動交流,並先後得到省市級、或國家級、乃至國際教科研專家的充分肯定。
泰戈爾何止在我心中?他更在我學生的心裏、行動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高師第三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