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節欲戒奢,大力發展生產

  自從武則天晚年以來,社會上的奢侈淫靡之風日漸盛行。統治階級的奢侈淫靡,反映了他們在政治上的腐朽與墮落,它無端地耗費了國家的大量資財,從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玄宗即位後,在姚崇的建議下,接連頒發了幾道敕令,力煞社會上日益盛行的奢靡之風。

  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首先從後妃、百官的乘輿服禦、金銀器玩入手,從統治階級上層刹住奢侈豪華的風氣。玄宗頒下製書,命令將乘輿服禦、金銀器玩,交付有關部門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於殿前當眾焚燒;規定後妃以下,皆不準服用珠玉錦繡。玄宗率先從後宮做起,禁止金銀器玩,並在大庭廣眾麵前焚燒了錦繡珠玉,向後妃、百官表示了禁止奢靡之風的決心。

  事過兩天之後,玄宗又頒下了第二道敕令。敕令規定,百官所用衣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官,允許裝飾玉器,四品官用金器,五品官用銀,其餘官僚則禁止服用美玉金銀;婦女的服飾隨從其夫、子的品級而定。對於過去的錦繡成衣,可以染成黑色。令下以後,天下不得再采珠玉、織錦繡等物,對於違犯法令的人罰杖刑100,工人減輕一等。與此同時,還撤消了專供官用的兩京織錦坊。當然,玄宗還不能十分徹底地禁止使用華貴之物,例如百官可以根據自己的官品分別使用寶玉金銀等,但是,對於極端奢侈成風的統治者無疑是個很大的限製,對社會上盛行一時的奢侈之風也是個有力的打擊。

  這年八月,有人散布流言蜚語,傳說皇帝要在民間挑選美女,以充實掖庭。玄宗聽到這一消息後,特意頒下一道製書,其中說:最近民間風言風語,說朕貪求聲色,選美女充實掖庭,為什麽有這種謠傳呢?因過去太平公主把美女貢入宮中,事須順從,未能拒絕。“見不賢莫若自省,欲止謗莫若自修。”朕將改而更張,減少宮女,妃嬪以下,將選擇部分宮女,放還其家。於是玄宗將部分宮女集中到大明宮紫宸殿的崇明門,用牛車載出宮外,放還其家。玄宗釋放宮女的實際行動,使得那些流傳玄宗將選美女的謠言不攻自破。

  在安葬死者方麵,奢侈淫靡之風也十分嚴重。不少王公貴族,甚至庶民百姓,為了擺闊氣、講排場,不惜揮霍家財,厚葬死者,在經濟上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又影響了老百姓的生產與生活。這年九月,玄宗又頒下製書,禁止厚葬,提倡薄葬。製書說:自古帝王皆以厚葬為誡,因為它無益於死者,又有損於生者。但近代以來,盛行奢靡之風,多行厚葬,並互相仿效,漸漸成為社會風俗,有的因此而傾家蕩產,多至凋敝。這樣做失禮違令,實在不應該。“宜令所司據品令高下,明為節製;冥器等物,仍定色數及長短大小;園宅下帳,並宜禁絕;墳墓塋域,務遵簡儉;凡送終之具,並不得以金銀為飾。如有違者,先決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並貶授遠官。”

  與此同時,玄宗對於死者的棺槨及殉葬品也做了具體的規定:“諸葬,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雕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不得有金寶珠玉。”

  這些禁止厚葬的措施還是很得力的,敕令對安葬死者的各種規定明確而具體,對違令者給予嚴厲的懲處,同時還責令各地州縣長官督促檢查,對於失職的地方官吏給以適當的懲罰,以保證敕令順利地貫徹施行。

  為了在安葬死者方麵提倡儉樸,禁止奢靡之風,玄宗還率先從皇陵做起。原來,諸皇陵都供俸鷹狗,耗費既大,又違背了禮儀。玄宗下令改革這一弊端。詔書指出:近來供奉山陵料度,極多廢損,有關儀式,諸陵所供鷹狗並應馬上停止。

  這些狠刹奢侈淫靡之風、崇尚簡樸的做法,有利於發展生產。在姚崇的建議下,玄宗又及時地調整了統治政策,采取了發展生產的措施,力圖扭轉積弱積貧的局麵。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救災賑貧,安定農民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連續發生了蝗災,這是多年不遇的特大蟲災。隻見大群大群的蝗蟲漫天飛舞,遮天蔽日,所至之處,禾苗一掃而光。但在天命論思想的影響下,大都認為是天災,再加上當時佛教盛行,人們都好生惡殺,因此老百姓都跪在莊稼地邊祈求上帝顯靈禳災,對蝗蟲則是眼睜睜地坐視食苗而不敢撲殺,滿朝文武也多是長籲短歎,一籌莫展。

  這時,姚崇上奏,引《詩經》及漢光武詔書,證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他說:“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於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除盡。”玄宗說:“蝗是天災,是由於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殺,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姚崇又說:“捕殺蝗蟲,古人行之於前,陛下用之於後,安農除害,是國家的大事,請陛下認真考慮。”玄宗終被說服。但當時朝廷內外,都說蝗蟲不能捕殺,玄宗說:“我同宰相討論,已定捕蝗之事,誰再反對,即行處死。”於是派遣禦史分道督促,指揮老百姓焚埋蝗蟲。結果頗見成效,當年農業獲得了較好的收成。

  這年十一月,姚崇身患虐疾,臥床不起。玄宗因姚崇府第過遠,谘詢政事殊感不便,便將姚崇遷居罔極寺,他對姚崇的病情表現出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每天都派數十使者前去探視。每有軍國大事,便命宰相源乾曜前去征求姚崇的意見。每當源乾曜奏事,凡符合旨意的,玄宗便說:“此必姚崇之謀。”源乾曜上奏,為了谘詢更為方便,請遷居姚崇至四方館,姚崇以四方館寬大為由,予以推辭。不久,姚崇遇到一件事,他的親信、中書省主書趙誨收受了蕃人的賄賂,被人揭發後,玄宗親自審訊,並定為死罪下獄。姚崇知道後又設法進行營救,玄宗對此很不滿意。於是,姚崇恐懼不安,以為自己已經不宜再做宰相,數次請求辭職,玄宗最終答應,並根據他的推薦,由宋璟出任宰相職務。姚崇遂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身份罷知政事。

  開元五年(717年),山東又發生蝗災,姚崇按照老辦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殺。朝廷又多以為蝗蟲捕殺不得。玄宗也很猶豫,又同姚崇商量。姚崇說:“這些庸儒們死摳書本,不懂得變通之道。凡事有時要違反經典而順乎潮流,有時要違反潮流而合權宜之計。”接著他列舉了曆史上一再出現的蝗災,後果都很可怕。又說:“今山東蝗蟲,孳生之處,遍地皆是,倘若農田沒有收成,則人民就要流移,事關國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規。即使除之不盡,也比養了成災好。陛下好生惡殺,此事不煩你下詔,請允許我下文處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姚崇又一次把玄宗說服了。

  而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刺史倪若水拒不執行命令,他立即給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蝗乃天災,應該修德,以感動上天。依靠人力是無法抗拒的。”姚崇得知,勃然大怒,立即給倪若水寫信說:“古時州郡有好太守,蝗蟲即不入境,要是修德可以免除蝗災,那麽蝗災的出現,就是無德所造成的了!現在坐看蝗蟲吃食莊稼,怎能忍心不救!你這個刺史是怎麽做的?要是由此而造成饑荒,將何以自安?請再不要遲疑猶豫,否則是要後悔的。”倪若水不得已,隻好帶著情緒執行命令,發動各地官民捕捉蝗蟲、焚埋蝗蟲。汴州所捕殺的蝗蟲多達十四萬石,投入汴河的還不計其數。倪若水終於在事實麵前服輸了。

  宰相盧懷慎也反對捕殺蝗蟲,他對姚崇說:“蝗蟲是天災,怎麽可以用人力來製服呢?外麵的議論,都認為捕殺蝗蟲不對。而且殺蟲太多,將會有傷和氣。現在停止,還來得及,請你慎重考慮考慮。”姚崇力辯其謬,他列舉古帝王及孔子為例,證明為了人的安全和不違禮製,殺生是可行的。又說:“現在蝗蟲極多,隻有驅除,才可消滅。若放縱蝗蟲吃食禾苗,各處田地都要空虛。山東百姓,如何能夠任其饑餓而死呢?此事我已奏請皇上定奪,請你不要再說了。若是救人殺蟲,因而得禍,我願獨自承受,與你無關。”姚崇並派人到各地去檢查,看誰捕蝗勤快,誰捕蝗不力,列名上報。

  還有一個迂腐的人韓思複也極力反對姚崇捕殺蝗蟲,他說,河南、河北蝗蟲,近更猖獗,所到之處,苗稼都損,且更向西蔓延,到達洛陽;使者往來,不敢聲張,山東數州,甚為恐慌。接著,他又是那一套天災流行,隻有悔過修德,以求上天保佑的陳詞濫調。最後,他請求停止捕蝗使的工作,以收攬人心。玄宗又被他的話弄糊塗了,便將他的奏章交給姚崇處理。姚崇請求派韓思複調查山東蝗蟲所造成的損失。韓思複上報了受災的實際情況。姚崇不相信,又派劉紹去調查。據說,劉紹看著宰相的臉色行事,鞭打百姓,修改舊狀,假報無災,因而山東遭災的數州,竟未減免租賦。這隻能是局部的情況,總的情況是,由於姚崇力排眾議,堅持捕殺蝗蟲,故雖連年發生蝗災,仍未造成嚴重的饑荒。

  由捕蝗而引起的軒然大波,至此尚未平息下來。姚崇的同時代人張鷲在《朝野僉載》中也對姚崇進行攻擊,說什麽蝗蟲“埋一石則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蓋地。上天要是不靈,則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災,蝗會越埋越多;對於蝗災,應該修德慎刑,以報答上蒼的懲罰,為什麽不修福以免災,而要逞殺以消禍呢!”這一通指責,也還是老生常談,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麽新意。沒有見到姚崇對這一批評的反駁,但在他以往批駁別人的言談中,已包含有反駁這種偏見的內容。在一個被腐朽的精神力量統治著的時代裏,要想辦點事情也真是不容易!姚崇捕蝗的決心、勇氣、才幹和堅持到底的精神,今天提起來,也有點令人肅然起敬。

  2.檢田括戶,抑製兼並

  自武則天末年以來,貴族及地方豪強勢力有所發展,他們在均田製以外,大量侵占農民的小塊土地,稱之“籍外占田”。由於土地兼並,又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徭役,再加上其他天災人禍迫使許多自耕農民傾家蕩產,紛紛背井離鄉、飄寄他處。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五月發布的《置勸農使安撫戶口詔》說:當天冊(695年)、神功(697年)之時,北狄、西夷作梗,“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水旱相仍,逋亡滋甚。自此成弊,至今患之。且違親越鄉,蓋非獲已,暫因規避,旋被兼並”。這些農民被迫放棄了農業生產,回鄉又無所依托,遂流亡轉徙。這些流散各地的農民,即史書中所說的佃戶、浮戶、流民,總稱為客戶,逐漸成為依附於豪強地主的“私屬”。

  到了開元九年(721年),仍是“天下戶版刮隱,人多去本籍,浮食閭間,詭脫徭賦,豪弱相並,州縣莫能製”。監察禦史宇文融上疏玄宗,請檢查偽濫,搜括逃戶。玄宗同意了宇文融的奏請,並任命他做複田勸農使,具體主持檢括。不久,就搜括了大量的偽濫及各種免役、亡丁,受到玄宗的讚賞,提拔他為兵部員外郎,還兼任侍禦史。在得到玄宗的讚許後,宇文融的腰板更硬起來了。為了全麵展開檢括工作,他又奏請玄宗,以慕容琦、裴寬等29人做勸農判官,並假以禦史的身份,分赴天下符州縣檢查土地、搜括客戶,大刀闊斧地開始了檢田括戶的工作。

  朝廷檢括田地和戶口的做法觸犯了豪強大地主的利益,他們的代表人物陽翟尉皇甫憬、左拾遺楊相如、戶部侍郎楊瑒出麵表示反對。有的上疏說檢括人聚集在人家土地上,耽誤了農時,使人受到損害;有的認為括客不利於定居人,征收籍外田稅,使老百姓困敝,是得不償失。玄宗命百官集中於尚書省討論,絕大多數官員認為利多弊少,讚成檢田括戶工作。於是玄宗把反對者皇甫憬貶為盈川尉,楊瑒也被貶出京師,繼續進行檢括工作。

  在檢括中,凡檢括的籍外占田,一律收歸國有,招徠無地農民分種;對於賬外戶口,一律登記注冊,就地入籍,並免除六年賦調,隻向官府交繳戶稅。宇文融所到之處,先召集老幼宣傳檢括政策,“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淚稱父母者”。為了安定農民,更好地進行檢括田地和戶口,玄宗特意頒布了《置勸農使安撫戶口詔》,其中說:人惟邦本,本固邦寧,必在安人,方能固本。授宇文融田戶紀綱,兼委之郡縣厘革,便令充使,奉以安人。使丁壯就田,耕耘以時,天無虛施,人無遺力。

  宇文融主持的檢田括戶工作,從開元九年(721年)開始,至開元十二年(724年)結束,前後進行了4年,共括得客戶80多萬,年終征得客戶錢數百萬。它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一時製止了土地兼並。同時增加了國家的編戶,增加了政府賦稅徭役收入,對於安定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緩和階級矛盾,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興修水利,發展生產

  曆代的政治家都很重視興修水利。遠古時期的大禹治水,戰國時楚相叔孫敖修建芍陂,都被傳為佳話。姚崇也很重視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在他的建議下,玄宗在位時期,曾修複與創建了許多陂塘,擴大了灌溉麵積;也修築了不少堤堰,以泄洪抗災,成效卓著。

  開元、天寶年間,修造的陂塘星羅棋布,渠道也縱橫各地。關內道的華州鄭縣西南,於開元四年(716年)詔命陝州刺史薑師度引喬穀水,修造了利俗渠;又引小敷穀水,修造了羅渠,支分溉田;在同州馮翊,由調任同州刺史的薑師度引洛水注入通靈渠,可以溉田400餘頃。在河南道,開元年間,縣令薛務修複並擴大了蔡州新息西北的隋代玉梁渠,可以溉田3000餘頃。在河東道,開元二年(714年),縣令戴謙於太原文水縣東北分別修造了甘泉渠、蕩沙渠、曼長渠、千渠,引穀水注入其中,可溉田數千頃;在河北道,瀛州河間縣,刺史盧暉經束城、平舒兩縣引來滹沱河水修造了長豐渠,可溉田500餘頃;在山南道,朗州武陵,刺史李璡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擴建了北塔堰,接通了古專陂,再由黃土堰流入白馬湖,分流入城隍及舊永泰渠,這一灌溉水係可溉田1000餘頃;在淮南道,開元中,和州烏江丞韋尹於縣城東南修建了韋遊溝,引來江水,可溉田500餘頃。

  除了修建這些陂塘水渠用於灌溉農田外,還修築了不少堤堰,以抗水害。開元四年(716年),玄宗詔令陝州刺史薑師度疏通華州鄭縣故渠,又築造堤防以抗水害;又於華陰開鑿敷水渠,以利排洪防澇。此後樊忱又繼續開鑿,使之與渭水相通。開元六年(718年),冀州境內漳水常泛濫成災,遂在堂陽內的漳水兩岸修築了漳水堤,製服了水患。開元七年(719年),黃河上遊的會州涼川縣時常發生水災,刺史安敬忠組織民工修築了黃河堰,以控製水流。

  玄宗還大力表彰興修水利有功的官員。薑師度一生愛好溝洫,當時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緯,故人們都說他們“傅孝忠兩眼看天,薑師度一心穿地”。一時成為人們的佳談。在薑師度任職期間,經常發動與組織民工開鑿溝渠。開元初年,他任同州刺史,組織民工進一步修複位於朝邑、河西二縣界的古通靈陂,引洛水及黃河水流入其中,種植水稻2000餘頃,又置屯田十餘所,收獲數以萬計。玄宗對薑師度興修水利,變廢為寶的做法十分欣賞,特地頒發了《褒薑師度詔》,加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賜帛300匹。

  據《新唐書·地理誌》統計,在玄宗君臨天下的45年中,在各地共修建了56項農田水利工程,約占唐朝水利工程總數的20%以上。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對於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無疑是起了積極的作用。

  4.組織墾荒,擴充屯田

  早在唐朝初年,曾建置了一些屯田區,不過規模較小,到了玄宗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元年間的屯田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在邊疆地區建置的軍屯,二是在內地建置的民屯。

  軍屯主要建置在民族矛盾比較激化、軍糧運輸比較困難的地區。史書記載:

  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軍州邊防鎮守,轉延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其水陸腴瘠,播植地宜,功庸煩省,收率等級,鹹取決焉。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數。

  軍屯的勞動者是戍邊兵士,一邊戍守,一邊生產。

  唐朝與吐蕃的關係,從武周末年起雙方關係緊張,戰事接二連三。玄宗也長年對吐蕃用兵,在與吐蕃經常發生戰事的隴右、安西、河兩、北庭等地設立節度使,並每年從山東征調大批青壯為戍卒,也征集一些繒帛為軍資,並“有屯田以資糗糧,牧使以娩羊馬”。

  民屯設在內地,其生產勞動者一般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如逃戶、客戶等浮寄人口。開元初年,宇文融主持檢括田地與戶口時,曾建議將浮戶組織起來經營生產。就是每十戶以上,共作一坊。每戶給5畝作為宅院,造一二間房屋,建立間裏組織,並種植桑棗樹,建園圃。每一壯丁則另給50畝作為私田,由他耕種。另外,在靠近坊處每十丁給田一頃,作為公田。對於這樣的營田戶,免除徭役,使之安心於生產,不致流散。宇文融的這一建議,將流亡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屯田,既安定了農民,又增加了生產,是一項積極可取的建議。

  5.裁汰僧尼,禁造佛寺

  唐朝時,佛教盛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一般平民百姓,無不崇尚迷信佛教。就連武則天登基,也托言“彌勒”轉世、普度重生。貴戚爭先營造佛寺,權臣宦官從中謀利,造成賦稅逃避,危害國計民生。可是在姚崇眼裏,那些高居社會上束縛百姓的什麽儒家之經、佛教之經、道教之經以及其他一切神聖不可侵犯的傳統,都降居次要地位。

  中宗統治時期,公主、外戚都上奏請求度人出家為僧人、尼姑,也有拿出私人財產建造寺廟的人,富有之家以及強壯人丁都想辦法逃避賦役,遠近大小寺廟中都占滿了人。至此,姚崇上奏說:“佛不在於外,在於從內心尋找。佛圖澄最為賢明,卻無益於保全政權;鳩摩羅什多才多藝,卻不能挽救後秦的滅亡。何充、荷融信佛,可都遭到敗亡;齊襄、梁武二帝也信佛,但也沒能免除災禍。隻要慈悲發自內心,得事有益,使百姓安樂,就是佛身。哪裏還有亂度奸人,敗壞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讓有關部門搜查僧徒,因不實濫度還俗的有12000多人,打擊了崇佛奢靡之風。

  姚崇在實踐中還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抑製佛道發展:

  一是禁止創建佛寺、道觀

  姚崇曆經三朝,目睹度僧造寺的危害,先天二年(713年)十月,姚崇在拜相時向玄宗提出的《十事要說》中提出:“太後造福先寺,中宗造聖善寺,上皇造金仙、玉真觀,皆費钜百萬,耗蠹生靈;凡寺觀宮殿,臣請止絕建造,可乎?”玄宗也認識到造寺觀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就動情地說:“朕每睹之,心即不安,而況敢為者哉!”(見《資治通鑒》(附考異),吳兢《升平源》)開元二年(714年)二月十九日,朝廷下製令:“天下寺觀,屋宇先成。自今以後,更不得創造。若有破壞,事須條理,任經所繇,陳牒簡驗,然後聽許。”

  二是禁止民間鑄佛寫經

  姚崇認為,“佛者覺也,在乎方寸……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何必……抄經寫像,破業傾家……損眾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餘,必不然矣。且死者是常,古來不免,所造經像,何所施為?”於是就說服玄宗在開元二年七月二十七日,下製書《禁坊市鑄佛寫經詔》說“如聞坊巷之內,開鋪寫經,公然鑄像……百姓等或緣求福,因致饑寒,言念愚蒙,深用嗟悼……自今已後,禁坊市等,不得輒更鑄佛寫經為業。須瞻仰尊容者,任就寺拜禮,須經典讀誦者,勒於寺取讀。”

  三是禁止士女施錢佛寺

  佛教的三階教竭力提倡布施。欺騙人說:“夫布施者,今現在世有十倍報,後世受時有億倍報,不可計數。”他們創立無盡藏教派,騙取財物,積居錢帛。對此,玄宗下《禁止士女施錢佛寺詔》:“聞化度寺及福先寺三階僧創無盡藏。每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錢,名為護法,稱濟貧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宜禁斷其藏,錢付禦史台、京兆、河南府勾會知數,明為文簿,待後處分。”

  四是對僧侶的活動進行了嚴格的限製

  《舊唐書·五行誌》記載:“姚崇秉政,以僧惠範附太平亂政,謀汰僧尼,令拜父母,午後不出院,其法頗峻。”儒家認為孝是“至德要道,百行之首”;“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見《孝經》)把孝敬父母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佛教卻認為“識體(靈魂)輪回,六趣無非父母;生死變易,三界孰辯怨親?”甚至認為當前的禽獸蟲蟻,前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當前的父母,後生可能是自己的子孫。孝敬父母是無意義的事。(見範文瀾《唐代佛教》)所以,曆朝曆代的朝廷抑佛都令僧尼致敬父母。開元二年(714)閏二月十三日,朝廷下詔書:“自今以後,道士、女冠、僧尼等,並令拜父母,至於喪祀輕重,及尊屬禮教,一準常儀。庶能正此頹弊,用明典則。”

  這些措施的實施,無疑地對安定國家局勢,抑止寺院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財稅收入,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