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相星隕落,臨終遺囑千古流傳

  開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皇帝決定到東都洛陽去,這不完全是為了巡幸,而是因為關中收成不好,糧運要增加,皇帝到了東都就可以減輕這方麵的負擔和壓力。正在這時,太廟的房屋倒塌,這在當時又是一件不好的大事。玄宗立即召見宰相宋璟、蘇頤,問他們什麽緣故。宋璟等人報告說:“陛下三年服喪期未滿,實在不能出行,凡事發生了災害變故,都是上天用來申明教訓和警告之意的。陛下應該更加尊崇正道,以回報天意,姑且停止東都之行的打算。”玄宗又召見姚崇詢問道:“我就要從京師出發,太廟卻無緣無故倒塌了,恐怕是神靈在告誡我不該東行吧?”姚崇回答道:“太廟的殿堂本來是苻堅時所修造的,隋文帝創建新都後,把宇文氏朝廷舊殿的材料用來建造了太廟,唐朝又延續隋朝的舊製,繼續作為太廟,年代久了便因腐朽蟲蛀而毀壞了。山有朽土,尚且不能避免崩塌,年久的枯木,自然會要折斷的。隻是偶然與您出行的日期相吻合,並不是因為出行才倒塌的。而且皇帝以四海為家,長安、洛陽兩京連接,陛下因為關中地區收成不好,往來轉運糧食又要勞民傷財,所以,才為了百姓出行洛陽,哪裏是沒事自找煩勞的?東都的多個部門已經安排好了接待方案和供應計劃,您可不能失信於天下。依為臣愚見,舊的太廟已經朽爛,沒法修好,希望把太廟神位移至太極殿,重新改建新太廟,以表示對先帝的忠誠敬意。您的車駕應按照計劃馬上出發。”皇帝聽了很是高興,說道:“你的話正符合朕的心意。”賜給姚崇200匹絹作為獎賞,命令有關部門的官吏恭敬地把七個神位捧到太極殿安置,又改建新太廟。於是皇帝出發去東都,命姚崇每五天一次上朝參見皇帝,依舊入閣中供奉,姚崇得到皇帝的恩惠禮遇很多。後來又被任命為太子少保,因生病沒有受拜。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三日,姚崇在東都洛陽慈惠坊裏與世長辭,享年71歲,朝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定諡號為文貞。姚崇在臨終之前先劃分好田園家產,讓子侄各自守住自己應得的份額,並寫下《遺令誡子孫文》的遺囑以告誡子孫,大致意思是說:

  “古人說:‘富貴會招致人們的怨恨,貴則招致神靈嫉妒你的滿盈,人們討厭你位居其上;富則招致鬼來窺視你的家,奴仆也貪圖你的錢財。’自從開天辟地以來,按書籍所記錄,那種德行淺薄、承擔重任卻能長壽無罪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範蠡、疏廣之流,明白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尺度,前代的史書都稱讚他們,何況我的才能不及古人,卻長期竊得榮耀和寵任,地位越高越害怕,皇帝賜予的恩惠越厚就越增添我的憂慮。以往在中書任職的時候,患病體弱,雖然始終不敢懈怠,可各項政務還是多有欠缺。推薦賢人代替自己,多次真誠祈求天從人願,終於承蒙皇上的哀憐和同意,我悠然暢遊在園林池沼之間,放浪形骸,人生一世,能這樣也就滿足了。田巴說‘百年的生命,沒有人能夠到達’,王逸少說‘僅在俯首舉頭之間,一切已成為過去的陳跡了’,這些話都是正確的。”

  “近來看到各位達官死後,子孫們失去庇護,遂大多落入貧寒,為了一鬥一尺的家產,也要互相爭奪。不僅隻是玷汙自己,而且更辱沒祖先,不論誰是誰非,都受到人們的譏笑和非議。莊田和水碾,既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由於互相推諉依賴,有的則導致荒廢。陸賈、石苞都是古時賢明豁達的人,所以在死前先分定家產,以杜絕身後子孫的爭奪,我靜心考慮這些,對他們的做法深表讚歎和佩服。”

  “昔日孔丘僅次於聖人,母親的墓壞了卻不修複;梁鴻是大賢人,父親去世卻用席子裹屍埋葬。從前楊震、趙谘、盧植、張奐都是當世傑出而通達的人,他們通曉古今之事,都有遺言,囑咐後人薄葬。有的身穿洗幹淨的平常衣服,有的用單層的絹來束發,他們懂得人的真魂離開身軀後,以快速腐朽為最好,子孫都遵照他們既定的主張,至今人們還作為美談。凡是厚葬的人家,一概都是不明智的。有的是沉溺於流行的習俗,不辨善惡賢愚,都以為奢侈厚葬才是忠孝,而節儉薄葬就是吝嗇愛財,以至於讓死者招致戮屍暴骸的慘禍,生者陷於不忠不孝的責難。真是令人痛惜啊!死者沒有感覺,自然如同糞土,何必費力厚葬,造成原有家業的損害。如果死者也有知覺的話,他們的靈魂不在棺材裏,又何必違背君父之命,耗費可供衣食之用的錢財。我死以後,可用平常的衣服來收斂,一年四季的衣服各一套罷了。我生性不喜歡做官穿的衣服,一定不要放入棺墓,紫衣玉帶,穿在身上足夠了,你們不要違背我的意願,而且神道也討厭奢華,陰間崇尚質樸,如果你們違反我的決定,讓我在地下屍體遭戮,你們能安心嗎?請你們考慮。”

  “現在的佛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姚興手執經本和他一起對應翻譯,姚興在永貴裏建造佛塔,竭盡府庫的資財,廣求裝飾美盛,可他卻沒能延年,國家也隨之滅亡。另外,齊國橫跨山東,周圍占據關右,周就大量除滅佛法而整治軍威,齊卻廣泛安置僧徒,依靠佛的力量。等到兩國交兵時,齊國滅亡了,國家既不存在,還有什麽佛寺呢?求福所換來的報應,是何等輕視!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作寺廟的奴仆,胡太後用皇後的身份入寺為教徒。結果隻是身死名辱,都導致了亡國敗家的結局。近來孝和皇帝發遣使者去放生,傾國所有來建造佛寺,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張夫人等人都度人出家,建造寺廟,這些人用盡手段,寺廟充斥街道,都不能避免殺身破家,被天下人恥笑。佛經說:‘求長命得長命,求富貴得富貴’,‘刀會一段段折斷,火坑會變成水池’,近來因持善樂道不自放縱而得到富貴和長命的有誰呢?先前的事容易知道,尚且感到沒有回應,身死之後難於推求,誰見到這些有什麽征驗。況且五帝的時候,父不葬子,兄不哭弟,是說人們都長壽,沒有夭折和遭橫禍致死的。三王之世,國運長久,人們休養生息,身為臣子的彭祖、老聃之類,都享受長壽高齡之福。在當時,還沒有佛教,哪裏是抄寫佛經、鑄造佛像的功力和設齋施舍的功勞?《宋書·西域傳》中有位知名僧人,撰著了《白黑論》,道理論證得明確清楚,足以解除深疑,應該閱讀照辦。”

  “況且佛是一種感悟,在於內心。如果有自然一切事物景象的廣大,也沒超出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範圍。隻要對一切眾生都慈悲為懷,做善事不做惡事,就把握住佛道了。何必沉溺於小人淺薄的說教,受凡僧的迷惑,把佛經中的比喻當成符合實際的記載,抄寫經文、描繪佛像,傾家蕩產,乃至於舍身也在所不惜,這才是大糊塗啊。也有人為死者造像,稱為追福,因人施教,誘導人們領悟佛的真義,辦法雖然多種多樣,然而諸如念佛布施等事情都必須發自內心,靠別人相助難道應該得到善報嗎?這樣互相欺騙,漸漸形成風俗,既損耗活人的錢財,也無助於死者。假如有通達多識的人,也被時俗所限製了。如來廣施慈愛,目的是利於萬物,而損害資財不足的眾生,增加豪僧富裕的資財,如來一定不會這麽做。而且死的常規,自古以來不能避免,製作的佛經、佛像,又有什麽用呢?”

  “釋迦的根本之法是百姓的大害,你們應各自警惕。隻要正法在心,不要效法那些兒女之輩,終生不能覺悟。我死之後一定不要實行這種有害之法。如果不能全部按照正道去做,必須順應俗情,從第一個七日到最後一個七日,任憑你們請僧人設七日齋會。如果齋會的同時必須布施,則應用我常用的衣物,不得隨意動用多餘的資財,去做無益的冤枉事,也不要亂用私人財物,去順應祈福的空談。”

  “道士原本是以衍生萬物來源為宗旨,最初沒有逐利、競爭的教論,而沒有見識的人羨慕僧人有利可圖,就照佛教的做法去做。恭敬地追尋老君的教法,也沒有齋會的條文,使其同於僧人之例,錯得很遠。你們不要拘守鄙陋的習俗,有損於家。你們身死以後,也要教導子孫照我的做法去做。”

  姚崇遺囑說的看上去都是個人及家庭私事,但針對的卻是當時唐代的社會風氣。當時國家經濟狀況比較好,社會上特別是在官吏中厚葬成風,姚崇對這一風氣極為反感。他列舉古代聖賢薄葬的故事教育他人、教育後人,批評厚葬之風,痛斥社會時弊,實際上也是一篇針砭時弊的檄文,姚崇節儉辦後事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開元十年(722年)二月,根據姚崇生前的遺願,他的子侄們把他安葬在洛陽之南伊闕萬安山之南原(治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和他的母親葬在一起,永遠陪伴著他的母親劉氏而長眠於河洛大地。

  姚崇是唐代傑出的政治家,他與宋璟等人輔佐唐玄宗,前後三任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直到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到成都,當得知唐肅宗任命房琯為將時,他喟然長歎說:“此不足以滅賊也。”又說:“若姚崇在,賊不足滅也。”並盛讚姚崇的“宏才遠略”。

  歐陽修和宋祁在編撰《新唐書》寫畢《姚崇傳》後寫下這樣的讚語:“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己。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法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下所以佐唐使中興也。”此時姚崇已逝世330年了。

  繼漢代司馬遷《史記》後,可與司馬遷《史記》相媲美的又一部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48年)問世了,同為陝州直轄的宋代曆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論唐代宰相時說道:“姚(崇)宋(璟)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誌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後稱姚(崇)、宋(璟),他人莫能比焉。”充分肯定了姚崇為唐朝四大賢相之一,此時姚崇已逝世360多年。

  毛澤東在認真閱讀了《新唐書·姚崇傳》之後,在傳記的天頭上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當毛澤東繼續閱讀到姚崇的“十事要說”時,又乘興批注讚揚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此時姚崇已逝世1300年有餘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