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姚崇入京,登上政治舞台

  武則天的稱帝,不僅改變了李唐王朝的命運,也讓姚崇進入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姚崇後來成為元明相,與武則天的發現、重用和培養具有很大的關係。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初九,適逢重陽節。67歲的武則天終於接受皇帝及群臣的勸進,在洛陽則天門樓上宣布,改唐為周,改元天授,稱“聖神皇帝”,立睿宗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原皇太子為皇太孫。同時下令在洛陽建武氏七廟,追贈周文王姬昌為始祖文皇帝、姬武為睿祖康皇帝。她的五代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都被追尊為帝。此外,封侄兒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堂侄武懿宗等十多人被封為郡王。連普天之下姓武的人也受到優待,可以免服勞役。帶頭勸進的傅遊藝大得封賞,被封為駕台侍郎、平章事,躋身宰相之列,並賜姓武氏。傅遊藝在一年中由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連續換了青、綠、朱、紫四種官服,被人們稱為“四時仕宦”。

  武則天還在垂拱而治的時候,為了實現政治野心,需要培植自己的一幫勢力,她的手段之一是發展科舉,讓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官僚隊伍中來。

  在唐朝初年,做官的首要途徑仍然是貴族們通過世襲特權來把持官職,這種世襲特權在曆代都存在,但在初唐以前尤盛。按《新唐書·選舉誌》記載:凡根據出身授官,各種爵位都有相應的品階,嗣王、郡王可授從四品下等的官階;親王諸子封郡公,授從五品上等的官階;國公授正六品上等官階,郡公授正六品下等的官階;縣公授從六品上等的官階;侯、伯、子、男爵位,授七品官階;皇帝、皇後的遠近親族也都授一定品級的官階,隻要一出生,就是七品以上的官階。而憑地位蔭襲,子弟也都可授九品以內的官階,如一品官之子,就可托蔭庇授正七品上等的官階;二品官的兒子,可托蔭庇授正七品下等的官階。但通過科舉,發憤攻書,皓首窮經,從幾千人中被選拔出來的人才,所授的官階卻低得多。考試秀才,考中上上等,授正八品上等的官階;試明經,考中上上等,授從八品下等的官階;考進士,考中甲等,授從九品上等官階,乙等,授從九品下等官階。因此,貴族子弟也可以憑其出身而立刻得居高官,庶族子弟通過艱苦的努力而嶄露頭角的,也隻能居較低的官階,然後像爬梯一樣升遷。

  做官的另一條道路就是科舉,也就是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科舉製起於隋朝,當時已經創設了臨時的科目和進士、明經、秀才等常選科目。考試的時間周期、內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的製度。唐太宗積極推行科舉製,其最大的貢獻就在於使科舉製形成經常的製度,開科舉取人之風氣。雖然貴族衣衫子弟能夠通過門蔭、勳爵而入仕途,可以較為迅速地上升到顯要位置,但他們也開始羨慕和推崇科舉考試,感到做官“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科舉入仕途逐漸成為一種時髦,代表著一種時代的趨勢。

  科舉製的推行,使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參與政權。如李義府出身寒門,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他由於門第低微,很自卑,曾賦詩說:“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棲。”唐太宗回答他說:“吾將全樹借汝,豈惜一枝。”李義府受到鼓舞,百般鑽營,在武則天最初輔政時位至中書令。武則天時期的許多宰相如魏元忠、裴炎、郝處俊、狄仁傑、魏玄同、張柬之等人都是舉進士、明經而進入官場逐步被提拔到樞要位置的。

  唐初,科舉製度逐步完備。考試的時間是每年的二月,地點在首都長安,武則天時期則在神都洛陽。考生的來源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國子監各學館,學有6種,包括:國子學,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等才有資格入學,學生有300人;太學,從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有資格入學,學生有500人;四門學,共有學生1300人,文武七品以上的子弟有500人,庶人中的優秀子弟800人。此外還有律學、算學、書學等。另有二館:門下省的弘文館,有學生30人;東宮的崇文館,有學生20人。兩館學生都是皇親國戚以及宰相、散官一品、功臣有食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與黃門侍郎之子。另一部分是全國各州推薦的貢生,這些貢生先由從事各業的吏民子弟持寫有籍貫、姓名、簡曆的名牒在州縣報名,再經由州、縣考試選拔推薦,按選舉製度規定的人數報送吏部。在兩種生源中,國子監學館的生徒名額最多,大約占全國1000人的考生總額的30%,這說明科舉也是非常優待貴族子弟和高官子弟的。

  考試科目,常設科目有進士、明經、秀才等科,秀才科目在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廢。考試的具體內容,唐初進士科考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春秋左傳》、《禮記》為大經,任選其一)。兩項全優為甲第。如果時務策答好四題、帖經答對十分之四者為乙第。明經科主要考試《九經》,即對經書的記憶和理解,同時也考時務策。

  由於進士科更重策論,比較務實,錄取也比較嚴格,所以進士及第以後升遷較快,逐步取得優勢,而明經科則處於劣勢。因此進士科受到時人的重視,士人竟趨,應詔而參加考試的有時多達2000人。進士及第者,被人稱為“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其艱難程度,人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30歲考中明經科已經很老了,而50歲中進士還算年少。所以唐代詩人趙嘏詩雲:“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進士科錄取人數很少,參加考試者雖多,但隻錄取幾人、十幾人,最多三四十人,即所謂“桂樹隻生三十枝”。

  武則天輔政時期,對科舉製就進行了一些改革。龍朔三年(663年),特設書學(學書法)、算學(學計算)、律學(學法律)等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並設明書、明算、明法等科舉專門科目,考生優秀者送入專門部門任職。進升雖很慢,但滿足了實際需要。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又建議在國子監設“大成”20人,取已經在進士、明經科及第而又特別聰明的人充任,進行進一步的培養進修,學成後,補其俸祿,直接任用,同其他及第聽從通常的調遣者相比官位要高,升遷更快。永隆二年(684年),武則天又調整考試內容,加試詩賦各一篇,通文律者,然後才進行策試。這種獎勵詩文的製度被後代皇帝所采用,對於唐詩唐文出現高峰及後世文學的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武則天執政以後,更注意廣泛羅致人才,對科舉製做了更多的改革。在天授元年(690年),她親自在洛陽南門內的洛城殿策問貢人,數日才策試完,以後盛行了1000多年的貢士殿試的製度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殿試能增強考生的光榮感,使科舉取士更受社會的重視。考生對皇帝也會更加忠誠。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又創立武舉科,專門選拔軍事人才,由兵部主持考試。考試科目有三種:一是用一石弓(要用擔130斤重的力氣才能拉動的弓)和6錢重的鏃射箭;二是用8斤重的長矛刺槍;三是舉重。合乎標準者及第,任命為武官。武舉適應了當時頻繁的邊疆戰爭對軍事人才的需要。武舉製度也被曆代統治者采用,一直到晚清時期才廢除。武則天還提高各州縣貢士的身份地位,在此之前,貢人排在各地貢物之後,到長安二年則改在貢物之前,讓皇帝閱視。在高宗時,她就開設“南選”,即從邊遠落後地區選用人才,在她稱帝以後,“南選”更成為經常的製度,並且推行到嶺南、福建等地。

  她還擴大了科舉錄取的人數,在她輔政執政的50年裏,進士及第人數共有1013人,每年平均錄取的人數是唐太宗時的兩倍多。

  由於從科舉取得人才的數目還是很有限的,武則天為了進一步打擊士族勢力,贏得廣大庶族地主的支持,以官位來收取天下人之心,她還在科舉製度之外來尋求搜羅人才的途徑,以彌補其不足。垂拱元年(685年)三月,武則天下詔命九品官以上以及平民百姓(包括工商等社會各階層)有才學者自舉以求進用。因此隻要有某一方麵特長,不論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薦,特別是有文學才幹的人更受歡迎。她還派使者到十道舉人,使天下沒有考上進士、明經的知識分子以及鄉村裏教育學童的教師,不經考試、訓練,就授給官職,從而使未經考試而起家至禦史、評事、拾遺、補闕等官職的人,不可勝數。在乾封年間以前,吏部選人每年不過數千,垂拱以後,每年常達到5萬。

  由於怕選人太濫,她又創立試官製度,即暫時授給官職進行試用,這既增加了官位,提供了更多當官的機會,又便於從中發現人才。在長壽元年(692年)一月,武則天把派往十道的存撫使所選的人特予召見,一概加以任用,原來有官的試用為鳳閣舍人、給事中,其他的試用為員外郎、侍禦史、補闕、拾遺、校書郎等官。這一度引起現任官員特別是貴族人士的不滿,有人編打油詩說:“補闕連車載,拾遺平鬥量。耙推侍禦史,椀脫校書郎。”有人還加一句:“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當時左肅政台禦史紀先知查出了後兩句是儒生沈全交寫的,就把他抓來,要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懲罰他,提出先在朝堂當著百官打他幾百板子,然後交刑部處置。武則天笑了笑,說:“算了吧。隻要你們選人不濫,還怕別人胡說八道?”明代哲學家李贄讀到唐書的這一記載,拍案叫絕,批十個字說:“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矣!”

  武則天還增加名目繁多的臨時考試,這種考試是根據臨時需要下令開設的,所以叫製科。由於選人方法多樣化,選人的程序簡單化,寒微出身而有才識者進入仕途的人數迅速上升,有一天武則天就選了130多人做官,使朝廷不斷增加庶族地主出身的有識之士,增添新鮮血液。

  她還多次下詔求賢,命各級官員推薦各種人才,表示自己求賢的決心。同時在詔書裏麵,她又一再強調要推薦有真才實幹的人,如果借機徇私舞弊,她可要嚴加懲處的。在一次求賢詔書中,她寫道:“上之臨下,最重要的莫過於求賢才。朕雖然殫思竭慮,不辭辛苦,思考治國之術,但九域這麽廣大,靠一個人是搞不好的,必須廣蓄賢才,作為羽翼。今天雖然群英在位,朝廷已有不少賢德之臣,但朕還是怕像薑太公那樣的人會遺漏在草澤,心裏總不舒服。我這話永遠有效,文武百官都有責任舉薦所知道的賢才。或者是梁棟之才,可以丹青神化;或者很有韜略,可以在軍事上振耀國威;或者道德高修,可以獎訓風俗;或者很孝順友愛,可以勸化生靈;或者是飽讀經書,可以教育下一代;或者文思敏捷,可以振興文字;或者心明如鏡,可以忠言直諫;或者節操清白,可以守職不渝。凡是這些人,都可以舉薦,有關部門要規定期限,務要各官員行使這一職責,也不負朕求賢之意。”

  她在其他的求賢詔書裏告誡文武官員說:“凡是十家之村邑,必有忠信之人存在;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官員務要訪求,不要老說沒有賢良。如所薦不虛,舉得其人,必然不拘一格地提拔,薦者也給予記功。但如果妄相推薦,也不會不嚴加懲處。”武則天既不願賢才不為她所用,也不希望庸才充斥朝廷,真可謂是殫思竭慮。

  按照以前的官員晉升製度,凡擔任某一官職後,要3年考核一次,根據考核情況給予升降,往往要經過幾考之後才能真正升官。這種周期很長的晉升製度對於真正有才能的來講就產生堵塞之弊。武則天的求賢舉措,能打破這種資曆的限製,使才幹卓越的人通過舉薦能很快得到提升。武則天還采用一套很有效力的辦法,這就是逐級推薦。她通常讓中級官員推薦下級官員,宰相推薦中級官員。她還讓她特別信任的德高望重的大臣來推薦宰相,如她由婁師德推薦了狄仁傑,由狄仁傑推薦了姚崇,後來又由姚崇推薦了張柬之。這種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武則天求賢絕不停留在嘴上,一旦有被推薦的人經她試用確是將相之才,她會連續提升他,很快就由一般官員進入權力中樞——宰相的行列。

  在政治環境允許的條件下,武則天總是盡量使臣下人盡其才,可謂用人用到了點子上。分析一下那些著名大臣的任官經曆,聯係當時的政治背景,武則天的每一個任命都不是隨意做出的,可以看出她既諳世又知人的高明之處。不過,作為一個女皇,她的用人眼光又有獨特之處。到底什麽樣的人能入女皇的法眼呢?

  許敬宗:忠心有學問。許敬宗一直是作為皇後的武則天在外朝的主要支持者。許敬宗學識淵博,曾參與編纂唐以前曆代王朝的曆史、本朝高宗及太宗的實錄、全國重要人物的家譜、大部頭的類書《文思博要》及其他許多項目。他留下了厚厚的80卷個人文集。他是為武則天提供曆史先例及行政管理經驗的重要人物,另外,他本人也是很有效率的行政官員。

  吉頊:魁梧有辯才。吉頊原來與來俊臣關係密切。但來俊臣準備密告吉頊。原因是,來俊臣獨攬辦案的功勞,兩人的矛盾便尖銳起來。吉頊是權變之士,當他得知來俊臣的意圖之後,便采取了反告密的方法,被武則天召見,得以幸免。另一方麵,他敏捷的辯才和魁梧的身材,給武則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武則天的心腹之一。當然,他也因一張利口而得罪了許多人。

  徐有功:耿直有原則。徐有功以用法寬恕、敢直接與武則天爭辯而著名。李衝謀反時,家奴與貴鄉縣尉顏餘慶相好,後李衝戰敗,有人告說顏餘慶知道李衝之逆謀。來俊臣也審出他們有信件往來,連魏元忠也落得該問死罪。但徐有功卻說:“永昌赦令說,與李貞同惡,魁首已伏誅,支黨未發者赦免之。顏餘慶赦後被告,可稱是支黨。今以支為魁首,是以生為死。赦而複罪,不如勿赦;生而複殺,不如勿生。我認為朝廷處置不當。”武則天惱怒地問:“你以為什麽才叫魁首呢?”徐有功說:“魁者,大帥;首者,元謀。”武則天說:“顏餘慶還不能算魁首嗎?”徐有功說:“魁首者,李貞是也,已經伏誅,餘慶今天才治罪,不是支黨是什麽呢?”武則天怒稍平,說:“那麽大家再重新議議吧。”結果還是免了顏餘慶的死罪。當時,在朝堂上有數百人,都嚇得連氣也不敢出,隻有徐有功卻像沒事人一樣。

  郭元振:膽大有見識。郭元振18歲舉進士,授梓州通泉縣尉。他為人好結交雄豪,尚俠義,年少時多為劫財濟人之事。在朝直言敢諫,遇事敢爭,杜甫讚其“直氣森噴薄”、“磊落見異人”。他的詩《古劍篇》當時廣為流傳,據說武則天覽而佳之,令寫數十本,遍賜學士李嶠、閻朝隱等。郭元振並因此深得武則天的賞識和重用。

  婁師德:穩重有氣量。婁師德長期在邊疆任職,有豐富的治軍、屯田經驗,委以隴右諸軍大使的身份,足可抵禦強大的吐蕃,不管山東、河北凶險有多大,始終沒有挪動婁師德的位置。到天授元年(690年),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依舊知營田事。長壽元年(692年),婁師德被召回拜為夏宮(兵部)侍郎、判尚書事。第二年,拜為宰相。為了邊疆營田的需要,武則天讓他以宰相身份充任河源、積石、懷遠等西域駐軍及河、蘭、都、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其官階也不斷得到升遷。

  婁師德薦賢而不居功。狄仁傑的入相,部分是得益於婁師德的推薦。但狄仁傑並不知道,做宰相後,對這位忠厚的老好人頗有輕視,幾次把他排擠出朝。武則天看出狄仁傑對婁師德的有意排擠後,曾問他:“師德賢乎?”狄仁傑答道:“為將能謹守邊障,賢則臣不知。”武則天又問:“師德知人乎?”答曰:“臣嚐與之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告訴他:“朕之知卿,乃師德所薦也,亦可謂知人矣。”狄仁傑後來感歎道:“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窺其際也。”

  婁師德自上元初年入為監察禦史,至聖曆二年(699年),在武則天駕下曆仕30年。由於他器量過人,大智若愚,雖大獄屢興,羅織不絕,他卻從未被殃及。麵對個性很強的女皇帝,剛直者遭忌,阿諛者被輕視,都難逃武則天的鐵腕,唯有婁師德卻能一直保全功名。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山川要害,了如指掌。高宗時被破格提拔為豐州(今內蒙古五原南)司馬,委以在中路抵禦突厥的重任。垂拱年間(685-688年)遷為安西副都護。永昌元年升任西州都督後,積極籌劃收複安西失地。他上表請求收複棄於鹹亨元年的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後來武則天命王孝傑率軍擊吐蕃,於長壽元年(692年)冬收回了四鎮。

  聖曆年間(698-699年),唐休璟升為三品的司衛(衛尉)卿,實際職務是涼州都督、持節隴右諸軍州大使。久視元年(700年)秋,吐蕃侵涼州,唐休璟在洪源穀大敗之,六戰皆捷,俘獲其副將二人,斬首25130級。這是長期以來與吐蕃爭戰中少有的大勝利。長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入朝請和,武則天設宴招待,回京述職的唐休璟參加了宴會。吐蕃使者論彌薩幾次過來窺看唐休璟的模樣。武則天問論彌薩,為何對我大將這麽感興趣,他說:“此將軍勇猛無敵,數敗我軍,故想認識認識他。”武則天聽了,即命提拔唐休璟為右武威、左金吾二衛大將軍,並任命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唐休璟是在邊疆成長起來的將領,對邊疆事務非常熟悉。東起遼西的確石,西至西域的四鎮,綿亙萬裏的邊疆地帶,唐休璟皆能記住其山川要害,用兵之時了然於胸。當時,西突厥發生戰事,武則天令唐休璟與諸宰相討論此事。一會兒,奏疏就上來了,武則天令依議而行。後來十幾日,安西諸州請兵接應,路程日期都如唐休璟所畫。武則天說道:“恨用卿太晚哪。”接著又對諸宰相說:“休璟熟習邊事,卿等十個抵不了他一個。”

  長安三年(703年),唐休璟因籌劃西域事務有功,隨即被任命為夏官(兵部)尚書同三品,成為著名的軍人宰相。

  上官婉兒:此女非凡骨。武則天選拔人才不僅不計門第,而且不避仇人。上官婉兒是武則天身邊的機要秘書。照常人看來,上官婉兒是不能重用的。因為她的祖父上官儀曾與高宗密謀,要廢武則天為庶人。武則天以“大逆之罪”將上官儀打入獄中致死。上官儀之子上官庭芝也被處斬。上官庭芝唯一的後代、年僅1歲的婉兒和母親鄭氏,因為是女性被充為後官的宮婢。婉兒自幼聰穎,她和宮人經常同去習藝館,開始跟宮教博士正式學習經書、史書、書法、算術、吟詩以及宮廷的禮節、棋弈,均獲得優秀成績,尤其是在詩詞方麵,更有非凡的才能。婉兒的才能,傳到武則天的耳裏,武則天下令召見,命婉兒用“剪彩花”為題作首詩,婉兒當麵寫成“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的詩句。武則天問婉兒:“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兩句話什麽意思?婉兒答:“是假的花,要以假亂真。”武則天問:“你是否有意含沙射影?”婉兒答:“詩是沒有一定解釋的,要看解釋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是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武則天歎道:“做得這麽快,又這麽切題,又這麽敢直言。”再讓她執筆寫字,強勁、雄渾的筆法,不像出自少女之手。武則天在內心感歎“此女絕非凡骨”,立刻命婉兒離開掖庭(宮婢住地),常侍身邊,專掌詔命。

  裴炎:倔強而難製。裴炎雖被武則天殺死,但武則天對他的評價並不低,“倔強難製”,被武則天認為是難以製服的人,在那個時代,確是比較難得的人物。他和武則天有三次衝突,每一次都是言人所不敢言,沒有屈服過。而且他一生耍弄了不少陰謀,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幾個能稱得上武則天對手的人。

  武則天雖然殺了裴炎,其實內心惜之。按唐代法律,謀反罪應誅九族,但武則天卻保全了他的宗族。

  魏元忠: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幾生幾死,從不屈服。儀鳳三年(678年),還是太學生的魏元忠赴洛陽上書言事,為國家抵禦吐蕃獻計獻策。高宗召見之後,授以秘書省正字,令直中書省,仗內供奉。不久任命為監察禦史。

  武則天臨朝稱帝後,魏元忠升為殿中侍禦史。徐敬業叛亂,武則天讓李孝逸率軍平定。但是,李孝逸缺少帶兵打仗的經驗,兩位副將也未有過什麽特別戰績。所以,武則天派魏元忠為監軍。魏元忠早先已表現出特殊的軍事才華,經曆又很簡單,完全是在武則天掌權時期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武則天對他很放心。

  李孝逸攻打梁山,守將韋超堅守不出。軍中諸將麵對這一難啃的骨頭產生了遲疑、猶豫的心理。諸將說:“不如先攻徐敬業,徐敬業敗,徐敬猷不戰自擒矣。若擊徐敬猷,則徐敬業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敵也。”魏元忠則說:“不然,徐敬業率領精兵,盡在下河,烏合而來,利在一決。如我軍萬一失利,大勢去矣!而徐敬猷是一個賭徒,根本不懂打仗,其軍單弱,容易動搖。大軍臨至,立馬即克。徐敬業雖欲救之,根據路程來看必來不及救援。今不先取弱而先攻其強,不是好計策。”李孝逸遵從魏元忠之計,先引兵擊韋超,韋超趁夜色逃遁。又進攻淮陰,徐敬猷僅單身脫逃。

  魏元忠為監軍,為平叛立下大功,被擢升為司刑(大理)正,不久升為洛陽縣令。永昌元年(689年),魏元忠與刑部尚書張楚金等一起被酷吏周興誣陷下獄,將被處決。由於武則天的醒悟,改為免死流放貴州。不久後又得到起用,由侍禦史升為禦史中丞。長壽元年(692年),魏元忠與狄仁傑等一起被來俊臣、侯思止陷害。幾經周折之後,他又一次從屠刀下生還,被貶為涪陵(今屬重慶市)縣令。

  神功元年(697年)九月,魏元忠被召拜為禦史中丞。他曆經多次死刑和流放而不屈服,使武則天更為看重,成為狄仁傑之後武則天倚為棟梁的人物。聖曆二年(699年),拜為宰相,又兼左肅政台禦史大夫,先後檢校並州、洛州長史,多次為大總管帶兵抵禦突厥的侵犯。李顯被複立為太子後,武則天任命魏元忠以宰相檢校太子左庶子,委以輔佐太子以保證安全接班的重任。後因情逐去二張而得罪,再次下獄。由於張說出麵作證,免於一死,貶為端州高要(今廣東肇慶)縣尉。由於專製政治體製中權力鬥爭的影響,魏元忠在武則天晚年再被貶逐,但縱觀其在武則天時代的經曆,基本還是受到信任和被重用的,他幾起幾落而大難不死。

  狄仁傑:沉厚有謀,能斷大事。狄仁傑才能見識超過群宰相,又老成可靠,直率坦誠,公正無私,出則定撫一方,政事遠播;入則定奪大事,穩若磐石,在朝野均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他能針對武則天個性很強的特點,每決大事,必能打動武則天的心,從而得到她的讚許和支持。武則天尊重他,常稱之為“國老”而不呼其名,每當入見跪拜之時,武則天總要阻止他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狄仁傑去世,武則天哭了,並說:“朝堂空矣!”後來朝廷上遇有大事而眾人無法裁決定奪之時,武則天總要感歎:“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一件小事很能夠說明狄仁傑的官品。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貶為洛州司馬的狄仁傑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武則天對狄仁傑說:“卿在汝南,很有善政聲譽,但被人陷害,卿欲知是誰要害你嗎?”狄仁傑說:“陛下以為臣有過,臣請改過自新;陛下知道臣無過,是臣之大幸。臣不願知道陷害我的人的名字。”武則天聽了,很讚賞他的品格。

  此外,還有一些人,如李昭德強幹;王及善為人清正難奪,有大臣之節;敬暉以清幹著稱,他們也因各自的特點而被武則天重用。

  在這些被武則天重用的人才中,就有本書的主人公——姚崇。天授元年(690年),在武則天啟用新人的背景下,姚元崇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地方任職,回到了神都洛陽擔任了司刑寺的司丞,開始正式登上了武周朝廷的政治舞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