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閉關息民,發展經濟

  從諸葛亮輔佐劉備兵定益州直到劉備去世,整整十年之間,基本上是用兵不斷,即便間隔年餘,也是為了準備更大規模的戰爭。這期間,諸葛亮雖然很少親臨前線指揮戰事,但他坐鎮成都,調撥兵馬,提供軍餉,支援前方,更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特別是關羽失荊州,劉備伐吳兵敗,給新興的蜀漢政權帶來的災難尤為深重,這不僅使蜀漢的國力大為削弱,更使蜀漢在三國分立的政治舞台上陷入被動的境地。所以在劉備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在派遣鄧芝去東吳重修盟好之後,諸葛亮在整頓吏治的同時,提出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

  諸葛亮深知,隻有讓農民休養生息,“安其居,樂其業”,才能使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也隻有農業生產發展了,才能形成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而推動政治上各項革新的實施,使之“上下和睦,百姓安樂”,出現一個經濟上繁榮、政治上穩定的社會局麵,唯其如此,才能向外拓展,去進行北伐統一的戰爭。建興二年(224年),就是宣布實行“閉關息民”政策的這一年,因益州名士、主簿杜微“老病求歸”,諸葛亮在挽留杜微的書信中,把實行這一政策的道理講得再清楚不過了。書中說:

  曹丕篡弑,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道滅之。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山野。丕又大興勢役,以向吳楚。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並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後伐之,可使兵不戰民不勞而天下定也。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

  這封書信同樣反映了諸葛亮當時求賢若渴的心情,希望名士杜微留下來,“以德輔政”,和他共同把蜀中治好。但諸葛亮在這封信中,卻揭示出他之所以實行“閉關息民”,是與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密切相關的。由於上一年鄧芝去東吳恢複了吳蜀聯盟,兩國使者往來頻繁,引起了曹丕的憤恨,今年就舉兵伐吳,即書中所說的“又大興勢役,以向吳楚”。諸葛亮正是因魏、吳相爭,乘曹丕“多務”,爭取時間“閉境勸農,育養民物”;與此同時,“並治甲兵”,厲兵講武,調練出一支勇敢善戰的軍隊。可見諸葛亮實行“閉關息民”,是帶有鮮明的政治、軍事目的的。

  早在荊州之時,諸葛亮就根據當時的戰爭形勢,從安定民心出發,提出過均攤賦役的主張,讓大批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農民即所謂“遊戶”,自報上冊,增加官府管轄的人口,平攤賦稅和兵役,這在赤壁之戰前既及時地解決了一部分急需的軍餉和兵員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當時的局勢,安定了民心。不過,由於諸葛亮這一主張,是針對荊州地方豪強占有大量遊戶的情況而提出的,但在當時無經略遠誌的荊州牧劉表的統治下,荊州地區像這類大姓豪強的確不少,諸葛亮提出“遊戶自實”的主張又為時較晚,而且鑒於當時曹操即將南侵的形勢,為了解決兵餉,不得不這麽做,但由於荊州大權還不在劉備手裏,也不可能放手去做。據說,劉備當時還向南陽一個姓晁的大姓豪強借過錢,說是“貸錢千萬,以為軍需”,並由諸葛亮擔保立了借券,說該“券至宋猶存”,此事記載在明代何宇度《益部談資》中。而在《綏寇紀路》中,卻說明代末年張獻忠破荊州時,還發現劉備“借富民金克軍餉券”,並且說“武侯押字,紙墨如新”,若果真如此,足見當時荊州豪富財勢之大。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政權,想來應是放手去做的時候了,從《廣輿記》“孔明駐臨蒸,調賦稅以供軍實,後人立廟”的記載來看,也可想見諸葛亮當時繼續推行均攤賦役的政策措施,抑製豪強,安定民心,獎勵農耕,發展社會生產,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不僅在當時為西進益州提供了大量的軍餉,而且也深受人民的愛戴,後人在臨蒸專門給他建立祠廟,以紀念他的治績。

  平定益州之後,趙雲建議把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歸還給人民,使其“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這完全符合諸葛亮“富國安家”的一貫政治主張。當時趙雲那一番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宏論,深深感動了劉備,得到了實現,這對安定新政權以及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是非常及時而必要的。相對地說,蜀中雖不像中原地區經過那麽多戰爭的浩劫,但在攻占益州長達兩三年之久的戰爭中,拿劉璋最後打算投降的話“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來看,也使原來較為穩定的蜀中社會經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諸葛亮說:“民如浮雲,手足不安。”在占領益州後,如何使人民安居樂業,從事各項社會生產,這是關係到蜀中新政權能否鞏固和發展的一件根本性的大事。諸葛亮在讚美蔣琬當時做廣都(今四川雙流)長的治績時,說:“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足見他要求當時地方官吏要以“安民”作為施政的根本,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浮誇不實之風。正因為他發現蔣琬是一位體察民情、注意實際、腳踏實地的能吏,在劉備死後,他先提拔蔣琬做了丞相府參軍、長史,後來還把蔣琬作為他的接班人來加以培養。

  正是由於諸葛亮在占領益州之後,就實行了“安民”之治,積極發展社會生產,三年之後,為劉備奪占漢中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足兵足食”保證了前線的供應。歸總起來看,從諸葛亮任軍師將軍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府亭,到劉備稱帝擔任丞相之後,他從經濟上治蜀的主要措施和成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諸葛亮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製定了減輕農民負擔的“薄賦斂,無盡民財”的政策。諸葛亮先後以秦宓、孟光這兩位很有見識的學士擔任大司農,又設置“督農”之官,加強對蜀漢農業的管理。諸葛亮說:“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他正是從蜀漢國小貧弱的客觀現實出發,施行“安民”之治,既讓農民安心從事生產,取締一切“妨礙農事”的弊端,拿他的話來說,就是“唯勸農業,無奪其時”;等到農業生產發展了,農民手頭寬裕了,他又堅決禁止橫征暴斂,讓農民“素有蓄積,以儲其後”,實行“唯薄賦斂,勿盡民財”的政策。由於諸葛亮既重視發展農業又實行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再加上其他一些獎勵社會生產的措施,這就給蜀中經濟帶來了繁榮的景象。無論曆史上說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或是“閉境勸農,養育民物”,以及在戰爭間隙時實行“休士勸農”,諸葛亮始終對封建經濟的基礎——農業,絲毫不放鬆。晉人袁準稱道說:“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夫本立而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此所以勸其功也。”這正是對諸葛亮治蜀,抓農業這個根本而出現的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

  其次,與蜀中農業生產發展密切相關,諸葛亮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維修。第一件事是保護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這不但是當時最大的水利灌溉網,也是益州農民的生活命脈。諸葛亮認為,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對都江堰極為重視,他設專職堰官對都江堰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曆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並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和疏浚,以使都江堰永遠維持最佳狀況,提高都江堰的灌溉力,促進了蜀漢農業的生產。在現在的都江堰景區內,還矗立著諸葛亮的塑像,以紀念他維護都江堰的功績。

  再次,修築九裏堤。史料記載,當時成都的西北邊地勢較低,為了避免此處被洪水所淹,諸葛亮在此修建了一條九裏長的堤壩,這條堤因此而叫作九裏堤。1980年,四川省三台縣文化館在清理館藏古代字畫時,發現了一張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令”碑的拓片,上麵的碑文清晰可見:“丞相諸葛令,按九裏堤捍護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築竣,告爾居民,勿許侵占、損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223年)九月十五日。”這張拓片碑文與史料相互印證,證實了諸葛亮主持修築九裏堤的史實。直到現在,在成都的西北部,仍然可以看到九裏堤的殘存遺跡。

  諸葛亮每到一地,也總是注意興修和維護當地的水利設施。在南中,諸葛亮興修水利被當地各族傳為佳話,那裏至今還在使用的水利設施,仍命名為“諸葛堰”。在漢中,諸葛亮也派人興修了山河堰的二堰和三堰,並維修及興修了山河堰的頭堰,使之成為當地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他還派人疏導整治了漢中的流珠堰、五門堰、王道池、小王道池、順池、明月池、草池、南江池等,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田灌溉之需。

  再其次,諸葛亮既然實行“薄賦斂”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但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一方麵,他采納劉巴的建議,鑄造錢幣,平諸物價,設立“官市”,派官吏管理市場。另一方麵,他又設置鹽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將,專管鹽鐵生產,前者在數月之間,就收到了“府庫充實”的明顯效果;而後者因實行鹽鐵官營,“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也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劉備初入蜀,兩手空空,官府財政極度困難,軍用開支無所出,在這種情況下,采用了劉巴的建議,鑄造“值百”大麵額錢,即同樣大(或更小)的一個銅錢,因有“值百”二字,就相當於過去一百個“五銖”錢的購買力,政府開支、軍用開支很快就解決了。後來蜀漢還鑄了“太平百錢”、“值百”、“定平一百”等大麵額錢,但這些錢並非從天而降,鑄大額錢的實質是掠奪過去的存錢者,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沒有銀行,有錢人家盈餘的錢,除購買土地等不動產外,通常以現金方式儲存在家裏。

  益州豪族多經幾代人、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他們過去存的數量極為龐大的現金——五銖錢,竟在一夜之間貶值100倍!

  蜀漢政府開支、軍用開支的財產,表麵上看好像是鑄造新幣所產生的奇異效應,實質上都是從益州土著豪族那裏掠奪而來。終蜀漢之世,一直堅持鑄造、使用值百錢,堅持從經濟上抑製、打擊土著豪族。劉備這一招曾引起孫權的羨慕,孫權還不滿足於劉備的“值百”錢,他覺得讓豪族手中貨幣貶值百倍還不夠,他於東吳嘉禾五年(236年)開始鑄“當五百”、“當千”、“值二千”、“值五千”等大麵額錢,但由於土著豪族的激烈反對,孫權經過長期的思考和探索,最終妥協,於孫吳赤烏九年(246年)下令收回大麵額錢,孫權的這一妥協,最終贏得江東豪族對他政策的支持。

  鹽是維持人體正常營養所必需的物品,十口之家,十人食鹽;百口之家,百人食鹽;萬乘之國,食鹽者當以千萬計。漢代以來,鐵占據著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鐵是製造農具和兵器的重要原料。蜀地素產鹽鐵,秦漢以來,煮鹽、鑄鐵之業發達,西漢卓氏和程鄭都在臨邛以冶鑄為業,成為名震全國的富豪。漢文帝時曾將嚴道(今四川雅安)銅山賜給上大夫鄧通,允許他自行鑄錢,因此鄧氏錢布天下,他還將銅山轉包給卓氏,卓氏在此冶鑄銅錢,財富過王侯。東漢中期以後,鹽鐵由政府專賣的禁榷製度瓦解,大地主控製了鹽鐵經營權。諸葛亮為了抑製豪強地主對鹽鐵的專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重新恢複了鹽鐵專營的製度。

  諸葛亮設立“鹽府”作為管理機構,設置“司鹽校尉”,選拔勤於職守、善於理財的王連為司鹽校尉。王連一上任,便大刀闊斧地對製鹽業實行改革。在王連的努力下,鹽業之利不斷增加,以至鹽府官員大大緊缺,王連又奏請諸葛亮選拔呂義、杜祺、劉斡為典曹都尉,成為鹽府的高級鹽官。

  他還派幹練敏捷的張裔為“司金中郎將”。所謂“司金”,就是主管各種金屬的采礦和冶煉,負責監製農具、兵器等,至於各種鐵器的賦稅,則有司鹽校尉統一征收,列入蜀漢政府的財政收入。

  鹽鐵收歸國有的政策,抑製了豪族壟斷生產、任意抬高鹽價、敲詐人民牟取暴利等惡行。諸葛亮還改進火井煮鹽工藝,開鑿新井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使產品暢銷以保證盈利,鹽鐵賦稅收入成為支持蜀漢政府軍政開支的一項重要來源。

  諸葛亮還設置錦官,直接管理蜀地織錦業。蜀錦產於蜀地,在漢代已馳名全國,其質地輕軟光亮、華麗無比。為了加強對蜀錦的經營管理,至遲在東漢安帝時即設立錦官以董其事,諸葛亮則進一步擴大錦官的機構、加強其權限。蜀漢絲織業分官營與民營兩種,官營者歸錦官直接管轄,錦官負責組織機戶及管理蜀錦的生產、調撥、銷售等事宜,民營織錦業,一為工商業者經營,二為農民的副業,他們由錦官間接管理,其產品多以賦稅的形式上交錦官。

  蜀漢之世,錦作為軍資,為軍費的主要來源;作為商品,光彩奪目、質地精美的蜀錦同樣是富商巨賈競相購買的珍品,遠銷吳、魏兩國及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作為禮品,蜀錦成為各國間交往饋贈的佳品,鄧芝、費禕、陳震等人每次出訪東吳都要攜帶大量的蜀錦贈送給東吳皇帝、大臣;作為賞賜獎勵各級有功人員及兄弟民族等。蜀錦帶來的經濟收入成為蜀漢財政的支柱。諸葛亮曾說:“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開源和節流,是恢複和發展經濟的兩個不可分的環節。東漢末年,“蜀土富實,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諸葛亮在大力發展生產的同時,一反揮霍無度的時俗,倡導節用。

  諸葛亮力行節儉,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的嚴格控製上。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曾建造宮殿,但宮殿的規模和奢華程度卻是不一樣的。曹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間,曾為了增修宮殿而大興土木,他修建了太極諸殿,築造高十餘丈的總章觀,增大宮殿的高度,用雕刻裝飾官觀和閣樓,開鑿太行山的石英,開采穀城的花石頭,在芳林園中堆起一座景陽山,在太極殿的北邊修建了昭陽殿,又鑄造了黃龍、鳳凰等巨大的鳥獸來裝飾金墉、陵雲台、陵霄闕等。這些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先後征發了數萬人來做工。

  247年,孫權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於248年完工。改建後的太初官周圍有300丈,太初宮的南麵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公車門,東、西、北三麵各開一門,分別叫作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正殿稱“神龍殿”。其時,每有魏蜀兩國遣使至建業,無不歎太初宮之富麗明秀,讚不絕口。

  至孫皓繼位,窮奢極侈,猶嫌不足,他於甘露二年(266年)在太初宮東修建昭明宮,征集民工無數,下令品秩二千石以下官員入山督促伐木,又令大開園囿,興建七山樓觀,耗資億萬,昭明宮比太初宮大了一倍有餘。孫皓還命人開鑿“城北渠”引後湖碧波,巡堂繞殿,昭明宮大小殿堂數十處,皆飾金玉,此宮建成華麗無比,孫皓從此移居新宮,於綠水紅花間流連忘返,居住在金殿玉樓上醉生夢死。

  苑城,為東吳皇家苑區及宮廷禁衛營地,又稱後苑,亦名建平園。苑城不僅是皇室閑暇休息遊玩之處,也是貴族子弟騎馬射獵、習武練兵之地,可以容納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騎馬操練,可見其地之廣。

  太初宮、昭明宮和苑城組成了東吳的“宮城”,它位於建業都城的中間偏北部分,幾乎占據了都城麵積的四分之一。

  而關於蜀漢宮城,史籍記載得較少,但也還是有一些線索可尋。《三國誌》就曾記載說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武擔是成都城內南邊一座大型古墓塚的名字,在成都的西北方,也就是說當時蜀漢的宮城位於現在北校場五擔山一帶。關於蜀漢宮城的規模,未見史料記載,但從有關的線索來看,蜀漢宮城應該是三國宮城中規模最小的。蜀漢官吏譙周曾勸說劉禪刪減樂官,減少對宮城的增修,奉行劉備的政策,為子孫做出節儉的榜樣。劉禪是三國君王中較為節儉的皇帝,然而在劉禪看來,諸葛亮督造的蜀漢宮城還是太小了。

  諸葛亮力行節儉,也表現在對劉備惠陵規模的節約控製上。

  漢製,丞相親自負責營建皇帝的陵墓,凡是帝陵的營建,首先要嚴格選址、規劃、設計,才可以動工。因此劉備惠陵的設計、規模、位置等都由諸葛亮親自統領,施工過程他還多次親臨現場,在他的主持下,惠陵的修造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節儉。位於成都南麵的惠陵現封土僅高12米,周長約155米,單就規模而言,應該算是我國古代帝王陵墓中最小的了。這表明了諸葛亮經辦的事情,就算是與皇帝有關,也能做到廉潔、節儉。

  漢末以來,各地戰亂頻繁,大量人口或逃散,或死亡,難以保證生產力的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糧用不足的情況就一直困擾著統治階級。

  釀酒會耗費大量糧食,造成浪費,為了節約糧食,劉備曾下令在民間禁止釀酒,如果違反就要處以刑罰。當時的禁酒令非常的嚴厲,甚至有一次在一家人的住宅裏搜出了釀酒的工具,都要被處以與釀酒者一樣的罪責。老臣簡雍對這一做法不讚同,但又不知怎樣勸說劉備,終於他在一次與劉備共同外出時找到了機會,他見前麵有一男一女走在一起,便對劉備說:“那個男人要行不軌之事,趕快把他抓起來吧。”劉備覺得奇怪,問道:“你怎麽知道的?”簡雍答道:“他有行不軌之事的條件,跟那個有釀酒工具的人一樣,因此也應該一並治罪。”劉備聽後大笑,明白了簡雍的用意,於是把之前關押的那個人放了。

  諸葛亮對禁酒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覺得禁酒令實在是節約糧食不得已而為之,酒難禁,製裁有釀酒器具者就更是過分了。在他的《又誡子書》中可以看出他對酒的態度:“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他認為,酒確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量的飲酒是應該允許的,但飲酒必須適度,即使醉酒也不能迷失本性,趁此胡作非為。因此他對禁酒在態度上就相對比較寬鬆,隻要求蜀中上下限量飲酒,不可過度,而正是因為他在禁酒上的人性化態度,使蜀漢在禁酒方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曆史記載,在他當政期間,蜀漢地區達到了“朝會不嘩,路無醉人”的局麵,很好地解決了釀酒對糧食的浪費問題。

  諸葛亮發展生產,其目的當然在於增加賦稅收入,加強蜀漢的經濟實力,以戰勝強魏,但客觀上也給百姓們帶來了一些好處,符合百姓安居樂業的要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