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講 基業

  古代的英雄立事,一定有基業。比如劉邦的關中,光武的河內,魏的袞州,唐的晉陽,都是先據有基地,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君子學道,也一定有所謂的基業,一般以規模宏大、言辭誠信為根本。就像我們居住的屋子,規模宏大,房子才寬廣,住的人也多;言辭誠信,地基才堅固,結構才牢實。《周易》說,“寬以居之”,指的就是宏大;“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指的就是誠信。大程子說:“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獨誠懇,才有落腳之處。誠就是忠信,修養、審查我們的言語,就是要樹立忠信。如果口不擇言,逢事亂說,那麽忠信就被淹沒了,動蕩站不住腳了。”

  我曾國藩認為,立得住,也就是上麵說的居業,用今天世俗話講的“興家立業”。子張說,“修德不宏大,信道不篤誠,則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也是說如果不能宏大、誠信,那麽我所修習的知識就是虛的,說我掌握了知識也不是,說我沒學到知識也不是,實際就成了終身不能興家立業,也就是程子說的立不住啊。

  上麵一段話是曾國藩說的,其原文收錄在《曾國藩全集·詩文》362頁,這裏抄備如下: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業。如高祖之關中,光武之河內,魏之袞州,唐之晉陽,皆據此為基,然後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君子之學道也,亦必有所謂基業者。大抵以規模宏大、言辭誠信為本。如居室然,宏大則所宅者廣,托庇者眾;誠信則置址甚固,結構甚牢。《易》曰,“寬以居之”,謂宏大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謂誠信也。大程子曰:“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才有可居之處。誠便是忠信;修省言辭,便是要立得這忠信。若口不擇言,逢事便說,則忠信亦被汩沒,動蕩立不住了。”

  國藩按,立得住,即所謂居業也,今世俗言“興家立業”是也。子張曰,“執德不宏,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亦謂苟不能宏大、誠信,則在我之知識浮泛動蕩,指為我之所有也不可,指為我之所無也亦不可,是則終身無可居之業,程子所謂立不住耳。

  曾國藩的啟示

  成就大事要有基業,做人做事也需要基業。

  成就大事的基業,就如劉邦守關中,劉秀守河內,曹操守袞州,李淵守晉陽。有了基業,劉邦才能打敗項羽,劉秀才能戰勝群雄,曹操才能統一北方,李淵才能建立唐朝。

  自我檢討

  做人做事的基業就是道德誠信,必須道德篤定、言辭誠信,才能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如果隨便亂講,張口胡說,這個人就立不住了。

  聖哲早就說過,不宜撒謊,也不宜說出全部真情。因此在做人做事方麵,曾國藩基本遵循著誠信這個原則。但不是說他就誠實到底、從不撒謊了。什麽時候該誠信,什麽時候該隱瞞,誠實哪些,隱瞞哪些,這要視情況而定,也需要社會經驗。

  31歲,他向學者倭仁請教,開始研習修身功夫,也就是一日三省吾身,把不好的欲念、行為都寫在日記裏,反複檢討,由此感悟到:“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虛,天下之至誠者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曾國藩對誠的理解,現實可以用的就是,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這就是誠,也就是專心主一,至虛就是至誠。曾國藩從理學思想中領悟到的“當時不雜,既過不戀”,與佛家的思想有些接近。

  曾國藩的啟示

  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曾國藩自己也是那麽修煉出來的。看一看他的修煉過程,大致可以知道,在有很多方麵,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下麵是他立誌修身的一些片段:

  我的毛病就是沒有恒心,今天才立下條例,明天又散漫起來,搞得下人也沒有規矩可循,將來我要是當了領導,必不能守信,做事也不能成,一定要戒掉啊!——這儼然就是儒家的齊家與治國之間的關係。

  剛剛戒煙幾天,就想自己獎賞自己,鬆懈一下。這一鬆懈,天下就無事可為,無事可成了,所以不能鬆懈啊。——稍微有了一些成果,就想放鬆一下,第二天好好休息,作為對自己的獎勵,常人不是也這樣嗎?

  早晨起來,本來想讀《易經》,卻心不在焉,怎麽都讀不進去,而想讀《詩經》。早飯之後,又強迫自己讀,還是讀不進去,真是可恨!無所作為,又混過了三天,真是可惱,真是可歎。本來打算靜坐,又坐不住,收不了心,隻好出門。——讀書讀不進去,想做別的,強迫自己,也收不住心,曾國藩與常人似乎沒有兩樣。

  急著想把《易經》讀完,草草翻過,全無心得,不知道這顆心在忙些什麽,可笑啊。本來早早就醒了,卻不想起來,明明知道這是大惡,卻不能遏製,卻不能振作,我真是禽獸!——原來曾國藩也喜歡睡懶覺,而且經常睡懶覺。不過,為了考試,或者上朝,常常淩晨三點就得起來,做京官也辛苦,也清苦。

  做詩去翻名人的集子,有剽竊的意思,真是過分。打算靜坐半小時,竟然昏昏睡去,可恨之至。身體不舒服,覺得不爽快,幹脆就睡覺,不肯起來了。——曾國藩的意誌力與自我約束能力,還沒有強到超人的地步,身體不舒服,也不想起床。

  今天又去下了一局圍棋,此事不戒,如何做人!天天說改過,天天悔恨光陰虛度,立誌更新以來,有哪一天改掉了呢?看到別人下棋,手就癢癢,忍不住想代勞,屢戒屢忘,直不是人!——曾國藩酷愛圍棋,不知棋力如何。水煙他戒掉了,圍棋終於沒有戒掉,幹脆就不戒了,一直下到老。

  屢戒屢忘,缺乏恒心,這跟常人有什麽兩樣?這就是曾國藩,也是一般人經常遭遇的困惑。所以說曾國藩可做一般人的榜樣。

  他經常說到什麽誠,與其巧,不如拙,謹守誠拙,都是在強調誠信,這是道德、學問與立身的基礎。一個人心胸不開明豁達,不夠誠,也就難以在學問上有所成就。誠與人的胸襟氣度相關聯,人越誠懇,胸襟就越寬廣,眼光就越遠大,可以容納更多的人情事物。有海納百川的氣量,才有名傳萬世的功德。

  剽竊別人的成果是不誠信,掩蓋自己學問上的缺陷,不敢示人,遮掩藏陋,都是不誠,這樣做不能使自己進步,所以曾國藩在決心立誌修身之後,把自己的缺點統統寫在日記裏,讓老師、朋友來閱讀,來批評,來指正。這是一種大光明磊落,敢於公開自己的全部人欲。肚量越大,越能接受別人的挑剔。

  曾國藩的啟示

  敢於暴露自己的缺點,就更容易得到批評,也就更容易進步,德業日進。

  好師好友好榜樣,確實有助於人進步。

  世俗的誠信

  對自己要誠,對朋友家人也要誠,坦蕩無私,胸襟寬廣。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嚴格要求自己。身在官場,要做到完全徹底的誠信,顯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不想在官場混了,如同陶淵明那樣,這也是一種無欲則剛,堅持著剛直秉性。陶淵明是一種出世的剛直,曾國藩則秉守著入世的剛直,內外有別,而入世的剛直更難,既要用誠信來要求自己,又要被人罵,被人指責,左右難全。入世的剛直不能太迂腐,該講假話的時候要講,該奉承的時候要奉承,不過分露骨就好,對自己有所秉持就好。

  心誠,人才立得住。是不是就不撒謊了呢?不是。誠不誠,謊不謊,歸根結底是一種利益關係。明白利害變化,才能把握誠與變的關係。該誠,不能含糊,該變,不要猶豫。三次拒絕出兵,就是他以血誠感動了鹹豐帝,最後同意他暫不出兵。殺李秀成,是一個變招,利弊權衡取其益。不殺李秀成,身家性命難保,也讓皇帝難做。

  南京城攻陷之後,曾國藩跟朝廷報告說,南京有太平軍十餘萬之多,實際連軍民一共才三萬。朝廷又詢問太平軍寶藏的下落,曾國藩明明知道被湘軍搜刮盡淨,隻好撒謊,說一點沒有,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李秀成被擒之後,曾國藩請示朝廷,是押解送京,還是就地處決,聽朝廷安排。從現有史料看,他是在接到朝廷命令的當天,就把李秀成殺害了,還謊稱四天之後才接到命令。擅殺李秀成,欺騙朝廷,就是因為李秀成知道得多,他到了北京,曾國藩前後所報告的謊言,全部要被拆穿,他的麻煩可就大了,幹脆一刀割斷是非。

  簡單指責他不誠,是迂腐,是愚妄,不懂得事有輕重緩急。看似不誠,看似撒謊,其實是最簡單的辦法,幹幹淨淨結束糾葛,不拖泥帶水。這種了卻問題的手法,還是值得學習的。反正李秀成到了北京,朝廷也會殺他,還生出很多問題,不如一刀殺了幹淨,除了惹來一頓指責,沒有任何害處,也沒有一點毛病。

  曾國藩跟朝廷撒了很多謊,尤其是在報告戰功方麵,常常是殺賊數千,而湘軍隻傷亡幾十人或百餘人。盡管那時有了火槍火炮,而弓箭刀矛也是重要的武器,以常理推算,以少剩多是有的,卻不會那麽頻繁。好在他不漫天撒謊,朝廷也就懶得拆穿他。

  不過在做人方麵,曾國藩一味強調寧拙毋巧,以誠為本,卻是不差的。做人做事,既可以統一起來,一個標準,有時又有所區別,努力獲得中庸效果。

  曾國藩的啟示

  中庸效果就是最佳結果。

  心懷誠意,才能廣大胸襟,才能得到天下人心。欲動天下,必先動天下人之心。曾國藩不是要做皇帝,就不能用皇帝的辦法來號召天下人才,而要用自己的誠心來感動天下人才。

  成就大事的另一個基業,基地,後方,是軍事勝利的重要保證。曾國藩先以湖南為基地,所以鎮壓土匪毫不手軟。湖南安寧之後,為他訓練湘軍奠定了一個比較良好的基礎,不論兵源,還是餉源,都有一些保障。湘軍從最初的一萬人,發展到最高峰時的三十萬人,可以推想湖南給曾國藩做出了多麽大的貢獻。如果沒有這個基業,兵源得不到補充,湘軍就後繼乏力了。在整個軍事過程中,他也重視根據地的安全。湖南湖北平定以後,才陸續向長江下遊發兵,漸次收複江西。然後又把湖北、江西作為進攻安慶的基地。安徽平定之後,才分三路進攻南京,穩穩當當地次序井然地完成他的軍事部署。難怪石達開說他“規畫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根據地是他取勝的重要保障。而其中的厘金一項,又是軍費的重要來源。此兩者,可謂他成功的基業。所以說他籌餉有方,致勝有術。兵源穩定,糧餉通暢,這是太平軍所缺乏的。

  曾國藩認為,自古行軍打仗,方法是不一樣的,但在鞏固後方上,卻完全一樣,“進兵必有根本之地”。根本之地在哪裏呢?也就是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力固兩湖江西三省,以為恢複下遊之根本”。

  湖南是他的老巢,也是他發家的地方,更是湘軍的兵源基地和錢糧基地。

  他當團練大臣,在湖南待了整整一年,就是在清剿土匪,訓練湘勇,一邊訓,一邊剿,效果很好,連皇帝都知道了,所以才要他出兵助剿。湖南穩定了,他才能放心地出省作戰。經過他的血腥清洗,湖南基本上穩定下來,沒有大的暴動,鄉下的樸實農民就成為湘軍的兵源基地。曾國荃打下吉安,打下安慶,部隊損失較大,都是回到湖南去招募新兵。湘軍最高峰時多達三十萬人,絕大部分來自湖南,所以稱湘軍。

  鹹豐十年,曾國藩與胡林翼兩家湘軍聯手,準備共同攻打安慶,向長江下遊進軍,並把這次軍事行動稱為東征。為了保證軍餉,他們在湖南長沙特別設立東征局,所抽厘金,專門供東征部隊使用。這樣,湖南除了征收常規的厘金之外,還多抽半厘。盡管有人反對,但由於辦事的多為曾國藩的好友,如郭昆燾、黃冕等,他們做事賣力,日夜忙碌,效果反而非常好,基本保證了東征軍的需要。據曾國藩說,鹹豐十一年,包圍安慶最艱苦的時候,錢糧快斷了,正是靠東征局解來七萬銀子,才重振軍心;曾國荃孤軍進駐雨花台,錢糧更是時斷時續,每當危急的時候,曾國荃飛書求救,東征局都能立刻給予幫助。

  在他的大局觀中,保住湖北、江西,才能徐徐向下遊用兵。鹹豐四年初,他帶兵出省作戰,才十個月,就收複武昌、武穴、田家鎮等沿江重地,一路打到九江來了。九江是安慶的上遊門戶,安慶又是南京的上遊屏障。本來在打下武昌之後,如果完全按曾國藩的意思,他想鞏固湖北之後,有了穩定的後方,再向下遊用兵,逐漸推進。但由於鹹豐帝的命令,加上他自己也有些輕敵,結果在九江、湖口遭到慘敗,水師被分割成兩支,陸軍也被迫拆成四股,開始了坐困江西的日子。

  他總結失敗的原因,其中的重要一條就是湖北還沒有鞏固,就冒險向下遊進兵,所以他更加重視後方建設,認為孤軍深入,沒有後方,是兵家大忌。

  在打安慶的時候,由於安慶是湘軍與太平軍決戰的主力戰場,所以他的部署為,他與胡林翼各帶一支人馬,胡林翼在長江北岸,以湖北為基地,他在長江南岸,以江西為基地,兩支人馬正好保障圍城部隊的後方安全。不料英法聯軍打進來了,鹹豐帝倉皇逃跑,命令曾國藩勤王,派鮑超率兩三千人馬北上。按理說,兩三千人馬並不多,安慶戰場的湘軍總共多達五六萬。但自塔齊布死後,鮑超是湘軍第一猛將,朝野遍知,曾國藩擔心他這一去,萬一被勝保或僧格林沁截留,就回不來了,所以不舍得讓他去,就找了個理由,拖延時間。同時他還做了一手準備,萬一皇帝真要湘軍北上,他就決定,包圍安慶的湘軍堅決不撤退,如果胡林翼北上,江北部隊就退守湖北,保證湖北安全,如果曾國藩北上,江南部隊就退守江西,保證江西安全。這樣一來,無論誰北上,作為基地的湖北和江西,至少能守住一個,圍城部隊的後方也就有了至少一個保障,不致潰敗。

  他的整個進兵謀略,也是按照後方安全,步步為營,穩打穩紮來設計的,湖南、湖北、江西是他的戰略後方。即使是戰役後方,他也同樣重視。他在祁門遇險,其實並不是太平軍對他有多麽大的威脅,因為太平軍根本就不知道他在祁門,也不知道他隻有三千衛兵,最大的威脅其實是來自他的主觀擔心,擔心景德鎮被太平軍攻占,他的後方糧道就斷絕了(詳見本書第八講)。

  鮑超勇敢不怕死,按理應該打先鋒,曾國藩卻讓他做預備隊,不論打安慶,還是打南京,哪裏危急,就去支援哪裏。把最凶悍的一支隊伍作為預備隊,這對保證圍城部隊和打援部隊的側翼安全、後方安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國藩的啟示

  不能隻注重進攻,還要注意防禦和機動。

  曾國藩重視基地,重視後方,是他用兵穩慎、堅忍、不求速效的表現,跟他的做人、為官哲學相一致,總願意選擇適合他個性特點的方法。方法有效,又適合個人特點,這就是最好的成功辦法。

  劉邦的基業

  著名的鴻門宴結束之後,劉邦逃回灞上,項羽也不追究,引兵進駐鹹陽,開始屠城,焚燒秦朝宮室,大火燒了三個月,房屋大部被燒毀。秦始皇把天下書籍收集到鹹陽,焚書坑儒,其實隻燒了一小部分禁書,項羽則把書籍、圖冊全部燒光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破壞,似乎比秦始皇還凶猛。現在的阿房宮舊址,尤其是兵馬俑坑黃土中的黑色炭跡,可以證明項羽的大火確實不假。

  有人跟他建議說:“關中東有函穀,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山河險阻,地理形勝,人民富庶,物產豐饒,以此為都城,可以成就霸業。”

  項羽看鹹陽一片破敗,房屋宮室都燒掉了,又想著回南方老家,說:“富貴了,不歸鄉,如夜晚穿著錦綢,有誰知道呢?”

  那個建議者就在背後發牢騷:“人家說楚人是洗了澡的猴子,以為帶上了人的帽子,就有了人的風度,果然如此。”(原文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聽說了,把那個家夥抓起來,放到鼎鍋裏,煮成了整隻的手抓肉。

  然後,項羽分封十八諸侯,自己立為西楚霸王。他擔心劉邦有天下之誌,考慮到巴蜀山高路窄,險峻難登,是秦朝流放罪人的地方,就把劉邦封為漢王。又把關中分為三塊,各立一王,用來阻塞劉邦。

  劉邦很不滿意,卻又打不過項羽,無可奈何,隻好翻山越嶺,去漢中當他的漢王。在謀士張良的建議下,把走過的棧道全部燒了,這是用來麻痹項羽的,仿佛在跟項羽說:“我燒了棧道,就是決心不再回到關中,你也不用防備我了。”棧道是古代在懸崖峭壁上人工開鑿出來的道路,用木頭搭成架子,鋪上木板,通人馬車輛。

  看十八諸侯都各自就國去了,項羽引兵東還,回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做他的西楚霸王。但是,由於他分封諸侯是開曆史倒車,是一個大錯誤,完全放棄中央控製權,北方很快就亂起來了,他不得不出兵鎮壓。

  劉邦盯準這個機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從漢中越過秦嶺,率領大軍突然出現在三秦地界,隻用一個月時間,就奪取了關中。關中為周、秦故地,地域廣闊,渭河穀地盛產糧食,劉邦隻用一個月就收入囊中,進兵如此迅速,成果如此巨大,要歸功於韓信善出奇兵。

  大軍出發時,蕭何留在漢中,總管後勤,漢中就是劉邦的戰爭基地。現在打下關中,蕭何也趕過來,幫助劉邦建設關中,發展關中,鞏固關中。包括巴蜀、漢中在內,整個關中成為劉邦的後方基地。

  楚漢相爭就這麽開始了。

  項羽有沒有後方基地呢?有,在彭城。那是他的故鄉,是他老巢,也是他的都城。他跟戰國時期的魏國一樣,犯了相同的錯誤。彭城地處黃淮平原,無險可據,四麵受敵,攻取易而防守難,決不是都城的理想選擇,更不是建立霸業的地方。戰國以來,魏國變法最早,也最先強大,後來把都城從山西西南部的大山中遷到河南平原,即今天的開封,雖然可以積極爭取中原,卻無險可恃,反而變成四麵挨打的局麵。項羽不定都關中,犯了一個無法挽救的錯誤。

  劉邦正是依靠關中為基地,抓住項羽離開老家,在北方作戰的機會,率領五十六萬大軍,大規模進攻彭城,主動挑起楚漢戰爭,並在一個月後,就攻占彭城。

  劉邦的部隊盡管有五十六萬之多,卻有烏合之嫌,戰鬥力並不強。所以項羽以三萬精騎,快速回援,僅用半天時間,就打垮了劉邦。他的人被趕到睢水裏,死傷十幾萬,水都不能流動。最後隻有幾十人跟他逃回來。逃跑的路上,一兒一女跟他同一輛車。他嫌人多車重,馬跑不快,幾次把兒女扔下車,幸虧部將幾次救起。那個男孩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大概在那時受了驚嚇,隻當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導致呂後專權。

  劉邦為了逃命,軍隊不管了,兒女也不要了,兒女沒了可以再生,造人似乎比造機器容易,軍隊沒了可以再招,因為他有關中那麽大一塊根據地。結果,他的老婆、父親都被項羽抓住了。

  他一口氣逃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項羽也追到滎陽,兩軍就在那裏對恃。

  這一回較量,劉邦敗慘了,項羽本來比他強大,現在似乎更加強大,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項羽雖然殲滅了劉邦大軍,也追殺到了滎陽,卻不過是收回失地,而關中及關東部分地區,卻成了劉邦的地盤。劉邦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再不像鴻門宴時那樣處處被動挨打,他的力量大大增強,而項羽卻因為北方幾個諸侯的叛亂,力量反而明顯削弱了。兩軍長期相持下去,項羽就可能撐不住。

  何況在逃跑的路上,劉邦就想好了下一步大棋如何走法。他在途中,突然停下馬來,轉而問張良:“關東群雄,誰可以共事?”張良立刻說:“九江王英布,還有那個彭越,此二人值得馬上聯絡。大王的部下當中,隻有韓信可當大事。把這三個人用好了,可以打敗項羽。”原來他也一路想著天下形勢,果然不愧為漢初三傑。

  張良這個設想,被劉邦發展成為一個宏大的全局戰爭謀略。

  張良說的英布,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原先跟著項羽打天下,勇冠三軍,諸侯怕項羽,就是因為英布在,常常以少擊眾。北方發生叛亂,項羽出兵去鎮壓,要英布帶兵跟隨。英布不想去,假裝有病。劉邦打進彭城了,英布還是裝病,不來幫助項羽。項羽大不高興,幾次派使者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了,更不敢去。兩個人就這樣有了間隙。

  劉邦就派人去聯絡英布。這個人到了英布那裏,正好看到項羽的使者在催促英布發兵,隨口就說:“英布已經歸屬漢王,怎麽會發兵呢?”搞得英布愕然變色,項羽的使者也憤然而去。“事情已經這樣了,不如殺了他,跟我投奔漢王。”看劉邦的人這麽講,英布隻好答應,起兵攻打西楚駐軍,在南方牽製項羽。

  這就是劉邦開辟南方戰場的大棋。

  秦朝末年,彭越在巨野澤中當強盜,少壯有力。在反抗秦朝的大潮中,他的部隊發展到一萬多人,卻沒有歸屬,也沒有得到任何封號。劉邦派人來聯合,他就一口答應了,終於有了組織關懷。彭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在項羽的根據地打遊擊,襲擊項羽後方,擾亂他的軍心,破壞他的後勤供應。他的遊擊戰打得有聲有色,搞得項羽兩次從主戰場撤回來,要找他算賬。彭越看他回來,立刻遠走高飛,氣得西楚霸王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從而極大地支援了劉邦在滎陽的正麵戰場。

  這就是劉邦破壞敵人後方根據地的大棋。

  韓信則被他派到北方去,完全靠個人的力量,大踏步進軍,縱橫兩千餘裏,打敗項羽的大將龍且,平定整個北方,形成從北方威脅、包圍項羽的軍事態勢。更為難得的是,每當他打了勝仗,有一支像樣的軍隊時,就總被劉邦調過去,彌補正麵戰場上的損失。所以,韓信的兵大都是新集之眾,卻能平定北方,足見他的軍事才華。

  這是劉邦開辟北方戰場的大棋。

  劉邦的最後一步大棋,就是鞏固關中,鞏固自己的根據地。劉邦逃到滎陽不久,就帶著那個兒子回到關中,把他封為太子,由蕭何輔佐,鎮守關中。

  有了上麵四步大棋,劉邦的戰略部署基本成型,就是以關中為根據地,堅守滎陽,開辟正麵戰場,在那裏與項羽相持,北方戰場有韓信進攻楚軍,南方戰場有英布牽製楚軍,彭越則專門騷擾破壞項羽後方,構建起一個多方位、立體化的戰略大局,從而達到拖垮敵人、打敗項羽的目的。

  因此,彭城之戰項羽打了大勝仗,但經過劉邦一番部署,項羽的戰略優勢已經大打折扣。

  劉邦領導的正麵戰場壓力最大,項羽率領主力與劉邦相爭。項羽是天下第一猛將,劉邦多次被打敗,有一次靠女人做掩護,才逃出包圍,有一次被箭射中胸口,差點死去。都是因為有後方根據地的支撐,才能屢次渡過難關。

  蕭何治理關中很有辦法,沒見他有什麽特別的舉措,卻能源源不斷地支持劉邦的正麵戰場。糧食吃光了,蕭何從關中輸送。部隊打光了,蕭何從後方招募。

  楚漢相爭的緊張時刻,劉邦數次派使者慰問蕭何。蕭何的屬下提醒說:“這是大王在懷疑你了。”蕭何一驚,問他可有良策。屬下說:“你把子孫族人中凡能當兵的,全部送到前線去,大王就會更加信賴你。”蕭何聽從了,劉邦龍顏大悅。劉邦就是這樣,對韓信、對蕭何都不是百分之百信任。

  劉邦根據地穩固,一是因為得地理優勢,二是因為得人才,蕭何對他忠心不二,所以能給他極大的支持。論功行賞時,劉邦推蕭何為第一功,可知他對根據地的作用是如何重視。

  劉邦把蕭何的功勞推為第一時,將軍都不服,說他們出生入死,冒了生命的代價,幫劉邦打下江山,怎麽還不如蕭何呢?他一個文人,在後方吃得好穿得好,也不用擔心死去,功勞怎麽能比他們還高?

  最後議定的結果是,曹參等人雖然攻城野戰,大小七十餘創,但都屬一時之功,而蕭何保全關中,這是萬世不易的基業,曹參損失了,劉漢還在,關中丟失了,什麽都完了,所以還是推蕭何為第一。蕭何治理關中,省了劉邦很多事,更沒讓劉邦分心,這也是對劉邦的支持。後院起火,不僅戰士不能安心作戰,劉邦也不能安心指揮,勝負就不用討論了。

  項羽卻沒有那麽幸福,後方被彭越反複騷擾,也沒有像蕭何那樣得力的人幫他治理,兵力無法補充,糧食也沒有保障,最後筋疲力盡。如果項羽從正麵突破劉邦的防線,結果又如何?

  劉邦有關中作依托,據守崤山、函穀關。這個崤函天險,項羽未必能立刻攻破,不過是把戰場從滎陽推進至函穀關前。劉邦的戰略部署沒有被打亂,根據地沒有絲毫破壞,軍事優勢沒有什麽損失,項羽的被動局麵也就沒有得到改變,反而可能因為距離後方更遠,對敵作戰更加困難。

  劉邦得到蕭何,有如得到一個賢內助,不僅不需為後院操心,還得到大量幫助,所以能集中力量,而成就大事。曾國藩說自己有幸不被妻子兒女拖累,仿佛猶如劉邦得到蕭何。

  蕭何對劉邦的貢獻,從他進駐鹹陽做的一件事就看得出來。劉邦攻進鹹陽之後,大家都忙著搶金銀財寶,唯獨蕭何去了丞相、禦史府,把律令圖冊等搬運出來,才得以躲過項羽火的災。有了這些東西,劉邦知道天下軍事要塞,戶口多少,強弱貧富,這對打江山、治江山幫助很大。

  劉邦還定三秦,把關中作為根據地,就可能得到了這些圖冊的啟發。關中地區以黃河、華山為險阻,以崤山、函穀關為門戶,東臨天下,易守難攻,有極大的地緣優勢,而且渭河穀地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生產,秦朝就是以關中為依托,而逐漸剪滅六國的。那時的長江流域,因為氣候潮濕、森林廣布,還沒有怎麽開發,因此關中的地緣優勢非常顯著。這些東西有可能從書籍圖冊中找到線索。

  果真如此,蕭何對劉邦的貢獻,就不僅是一個人、一塊根據地,而是戰略決策與基本依托的雙重貢獻。難怪劉邦要推他為第一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