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講 儒緩

  本章名為儒緩,其實是指曾國藩知道自己有儒緩的毛病,卻能因病出方,找到一套適合自己個性的帶兵方法,結硬寨,打呆仗,步步為營,穩打穩紮,終於成就大功。

  他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在軍營中也不忘讀書,養成了文人的毛病,做什麽都慢吞吞的。從現存的日記來看,他讀的書主要是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當時的人說他行步極厚重,言語遲緩,他自己也說自己為儒緩,是一大毛病,想改改不掉。在與太平軍打過幾仗之後,他開始摸索、總結適合自身特點的戰法,最終形成湘軍的戰法特點。這也是曾國藩比別人高明的地方。

  魯鈍和堅持

  關於他儒緩的毛病,大概童年時代就已經種下根子。

  在他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帶他們出去玩。因為剛剛教過對聯課,就讓他們一路練習。

  先出了一個上聯“狗尾草”,妹妹接口對了“鳳冠花”。

  父親稱讚說:“雖然簡易,卻還工整。”卻不見曾國藩對答。

  又走過一座橋,父親出了“觀風橋”,兄妹倆都沒答上來。

  回到家來,曾國藩看書架上有一本書,名字叫《月旦評》,得到啟發,跑過去跟父親說:“我想到下聯了,‘聽月樓’。”

  由此可見,他並不是那種才思敏捷的人,卻有難得的堅持秉性。

  穆彰阿提拔他的那個故事,也可以看到“儒緩”的毛病,見事不夠機敏。難怪有人說他跟李鴻章不同,因為李處事機警,腦子轉得快。

  曾國藩承認:“我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我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力辦者,我或沉吟數時不能了。友人陽湖周韜甫騰虎嚐謂餘‘儒緩不及事’,我亦深以舒緩自愧。”

  儒緩是文人的通病(當然不全都如此),胡三省就說:“儒者動作舒緩,不能機警行事。儒家這套修身治國的方法沒有問題,如果過於疏緩,從政難振積弊,治軍難建功勳。”

  曾國藩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他有自知之明:“行軍本非我所長,兵貴奇而我太平,兵貴詐而我太直。”“古人用兵,最重變化不測,我生平用兵,失之太呆。”所以他求才若渴,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

  曾國藩的啟示

  光靠人才,自己沒有絕活,也是危險的。

  他必須找到一套方法,既要能戰勝敵人,又要能與儒緩相適應。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他不僅找到了眾多人才,也找到了那套方法,還給了自己一個明確定位:規畫全局,而不再親臨前線。

  要做到這一點,至少包括兩個困難,一是找不找得到;二是找到之後,能不能被部下接受,並堅決執行。

  第一個困難,既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性格特點,更要考慮對手的情況,而後者最為緊要,因為儒緩特點及用兵方法都以戰勝太平軍為宗旨,打不贏,一切都白搭。第二個困難,就是要找到一大批誌同道合的人才,不僅要理解自己的方法,而且要智勇雙全。

  要贏得戰爭,必須滿足對速度的要求。曾國藩是儒緩,過於求穩,不能臨陣機變,顯然不適合帶兵。儒緩是文人的毛病,但不是通病。明朝的王陽明也是一個儒士,也善於打仗,卻善出奇兵,疾如風雨。江忠源、羅澤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李續賓等,都是儒生帶兵,儒緩的毛病卻很少。儒緩跟個性、跟天賦有很大關係,未必都是讀書造成的。

  曾國藩強調結硬寨、打呆仗,跟他的儒緩毛病相匹配。結硬寨、打呆仗不是曾國藩用兵謀略的全部,卻是湘軍的重要特點。在長沙、衡陽練兵的時候,他說要練成一萬勁旅,交給江忠源指揮,可能就跟儒緩有關。

  決心整頓營規

  跟太平軍打過兩仗之後,他父親來信,指點了幾條,曾國藩就下決心整頓營規。

  第一條是作息時間。

  太平軍常常早晨三四點鍾起來吃飯,五點鍾行軍,黎明時分發起攻擊。湘軍起得晚,開始吃了不少苦頭。整頓之後,湘軍就在黎明之前起床,黎明時分開始操練。曾國藩怕士兵一下子改不過來,早飯時間暫時沒變,操練之後吃早飯。適應了一段時間,才改成黎明之前吃早飯。後來成為定製,在早晨五點之前起床吃飯,黎明時分操演,這樣可以有效地防備偷襲,也能磨煉軍隊的戰鬥意誌。軍人平時養成早起、勤勞的習慣,有利於在緊張、艱苦的條件下作戰。

  第二條是紮營。

  如何紮營是向太平軍學習的結果,嶽州之敗就是因為營盤不牢固,被太平軍一衝,湘軍就潰敗了。

  最初的營盤,地址不對,也不牢固,常常被天平軍衝襲。曾國藩在戰鬥中逐漸總結出紮營經驗,地址要選在高岡上,近水源,不可在低濕處,不可在四麵平地沒有遮護處。營外必須挖壕溝,築石牆。最初,牆要八尺高,三尺厚,壕溝要八尺寬,六尺深。後來發展為,牆體分正牆和子牆,正牆高七尺,牆腳寬六尺,含子牆在內,牆頂寬一尺五寸,子牆高三尺五寸,頂寬兩尺。正牆上築槍眼炮眼,子牆用來站人。壕溝分內外壕,外壕寬六尺,深八尺,內壕寬三尺,深三尺。有時外壕還要增加一道或幾道,視情況而定。

  又增加了站牆子一項。

  全營起床之後,以及傍晚掌燈時分,都派三成隊伍站牆子一次,即站在子牆上望、守衛。夜裏派一成隊伍站牆子。如果在前線,離敵人近,就派兩成隊伍站牆子。

  有了上麵三種措施,再遇到偷襲,湘軍有三成隊伍可以立刻戰鬥,以堅固的壕牆為依托,足可以抵擋一陣子。由於時間充分,其餘部隊不再倉促應戰,而是做好準備之後,才投入戰鬥。加上槍炮精良,深溝高壘,以逸待勞,以靜製動,可謂立於不敗之地。

  笨方法的好效果

  這套辦法看起來簡單,不過是行軍打仗的基本功,要嚴格執行,卻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機敏靈動、善於臨陣變化的人,似乎一點也不喜歡。

  李鴻章就是這樣。他本是一個機警明敏的人,鹹豐八年投靠曾國藩,鹹豐九年奉命去見習軍事。他興衝衝跑到吉字營去,結果那裏天天都在搞站牆子、操練、點名、巡更、查夜,看得他很不以為然,跟身邊的人說:“原來我以為湘軍有什麽異術,今天才知道,沒有什麽特別的,無非是聽到敵人來了,趕緊站牆子。”吉字營歸曾國荃指揮,攻陷南京之後,就裁撤了。

  要嚴格執行曾國藩的紮營命令,湘軍每天隻能行走三十裏,慢得跟蝸牛一樣,挖壕溝、築牆子就要花去一半時間。即使臨時駐紮一天,曾國藩也要求部隊必須挖壕溝、築牆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全體將士“神暇形壯,可以待敵”。

  太平軍來去如風,打得清兵不敢靠近,曾國藩這一套笨辦法,正好成了他們的克星。

  這套辦法見了功效之後,又逐漸演變成進攻的武器。湘軍與太平軍的戰鬥,不以野戰為主,而以攻城略地為目標,從長江上遊開始,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攻擊,誰打下南京,誰就成為勝者。

  太平軍也善於防守,湘軍每攻克一個城,都要付出慘重代價。羅澤南就是在攻打武昌的時候,中了槍子死的。曾國藩的笨辦法被用來攻城,效果非常好,通過壕溝和牆子,把城池團團包圍,斷了外界的聯係,經過長時間圍困,敵人彈盡糧絕,不攻自破。

  牆壕就有了兩種功用,向內圍困城池,向外阻敵援兵。為此就要多築幾道牆壕。敵人攻破第一道,湘軍就退守第二道。攻破一道,補築一道,前壕未破,新壕已成,一層一層阻遏敵人。憑據這牆壕,湘軍以逸待勞,以靜製動,把敵人的攻勢一一瓦解。武昌、瑞州、吉安、九江、安慶、南京這些戰略要地,都是被壕牆圍困而最後攻破的。一般來說,守城是主,攻城是客,湘軍固守壕溝牆子,圍困城池,而達到反客為主的效果。

  曾國藩的啟示

  笨方法有笨道理。

  鹹豐十一年八月,安慶陷落,曾國荃為首功,然後回老家招兵買馬。第二年五月,即同治元年五月,曾國荃帶著新招募的湘軍,加上原來的老營,共兩萬兩千餘人,甩掉後方,大踏步前進,孤軍深入,冒死進駐雨花台,開始包圍南京。

  這可把曾國藩嚇壞了。得到消息,他大吃一驚,立刻就給曾國荃寫信,要他趕緊撤退。又給諸將寫信說:“我的老弟輕踏死地,必難幸免,各位務必通知全軍,不要跟著送死。”

  南京為太平天國都城,經過數年經營,牆高城厚,防禦堅固,周長九十六裏。曾國藩本來決定三路進攻南京,另外兩軍沒有來,曾國荃就成了孤軍冒進,獨自來到堅城之下。以區區兩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新兵,部分還是降卒,軍心都未必穩固,更不要說圍城了,很多人都為曾國荃擔心。

  曾國藩擔心的不僅是他被打敗,更害怕他全軍覆沒。三河慘敗,湘軍六千精銳全部被殲,就是因為主將李續賓不聽勸告,孤軍深入,被太平軍包圍,別的湘軍又來不及救援。

  不僅曾國藩等人,連洪秀全都大感意外,“從未準備彼等能突如其來如是之速”,因此在一日之內,連發三道詔旨,要李秀成趕緊回來救援。李秀成卻認為,湘軍剛剛攻克安慶,氣勢旺盛,不如兩年之後,等其師老力竭,再回兵南京,與之決戰,所以沒有及時回來。洪秀全一再催促,連“國法難容”這樣的話都說出來,李秀成才決定回援。

  這一拖就拖了四個月,正好給了曾國荃時間。正是曾國荃這一支部隊(後來增加到五萬人),竟然圍困南京長達兩年兩月之久,並最終攻破南京城,其中牆壕的作用突出。

  按照曾國藩的紮營規定,牆高壕深,立定腳跟,二十天就夠了。由於李秀成的錯誤,曾國荃卻有四個月的時間來修築長壕和營壘。

  百裏長壕,如果平均分兵把守,等於沒守。南京城雖大,最緊要的地方也不過數處。曾國藩一改先前的辦法,這次不固守長壕,而在長壕之內,要曾國荃各營分別修築營壘,各營壘又自築壕溝牆子,最緊要和次緊要的地方,派精兵把守,其餘各處,派劣兵把守,也可以將就支持,營壘修好之後,畫成地圖,送給他看。

  看到地圖,曾國藩說:“各營布置妥當,惟有一處我不放心。”原來營壘前後有兩條河,地圖沒有標明河水深淺寬窄,如果河水太淺,敵人徒步渡過,營壘會前後受敵,要曾國荃加倍小心。

  當李秀成帶著十三王,還有二十萬大軍,趕到南京城郊時,湘軍已是深壕高牆,營壘堅固,嚴陣以待了。

  太平軍用西洋落地開花炮,集中火力,猛烈轟擊,其聲驚天動地,又裏應外合,反複衝鋒,攻擊長壕。湘軍以排炮阻擊,依托牆壕,百般堵截。太平軍不歇氣,連續十五晝夜,不停攻擊。湘軍也不怕死,個個裸立牆頭,放排槍,扔火球,全不畏縮。

  太平軍攻到外壕前,齊聲呐喊,背負稻草,準備填平壕溝,要朝牆子上撲來。曾國荃急了,親自跑出來指揮,槍子打中他的臉,血流進脖子裏,簡單包裹一下,又站到牆頭上,軍心遂穩。太平軍前赴後繼,死者相迭,也不肯退卻。

  太平軍挖了兩個地道,轟隆兩聲巨響,轟塌營牆幾十丈,土塊石頭一起飛上天,其中還有湘軍的斷臂殘腿。太平軍搶上來,潮擁而入,連貫不絕。曾國荃早有準備,守住內壕,塵土落地,煙霧一散,湘軍就呼哨連天,蜂擁過來,一半拋擲火球,一半施放槍炮,並力搶險,用了六個小時,才把缺口堵住。就在這缺口內外,太平軍死傷數千,湘軍也傷亡慘重。

  太平軍冒著大雨,連夜開挖地道,想再次轟塌牆壕。曾國荃與諸將計議,審察動靜,也掘地相向,兩軍在地道中相遇,亂刀交錯,一陣砍殺,或者放毒煙,灌汙水,打破了太平軍的地道攻勢。太平軍也想把長江水引過來,淹沒湘軍,還想攻占江心洲,斷絕湘軍糧道,都被湘軍阻止。

  太平軍連營百餘裏,最近的距離湘軍牆壕不過二十仗,日夜攻擊,都被長壕、溝牆阻擋,無法打破湘軍營壘。

  這場攻防戰持續了四十六天,又艱苦,又慘烈,純粹一場陣地肉搏戰。活下來的兵勇,個個麵無血色,隻剩人皮和骨頭,“軍興以來,未有如此之苦戰也”。

  曾國藩人在安慶,一點也不輕鬆,天天繞屋彷徨,沒有主意,說自己心已用爛,膽已驚碎,再也經不起什麽大患。曾國荃受傷,他也有心靈感應。昨天想到曾國荃受傷沒有,今天就接到信,說曾國荃受了槍傷,幸好不太嚴重。曾國藩遂在日記中說:“足見天倫血脈感觸,息息相通。”

  李秀成撤兵之後,曾國藩叫曾國荃也趕緊撤退,曾國荃不聽。楊載福也不想退兵。問左宗棠,也不讚成。偏偏讚成的人更多,他們紛紛批評、指責曾國荃,說他不是能夠攻克南京的人。曾國藩一時沒有主意,決定親自去看看,再做打算。

  他前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仔細查看了雨花台大營的壕溝牆子,也看了附近幾個縣的營壘牆壕,覺得湘軍營盤堅固,各部配合協調,才打消了撤兵的想琺。

  曾國藩的啟示

  在做重要決策前先要掌握多方麵的情況。

  正是靠著這壕溝牆子,還有頑強的戰鬥意誌,曾國荃把南京城包圍了兩年又兩月,最終把它攻陷。

  曾國藩也不是隻會結硬寨打呆仗,至少在各種文件中,他經常指點部下要用奇兵,要正奇結合,要臨陣變化。但他自己帶兵,卻三戰三敗,所以再也不親臨前線指揮了。

  祁門遇險之後,他把大營搬到長江邊的大船上,去安慶就很方便。曾國荃正在圍攻安慶,邀請他去視察。曾國藩回信說:“現在我住在江邊,怎能不想與你見麵?但這麽些年來,凡圍攻最緊要處,隻要我到場,就會挫敗,屢試不爽。我偏不信,上個月打徽州,我又親自去了一趟,結果又應驗了。所以這次我是絕對不去安慶的。”

  這肯定引起他思考,既然不能親臨前線,自己究竟能做什麽?戰鬥實踐暴露了他的缺點,也幫他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儒緩雖然不利於帶兵打仗,卻有很好的大局觀。識大體,規全局,正是他的最大長處。他能夠成為湘軍領袖,其中之一就是因為他善於規畫全局。

  從辦團練開始,曾國藩的大局觀就表現出來,主動考慮如何才能徹底鎮壓太平天國,強調必須數省合防,而不是隻保湖南。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當慈禧太後把江南四省的軍政大權交給他之後,不過才兩年多,天平天國運動就失敗了。

  曾國藩也對“儒緩”做了專門論述:

  《論語》兩稱“敏則有功”。敏,有得之天事者,才藝贍給,裁決如流,此不數數覯也。有得之人事者,人十己千,習勤不輟,中材以下,皆可勉焉而幾。

  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友人陽湖周韜甫騰虎,嚐謂餘儒緩不及事,餘亦深以舒緩自愧。

  《左傳》齊人責魯君不答稽首,因歌之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惟其儒書。以為二國憂。”言魯人好儒術,而失之皋緩,故二國興師來問也。

  《漢書·朱博傳》:齊部舒緩養名博,奮髯抵幾曰:“觀齊兒欲以此為俗邪?”皆罷斥諸吏。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拜起舒遲。博謂贛老生不習吏禮,令主簿教之,拜起閑習。又以功曹官屬,多褒衣大,不中節度,敕令掾史衣皆去地二寸。此亦惡儒術之舒緩,不足了事也。

  《通鑒》:涼驃騎大將軍宋混曰:“臣弟澄政事愈於臣,但恐儒緩,機事不稱耳。”胡三省注曰:“凡儒者多務為舒緩,而不能應機,以趨事赴功。”

  大抵儒術非病,儒而失之疏緩,則從政多積滯之事,治軍少可趁之功(《曾國藩全集·詩文》第360頁)。

  曾國藩的意思,儒術不是毛病,儒者那慢吞吞的習慣才是毛病,既不適合做事,也不適合帶兵。所以曾國藩三次帶兵都吃了敗仗,再也不去前線了,也多方尋找人才,來彌補自己的毛病。

  曾國藩的啟示

  在選拔人才時,如果強調能力、個性、經驗、專長上麵的某種互補,就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團隊的力量,避免二虎相爭窩裏鬥。

  案例:李廣與程不識的比較

  這裏對比的兩個人物,他們都不是儒緩,而是為了跟本章主旨相應,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做事方法。

  李廣和程不識都是西漢名將。李廣的祖上李信是秦國大將,曾率數千人攻逐燕太子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他一手策劃的),並生擒之,後因誇口用二十萬人可滅楚國,失敗而歸。李廣生得一手猿臂,精於騎射。

  一次率百騎突擊於大漠之中,追殺三個匈奴射手。大漠沙盛雪,朔風凜冽,曠野馳騁,李廣一馬當先,獨弓射殺二人,生擒一人,返回途中與數千匈奴兵不期而遇。

  漢兵一時大驚,立時想在大敵廣漠前逃奔。李廣急忙攔住說:“大漠曠野,如何逃脫得了性命?不如留在這裏,他們反而會起疑,不敢冒然進攻。”

  李廣率百騎大模大樣地進到離匈奴兵二裏處,命兵士下馬休息。匈奴兵素聞李廣勇名,疑懼未定,不敢出擊。有白馬將走出匈奴陣列,李廣飛身上馬射殺之,歸隊後命兵士們歇馬解鞍,臥地而息。

  由日暮相持到半夜,燕山月似鉤,曠野靜默,匈奴兵終不敢擊,又怕中埋伏,竟悄悄撤退了,李廣將士全身而還。

  李廣勇猛善戰,又會用兵,而且體愛下屬,所得賞賜全部分贈部下,將兵四十餘年,家無餘資。行軍打仗沒有嚴格的命令約束,宿營時人人自便,不設哨崗,但從未遭到襲擊。兵士部屬們都願意為他效死命。

  與李廣同時的程不識,也是邊關名將,以治軍嚴厲著稱。行軍打仗紀律嚴明,號令整齊,宿營時多設崗哨,兵士不得亂走,因而也不曾遭到襲擊。程不識說:“李廣治軍很簡單,但如果敵兵突然發難,恐難以自保。但軍士卻能因其寬鬆仁愛而死命以效。我軍雖然嚴厲緊張,少了活潑氣,兵士也不自由,但能團結凝聚,從不懈怠,聽令而動,因此敵人也不敢侵。”

  相比之下,匈奴兵更怕李廣,兵士們也以隨李廣為樂,而苦從程不識。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評論道:

  治軍以嚴為首,如無製度約束,就太凶險。李廣讓士兵自由活動,以他的才能膽識,可以這樣,但其他人則不可這樣。效法程不識,雖然無功,但不會失敗;效法李廣,又無李廣之才,則禍患暗生,不被敵人擊敗,就會因內訌而敗。

  從他們的行動風格可以判斷,李廣稱得上聰明外向的人才,程不識屬於沉思內秀之人。他們都是當時名將,都能建功殺敵。但二人結局並不一樣。士卒苦於程不識,但程不識因嚴謹自律,最後官至太中大夫。李廣驍勇善戰,立功無數,名震天下,因不服老,隨大將軍衛青出戰匈奴,迷失道路,沒能按預定計劃與衛青合圍匈奴,致使單於夜遁逃。按軍法,失期當斬。回京途中,李廣喟然長歎:“廣年六十餘歲矣,終不能複對刀筆吏。”於是拔刀自刎而死。

  士卒百姓皆為之涕淚。到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李氏一族名敗聲沒。

  李廣曾問時人王朔,為什麽他才力功績過人,卻始終不能封侯。王朔問他有無遺恨怨忿之事。李廣說:“任隴西太守時,羌人作亂,誘使他們投降後,又把降者八百餘人殺了。”王朔說:“禍莫大於殺投降繳械之人,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這讓人聯想到秦將白起的命運。長平之戰他坑殺趙卒四十萬,結果被秦王流放,在途中被強迫自殺。

  聰明的人大致可分為兩種:聰明外向和沉思內秀。

  聰明外向的人說了就做,辦事幹脆利落,迅速果斷,手段嫻熟老辣,絕不拖泥帶水。缺點是較少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思考,憑直覺、經驗和性情辦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聰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總的來說勇多於謀,深思熟慮較少。這樣辦事,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也有可能忽略了某些輕微細節而埋下隱患。

  沉思內秀的人長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勝利的台麵上。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可能因過於求穩而會喪失機會。事無巨細,都會留心,但又知道輕重緩急,雖比較小心,大事情上不糊塗,能把握方向。

  做事情有很多種方法,李廣與程不識就是這樣。方法有效,又能適合自己的個性特點,最容易成功。第一必須有效,其次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盲目學習別人,弄不好會變成邯鄲學步,橫豎不是人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