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新加坡丹戎巴葛集選區國會議員陳振泉先生的演講

  尊敬的各位領導、主席先生,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好!

  小弟來自新加坡。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和各位交流、分享新加坡的建國之路和間中所經曆的過程、所累積的經驗,以及展望將來所麵對的新挑戰。

  中國和新加坡有著非常良好的外交關係。雙方的領導人有深厚的友誼,兩地的商家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兩國的人民也經常互相遊覽觀光,雙方的研究員也相互研究學習。最好的例子就是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呂元禮教授所撰寫的《新加坡為什麽能?》。這本書據說已經第七次印刷,可說是洛陽紙貴,一紙風行啊!這也說明了在中國,已有許多專家對新加坡有興趣,也仔細地研究了新加坡的體係製度。呂元禮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想呂教授對新加坡的了解,比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還要清楚。所以,大家其實隻要閱讀呂教授所寫的《新加坡為什麽能?》這本書就足夠了。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在30年之間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晉升到第一世界的國家,從謙容客觀的角度看,確實是有研究參考的價值。同樣的,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一個大家熟悉的課題。從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展開,也經曆了30年的過程,這30年走過的道路和累積的經驗,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寶貴課題。

  我出生於1958年,而新加坡則在1959從一個英國的殖民地演變成一個享有選舉投票權的自治邦,更進而在1965年成為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我的一生,幾乎是跟隨著新加坡的自治、獨立和發展道路共同邁進。因此,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建國之路的見證者、支持者、參與者和受惠者來回顧與展望,真有百感交集的心情。

  和我一樣“年輕”的新加坡人(50歲應該不算太老吧?),一定會感恩新加坡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人民行動黨在1954年由李光耀先生和一些誌同道合者創立,在1959年新加坡的自治幫選舉獲勝後,便一直執政,組織政府,管理新加坡,一直到現在,從沒間斷過。

  人民行動黨政府的執政目標是改善民生,為民服務,而它的施政策略就是“改革,創新,再改革,再創新”,從不間斷。從我懂事以來,新加坡就一直不斷地在改革,我可說是在改革中成長,壯大,成熟。

  我小時候住在一個貧民區。在我14歲之前,生活雖然清貧但是還非常快樂。那時先父還健在,是個計程車司機,每天在馬路上奔波10多個小時,賺取微薄的薪金。家中除了父母親之外,還有5個小孩。雖然吃得不太飽,穿得不太暖,但日子還是挺快樂的。

  我的父親在我15歲那年,因為操勞過度而患上胃癌。在醫院掙紮了幾個月後,便痛苦地離開我們。父親的逝世,讓家中的經濟頓失依靠,陷入困境。我的兩位姐姐隻得提早踏入社會工作,把所賺取的微薄薪金,一麵養家,一麵為三個年紀較輕的弟妹負責教育費。

  幸運的是,新加坡在70年代開始進入工業化的時代,政府也積極地推廣教育,培養優秀生,提供獎學金和助學金。我便是靠著政府的助學金修完了中學和高中,再考取到政府的獎學金,讀完了大學。我們的家庭幾個較年輕的兄弟姐妹剛好趕上了新加坡政府的改革時代。從此,家庭和個人的命運也隨之轉折。家中除了兩位姐姐因為要幫助家用必須提早輟學之外,我們三個年紀較小的弟妹們都能修完大學的課程。現在,我們家中有的進入政府機關,有的從政,而我的弟弟覺得中國的發展機遇無限,在整十年前便來中國工作發展,現在他和中國姑娘結婚,成家立業,也有了孩子,全家都住在中國,已算是半個中國人了。中國和新加坡的關係在過去30年裏非常親密。現在許多中國人和新加坡人結成連理,可說是親上加親了。

  我的母親今年將近80歲了,雖然身體不是非常健康,但是精神相當爽朗。每逢春節全家聚會時,她總是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忘本,一定要感恩。要不是政府的改革政策,我們是不可能有今天。是的,改革改變了新加坡,也改變了無數的家庭。

  一個家庭的變化,折射的是一個國家的變遷。新加坡的改革創新,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究竟是什麽有利的因素和條件創造了新加坡的成功?新加坡是個蕞爾小國,整個國家的麵積僅僅是700平方公裏,從東端到西端的長度隻有30多公裏,從南端到北端不超過20公裏。除了海水之外。新加坡沒有任何天然資源。

  其實在建國之初,新加坡的領導人都認為新加坡沒有辦法單獨生存,我們必須和北方的國家馬來西亞結盟,依靠馬來西亞2000多萬人口的內需市場和豐富的資源,新加坡才有可能找到生機,讓300萬―400萬人存活。這就是為什麽新加坡政府在1963年毅然公投,決定與馬來西亞合並。可惜這段異國婚姻就像是瓊瑤的小說中所說,“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離”。在合並的兩年,兩地的政府因為政見的不同,造成關係緊張。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1965年月9日正式“離婚”,而新加坡也在百般困難和無奈的情況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任何一個新加坡人,包括我在內,在回首這段坎坷的曆史的時候,當時真有百感交集,不知何去何從的悲情。

  幸虧當時政府當機立斷,決定要推行工業化的政策,從世界各地吸引投資者,給予他們優惠的條件,在新加坡設立工廠,製造就業機會。而政府也同時修改教育政策,大量培養訓練數理工藝科的學生,為工廠所需要的工作隊伍提供合格的生產力高的人力。

  綜觀過去40年來的發展,我們很清楚地看見人力資源是新加坡最寶貴的資源。雖然完全缺乏任何天然資源,但隻要把教育搞好,培養出知識型、高效率、紀律強的勞動隊伍,便能夠“無中生有”,“舉一反三”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便能在困境中開辟出一個春天。

  從新加坡的發展史來看,人文因素是舉足輕重的成功條件之首。新加坡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執政黨不僅廉潔不貪汙,更重要的是,時時引進賢能,在恰當的時候自我更新,讓年輕、有理想、有幹勁、有想法的新一代接班,領導新加坡前進。就在兩天前,新加坡的李顯龍總理剛宣布了內閣改組的消息。這是自2006年大選過後李總理第二度改組內閣,目的是引進新血,同時又擢升表現優異的年輕部長擔任更重要的職務。而一些服務多年的老部長也卸下政務榮休,讓年輕的部長接過棒子繼續向前衝刺。這樣的交棒過程知易行難。不過如果做得到和做得成功順利的話,便能使政治生態圈充滿穩定的生機,進而確保整個國家社會也能隨之安定平穩。對於一個隻有700平方公裏,人口450萬的小國家來說,政治平穩、交棒順利是至關重要的生存條件之一。

  改革創新是決定當代新加坡命運的重要關鍵抉擇。新加坡之所以發展成功,有7個重要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堅持清廉的政府。上麵已約略說過執政黨篩選人才和自我更新的重要性。由執政黨所成立的政府不僅要網羅各方麵的優秀人才,更重要的是整個政府的運作必須是要有清廉無貪、按功論賞、過失問責的製度。呂元禮教授在《新加坡為什麽能?》這本傑作裏一針見血地用幾句話清楚交待了,它們就是:

  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貪。

  以俸養廉,使人不必貪。

  以規固廉,使人不能貪。

  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貪。

  第二個條件是堅持經濟改革先行。第一代的新加坡領導人吳慶瑞副總理是經濟改革的先行者。他堅持經濟改革先行的政策,認為隻有提高經濟生產,製造就業機會,人民安居樂業後,民心才會順服,社會才會安定,國家才會富強。

  第三個條件是堅持漸進式改革。經濟的改革是漸進式的,先試點後推行,先開放後規範。政治製係、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等的發展也都是漸進式的。在重要的課題上,政府總是先試驗性地在某個地區先推行後改善,試驗成功後才大規模地推行。這樣的過程,就算是試驗失敗了,對整體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和震撼不會太強烈。不過一旦試驗成功,便能迅速地大規模進行。

  第四個條件是保持社會安穩。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四大種族和許多宗教信仰都擠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裏,要如何在狹小的空間裏讓每個種族,每個宗教都能和諧共處,是一大挑戰。在維持種族宗教和諧上,政府可謂絞盡心思、出盡法寶。從政治層麵入手,政府創新地推出“集選區”製度,就是在大選時候,選民在投票時,投的不是一個候選人,而是一組5到6個候選人。在這一組5到6個候選人之中,必須至少有1―2個候選人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為何要推行“集選區”製度呢?原因是新加坡的華人占人口的76%,而且分布全國各地。如果大選隻單單選一個候選人的話,中選的大部分會是華人。如此一來,新加坡的少數民族如馬來人、印度人和歐亞裔人便會覺得被邊緣化,政治空間縮小,進而產生第二等公民的心情。新加坡在20世紀60年代之間曾經曆血腥的種族暴亂事件,造成一些人命財務的損傷,那真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曆史悲劇。因此人民行動黨政府決心不讓種族之間的關係成為衝突的沸點,所以才會想出“集選區”這樣的概念。這個構想推行了20多年,已證明它是行得通的創新之舉。

  在維持種族和諧上,許多民間組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成立了一個叫“人民協會”的基層組織。這個人民協會在全國各地建立可以媲美鄉村俱樂部的民眾聯絡所,主辦許多文娛、體育、文教活動,讓居民不分種族宗教,都可盡情地參加。每年通過幾千項這類活動,讓多元種族和宗教的居民有機會接觸和交流。所謂“見麵三分情”,隻要居民們時常見麵談話,增進彼此的認識,便會減少種族宗教之間的猜疑。

  第五個條件是給予人民平等的教育機會。新加坡立法規定每個孩子必須上學,否則家長會麵對法律製裁。在學校裏,則是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對於學習較差的學生,還舉辦額外的補習班和活動,讓這些進度差的學生能夠跟得上其他的學生。

  在教育普及的製度下,清寒學生隻要功課好,也可以考取國家的獎學金修讀大學,前途便可以肯定。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平台,讓貧困富裕家庭的孩子都受到同樣的教育,除了能讓新加坡的人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也消除了社會中貧富差異擴大的兩極化現象。

  第六個條件是製定清晰、公平和透明的法律和維持公正不阿的司法機構。這使得一切事務的運作有清楚的法律基礎,有解決糾紛的公平渠道和維持社會安定的機製。

  第七個條件是堅持創新。新加坡之所以可以生存至今,一個原因是時時創新,出奇製勝。剛才說過的“集選區”是一個例子。還有其他的例子可舉。比如說在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舉出單靠國內的生產是不足夠的,必須“走出去”,才能擴展新加坡的商機。因此我們便開始了“區域化”的計劃,與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等鄰國簽署友好合作條例,鼓勵新加坡人到這些國家投資開工廠。到了90年代,覺得必須走得更遠,必須“國際化”才能擴大新加坡的生存空間。其中與中國在蘇州興建蘇州工業園是一個最佳例子。不過,單靠工業園的模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時時尋找新的合作和發展模式,共創雙贏和多贏的局麵。到了2000年的時代,中國和新加坡攜手合作,在天津共設“生態城”的計劃。就在這個星期,中國與新加坡又創高峰,雙方合作在廣東成立“知識城”的建設計劃。

  2008年11月下旬我隨著新加坡李顯龍總理對中國進行官式訪問。當拜會溫家寶總理時,他用6個字來形容中新兩國的關係。這6個字就是“友好,合作,創新”。其中最後兩個字,點出了今後中新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曆史是繼續前進的基礎,也是開創未來的啟示。當每個國家發展到一個新的關口時,經濟體製、人文素養、政治環境和社會結構就會發生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帶來機遇,帶來活力,也蘊含著社會的矛盾、困難和挑戰。新加坡和中國的親密關係源遠流長。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曾經向新加坡取經。改革開放期間,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給予中國很多支持,中國也給新加坡許多重要的發展機會和空間。現在中國是新加坡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新加坡則是中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不過,中國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地靈人傑,人才濟濟,在很多地方,能人之所不能,2008年圓滿舉行的北京奧運會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是有史以來最出色成功的奧運會,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軟實力的示範。

  我非常深信,曆史正在改寫,風水正在流轉,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是新加坡向中國學習改革創新之道。不過無論誰向誰學習,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中國和新加坡會繼續秉持“友好,合作,創新”的精神,共創美好的雙贏局麵。

  謝謝!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