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縣清溪鄉地處巴縣、長壽、涪陵、江北等縣交界處,窯址分布在清溪鄉梓桐壩村、華光村,在長江南岸的臨江地帶,距巴縣縣城100公裏。
窯址在1976年修公路時發現;1983年文物普查時,又發現瓷器堆積;1987年縣市文物各級文物單位又多次複查,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梓桐窯遺址”。199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重慶市博物館陳麗瓊、巴縣文物管理所孫奕等人對遺址進行了發掘;1992年陳麗瓊又與重慶市博物館董小陳、巴縣文物管理所李國良等人繼續發掘。兩次發掘麵積近400平方米,獲得器物標本千餘件。
清溪鄉梓桐壩至華光村之間,共發現如下窯址。一處位於梓桐壩村臨近長江岸邊,稱梓桐窯址;一處在梓桐與華光村的山坡上,因其屬華光村管轄,稱之為華光村窯址。據出土物看,梓桐窯址與魚塘坡地窯址的時代為北宋至南宋,華光村窯址的時代約為南宋至元代。這幾處窯址中,華光村窯址與梓桐窯址曾進行過發掘,現將發掘情況報告於下。
(一)華光村窯址
華光村窯址,位於背山麵江的坡地上,瓷片與窯具、煤渣散布範圍約500平方米,堆積厚1—3米。由於曆年改土造田,窯址受破壞嚴重,而且因田地多分散耕作,難以連片發掘,故僅開了5米×8米的探方和1米×6米、1米×5米的探溝。出土有煤渣、匣缽、墊具和黑釉碗、盤、碟、杯、盞、盞托、壺、瓶、缽等。此外,還有大量的灰白釉瓷器、白底黑花瓷器。由於揭露麵少,未見窯爐結構,從窯具中未見有斜麵墊具來看,其窯爐仍為饅頭窯。
出土的瓷器有白胎、灰白胎、缸胎等,以灰白胎為主。釉色有黑、黑褐、灰白。裝飾有白底黑花、凹弦紋等紋飾,簡樸粗獷。能複原的器物主要有碗、盤、碟、盞、盞托、缽、燈、奩、器蓋等。
碗:有大碗、小碗。胎質有灰白胎、缸胎。釉色以黑釉為主,也有灰白釉、乳白釉。紋飾有飾黑、褐彩草葉紋。
小碗21件。分五式。
Ⅰ式:5件。敞口,斜壁微弧,圈足微外撇。內外施黑褐釉或黑釉,內澀圈,外壁半釉。T1:24,高4.2厘米,口徑11.2厘米,足徑4.5厘米。
Ⅱ式:3件。敞口,斜壁,外底下凸,圈足。施黑釉,內澀圈,外壁足無釉。T1:30,高4厘米,口徑11.6厘米,足徑4.5厘米。
Ⅲ式:4件。敞口,尖唇,斜直壁,圈足。施褐釉或黑釉,內澀圈,外壁半釉。T1:21,高4.3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1厘米。
Ⅳ式:5件。敞口微侈,斜腹下微弧,圈足,缸胎。施黑褐釉,內澀圈,外壁半釉。T1:40,高3.5厘米,口徑11.1厘米,足徑4.5厘米。
Ⅴ式:4件。喇叭口,斜弧壁,圈足。施黑褐釉,內澀圈,外壁半釉。T1:5,高3.8厘米,口徑9.8厘米,足徑3.8厘米。
大碗37件。分七式。
Ⅰ式:7件。敞口,斜弧壁,圈足。缸胎,施有白色化妝土。乳白釉,有的內壁有一凹弦紋,內底有細砂圈痕,內壁滿釉,外壁上釉不到底。亦有施黑釉者,內底為澀圈,且於口沿飾白釉一周,寬約0.7厘米,名為“白覆輪”。T1:13,高4.8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5.1厘米。
Ⅱ式:3件。敞口,尖唇,斜直壁,圈足。缸胎。黑褐釉,內壁有濃淡交融的窯變,口沿有白覆輪。T1:27,高6.6厘米,口徑16.6厘米,足徑7.5厘米。
Ⅲ式:5件。敞口,方唇,斜直壁,圈足。施黑釉,口沿有白覆輪,內底有澀圈,外壁半釉。T1:3,高6.4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6.4厘米。
Ⅳ式:2件。敞口,尖唇,斜直壁,圈足。缸胎。乳白釉,內澀圈,外釉不到底。T1:51,高6.8厘米,口徑15.8厘米,足徑7.2厘米。
Ⅴ式:5件。敞口,方唇,斜直壁,圈足。內底澀圈下凹明顯。缸胎。褐釉,內沿有白覆輪。T1:49,高9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7.5厘米。
Ⅵ式:7件。敞口,尖唇,斜直壁,圈足。乳白釉,內壁繪褐色花葉紋,外壁上釉不勻,可見到白色化妝土。T1:67,高5.4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7.2厘米。
Ⅶ式:8件。敞口,圓唇,斜直壁,圈足。乳白釉,內壁繪黑褐色花葉紋兩枝,內底有砂圈痕;外釉不到底,有白色化妝土。T1:6,高9厘米,口徑20.4厘米,足徑9厘米。
盤33件。胎多灰白,缸胎不多,釉色有黑色與乳白色。可分三式。
Ⅰ式:12件。敞口,斜直壁,圈足。內壁有一細凹弦紋。施黑褐釉或乳白釉。黑褐釉者,內底為澀圈;乳白釉者,內底為砂圈,有白色化妝土。外壁皆施釉不到底。T1:63,高3.1厘米,口徑14.5厘米,足徑6.4厘米。
Ⅱ式:8件。敞口,斜直壁。內底澀圈下凹。施黑褐釉或乳白釉,乳白釉上有白色化妝土。T1:15,高3.3厘米,口徑14.8厘米,足徑6厘米。
Ⅲ式:13件。敞口,斜弧壁,圈足。內壁有一較寬的凹弦紋,施乳白釉或黑褐釉。乳白釉者,內有砂圈痕;黑褐釉者,內底為澀圈。外壁皆半釉。T1:14,高4.8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5厘米。
盞51件。胎色灰白或黑色,以灰白為主。釉色為黑色或黑褐色。形製以斂口、敞口為主,弇口極少。分六式。
Ⅰ式:1件。T1:52,弇口,侈沿,斜弧壁,玉璧底。黑胎黑釉,內滿釉,外釉不到底。高5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厘米。
Ⅱ式:5件。敞口,圓唇,斜直壁,餅足。黑釉色深,內外滿釉,底足無釉。T1:53,高4.6厘米,口徑11.4厘米,足徑4.2厘米。
Ⅲ式:6件。敞口,圓唇,斜弧壁,圈足。黑褐釉,內滿釉,外底不到釉。T1:33,高5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3.8厘米。
Ⅳ式:13件。敞口,尖唇,斜弧壁,玉璧底。黑釉,內滿釉,外釉不到底。T1:78,高5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3.8厘米。
Ⅴ式:17件。敞口,方唇,斜弧壁,矮圈足。黑釉色深,內外滿釉,底足無釉。T1:10,高4.9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3.9厘米。
Ⅵ式:9件。敞口,圓唇,斜壁,圈足。黑釉色深,口沿為鐵紅色,內滿釉,有鐵紅色星點紋,外半釉。T1:127,高4.6厘米,口徑10.7厘米,足徑3.1厘米。
盞托1件。T1:98,盞斂口,鼓腹;托斜壁,圈足。黑褐釉,底無釉。高5.3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4.3厘米。
缽10件。胎灰白,極少缸胎。釉色多黑褐。分四式。
Ⅰ式:3件。敞口,厚圓唇,深腹,圈足,足壁外直內斜。黑褐釉,內滿釉,外釉不到底。T1:88,高10.6厘米,口徑24.4厘米,足徑12厘米。
Ⅱ式:2件。斂口,厚唇外鼓,深腹,圈足內壁外撇。黑釉色深,內釉,外釉不到底。T1:105,高12.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8厘米。
Ⅲ式:2件。直口,厚唇,深腹,圈足內壁上直下撇。內壁滿施黑釉,外壁施褐釉不到底。T1:77,高13.4厘米,口徑21.8厘米,足徑10厘米。
Ⅳ式:3件。侈口,鼓腹,圈足內壁上直下撇。褐釉,內滿釉,外壁釉不到底。T1:68,高11.6厘米,口徑21.2厘米,足徑8.4厘米。
燈4件,胎灰白,釉多褐色。可分二式。
Ⅰ式:2件。敞口,尖唇,斜沿,斜直腹,平底。施褐釉,口沿無釉,內壁滿釉,外釉不到底。T1:207,高2.9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4.5厘米。
Ⅱ式:2件。斂口,尖唇,斜直腹,平底。無釉。T1:51,高2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5.5厘米。
奩8件。灰白胎,施黑釉或乳白釉。可分三式。
Ⅰ式:3件。敞口,尖唇,直腹下內折,矮圈足。外施黑褐釉,內無釉。T1:163,高5.5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4.6厘米。
Ⅱ式:2件。侈口,卷沿,直腹下弧收,圈足。外施乳白釉,內無釉。T1:96,高5厘米,口徑9.2厘米,足徑4.5厘米。
Ⅲ式:3件。侈口,卷沿,方唇,斜直腹弧收,圈足。外施乳白釉,內無釉。T1:135,高6.7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5.8厘米。
器蓋2件。分二式。
Ⅰ式:1件。T1:141,圓平鈕。施褐釉。高2厘米。
Ⅱ式:1件。T1:88,平頂,斜麵,直壁。施褐釉。高3厘米。
珠形器2件。T1:100,腰鼓形。無釉。長4厘米。
托形器1件。T1:139,上為斂口缽形,中為實心束腰,下連托盤。盤內有凹弦紋。平底。上部施黑褐釉,下無釉。高5.7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7.4厘米。
(二)梓桐窯址
地表分布有瓷片與煤渣、匣缽等,範圍約600平方米,堆積層厚0.5—1.5米。在分布範圍的中心區,開了8米×10米、15米×19米、4米×8米3個不規則的探方,發現房屋的石基、石柱及煤炭遺址,有較完整的窯爐一座,除豐富的黑釉瓷以外,還在窯爐中出土較多的白釉瓷與極少的青瓷、青白瓷、仿鈞瓷,皆製作精細。
1.窯爐結構
窯爐位於梓桐窯址的中心,坐北向南,為磚石結構、半倒焰式的饅頭窯,平麵呈馬蹄形。窯頂不明,從窯中出土較多的楔形磚判斷,當為圓拱形頂。由於外力擠壓或是地殼的微變,窯址從東往西偏移12—20厘米。出土物特別豐富,有各式匣缽、墊托、墊圈、墊餅、墊柱和煤渣;瓷器有黑釉瓷、白瓷、青瓷、青白瓷、仿鈞瓷等。黑釉瓷最多,有碗、盤、杯、盞、盞托、缽、香爐等。白瓷次之,亦較多,僅有器皿的圈足就達49件,能複原的器物有17件,生燒器9件。青瓷能複原2件,仿鈞瓷能複原1件,還有青白瓷及素瓷等。
窯爐的煙室為砂岩碎石建造,其餘皆為磚結構。磚有厚薄、長短不等的方形、長方形、楔形三大類。排煙室隔牆與周牆多用長22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的長方形磚砌建。
窯爐南北長4.2厘米,東西寬4.1厘米,殘高2.1厘米。主要由窯門、火膛、窯床、排煙室四個部分組成。在火膛上設有月牙形、長方形平台1個。
窯門殘高1.1米,寬0.5厘米。
火膛平麵呈半月形。東西寬4.12米,南北長1.08米,殘高2.2米。底部堆存耐火土燒成的砂柱,高0.3厘米,煤渣混雜其中。此砂柱用途不明,推測可能作爐柵用。火膛左壁1.2米高處,有0.32米寬的半月牙形平台,再至1.72米高處有長0.4米、寬0.18米的小平台。右壁雖無明顯的平台存在,但亦有殘存的斷痕,推測原有與左壁對稱的平台兩處。月牙形平台下的襯磚,係特製作的長34厘米、寬30厘米、厚10厘米的方形磚。兩平台的磚為長21厘米、寬12厘米、厚6厘米的長方形磚。火膛後壁用長22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的長方形磚砌建。
窯床寬1.72米,長4.2米,右壁殘高2.12米,左壁殘高1.22米。平麵呈長方形。床麵略斜,前高20厘米。床麵有砂粒,厚5厘米不等。後壁隔煙牆殘高1.24—2米,有大小不等長14—18厘米、寬10厘米、深12厘米的排煙孔24個。隔牆除第二、三層磚係用長24厘米、寬20厘米、厚6厘米的磚外,其他均用長22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的長方形磚砌建。
排煙室長1.04米,寬1.1米,殘高2米。平麵呈半橢圓形。係用砂岩碎石建造。
2.窯具
有以耐火土燒製成的各式匣缽、墊具、測溫錐等。
匣缽14件。外壁皆有明顯的粗輪旋紋。分四式。
Ⅰ式:5件。漏鬥形。折腰,平底,深淺、大小不等。口沿有三角形缺口三個至四個。T1:12、21,高9—12厘米,口徑16—19厘米,底徑4.6—5厘米。
Ⅱ式:4件。鍋形。淺腹,圜底。口有三角形缺口四至五個。T1:31、32,高9—11厘米,口徑17—19厘米,底徑5—7厘米。
Ⅲ式:3件。缽形。斂口,弧壁,外底內凹。上腹有四至六個小圓孔。T1:91,高9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10.2厘米。
Ⅳ式:2件。筒形。直口,直壁,外形如圓筒,底有寬沿一圈。T2:71,高13厘米,口徑21厘米。
墊托24件。分三式。
Ⅰ式:5件。覆缽形,上小下大。T2:17—19,高4.5—5厘米,口徑3.4—6.2厘米,足徑6—11厘米。
Ⅱ式:9件。平底杯形。敞口,腰微束,平底。T2:7、18、31,高3—4厘米,口徑5—6.7厘米,底徑5—7.5厘米。
Ⅲ式:10件。無底杯形。敞口,束腰或斜直壁。有的器內下部有寬沿一周,有的下沿不明顯,外形似平底。T2:35—37,高2.4—3.7厘米,口徑4—4.5厘米,底徑6.7—7.2厘米。
墊圈7件。用瓷土隨手捏成,大小不等。有的圈上可見碗之圈足痕。T2:41,長徑4.2厘米。
墊餅5件。大小不等,多用於盞形器墊燒。T2:74,直徑2厘米。
匣缽蓋2件。覆碗形。T2:61,高4.2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13.3厘米。
測溫錐7件。用瓷土製成,長短不一。尖端有黑釉。Y1:41,長14.2厘米。
墊柱4件。耐火土燒成,上大下小,實心。在火膛中堆積較多。長短大小皆不等,一般高15—17厘米。Y1:70,高18.2厘米。
3.瓷器
(1)白瓷有碟、盤、碗、杯。
碟4件。分四式。
Ⅰ式:1件。Y1:3,敞口,臥足。胎白質細,乳白色釉,內滿釉,內底有細砂圈痕,外底無釉。高1.5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厘米。
Ⅱ式:1件。Y1:20,敞口,弧壁,臥足。內壁有凹弦紋一圈。白胎,白釉,內滿釉,內底有細砂圈痕,外半釉。高2.3厘米,口徑10厘米,足徑4厘米。
Ⅲ式:1件。Y1:16,六曲花瓣形,侈口,平折沿,斜弧壁,餅足。缸胎,白釉,內底有細砂堆痕,外底無釉。高2.2厘米,口徑10厘米,足徑4.4厘米。
Ⅳ式:1件。Y1:17,六曲花瓣形,侈口,平折沿,斜弧壁,平底。胎細白,白釉泛黃,光潔無痕。高2.2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3.8厘米。
盤4件。分四式。
Ⅰ式:1件。Y1:12,敞口,斜弧壁,圈足。缸胎,有白色化妝土。白釉,內滿釉,有砂圈痕,外下足無釉,似生燒器。高3.5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6厘米。
Ⅱ式:1件。Y1:31,敞口,斜直壁,圈足。缸胎,有白色化妝土。白釉,內滿釉,有砂圈痕,外下足無釉,似生燒器。高3.5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6厘米。
Ⅲ式:1件。Y1:19,敞口,弧壁,圈足。胎白細,有化妝土。白釉泛灰,內滿釉,有砂堆痕,外下足無釉,似生燒器。高3.5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6厘米。
Ⅳ式:1件。Y1:15,敞口,平折沿,弧壁,圈足。白胎。白釉泛青灰,內澀圈,外底無釉。高3.4厘米,口徑14.2厘米,足徑5.7厘米。
小碗2件。分二式。
Ⅰ式:1件。Y1:35,敞口,淺弧壁,圈足。灰白胎。白釉泛灰,內滿釉,有砂圈痕,外下足無釉。高4厘米,口徑13.4厘米,足徑4.2厘米。
Ⅱ式:1件。Y1:32,敞口,斜弧壁,圈足。白胎。白釉泛青,內底有細砂圈痕,外底無釉。高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5厘米。
大碗3件。分三式。
Ⅰ式:1件。Y1:12,敞口,斜直壁,圈足。白胎。白釉泛青,內底有細砂圈痕,外底無釉。高5.2厘米,口徑17.5厘米,足徑6.5厘米。
Ⅱ式:1件。Y1:41,敞口,斜弧壁,深腹,圈足。似生燒器,有化妝土。白釉泛黃,內底有六砂堆痕。高7.3厘米,口徑19厘米,足徑6.8厘米。
Ⅲ式:1件。Y1:39,侈口,斜弧壁,圈足。白胎。白釉泛青,內底有凹弦紋一周,細砂粒六堆,外底無釉。高6.7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6厘米。
杯4件。分四式。
Ⅰ式:1件。Y1:7,直口,深弧腹,圈足。黃白胎,似生燒。內壁白釉光澤,內底有砂圈痕,外壁釉色暗淡,施釉不到底。高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4厘米。
Ⅱ式:1件。Y1:41,敞口,斜弧壁,圈足。白胎。乳白釉。高4.2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5厘米。
Ⅲ式:1件。Y1:24,侈口,深弧腹,圈足。白胎,有白色化妝土。白釉泛黃,似生燒,內滿釉光潔,內底有不明顯的細砂粒三堆,外下足無釉。高5.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3.8厘米。
Ⅳ式:1件。Y1:28,侈口,深弧腹,圈足。白胎。乳白釉,不光澤似生燒,內底光潔,外下足無釉。高5.1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4.2厘米。
(2)青瓷僅有碗。
碗2件。敞口,深弧腹,圈足,白胎。青釉泛黃,內底有細砂圈痕,外底無釉。Y1:43,高6.5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6厘米。
(3)仿鈞瓷僅有杯。
杯5件,僅一件能複原。Y1:47,斂口,圓鼓腹,圈足。黃白胎,有白色化妝土。釉色泛青,天藍中閃紅。口部寬約0.7厘米無釉,仿芒口。胎釉結合不良,有脫釉現象。高5厘米,口徑8.4厘米,足徑4厘米。
(4)青白瓷僅有碟。
碟2件。皆殘,不能複原。敞口,斜直壁,平底。口沿無釉,內印蓮花魚紋。胎白細透光,釉潤如玉,是湖田窯南宋時期常見器。T2:103,高2.1厘米,口徑約9.8厘米,底徑約7.5厘米。
(5)黑瓷
黑瓷是該窯的主要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主要器類有碗、盤、碟、缽、壺、罐、盞、盞托、香爐、瓶、燈、粉盒、奩等。胎質以白色、灰白色為主,還有黃白色、黑色,以及少量的缸胎,極少施化妝土。釉色有黑色、深黑、黑褐、紺黑等。裝飾以造型裝飾為主,多在碗、盤、碟的口沿作六曲花瓣筋肋紋;罐、壺腹部多呈瓜菱形。釉中裝飾有兔毫紋、油滴紋、鷓鴣斑紋,窯變紋極少,但特善在碗、盤、杯的口沿加飾白色釉邊,即所謂“白覆輪”。
碟28件。有黃白、灰白兩種,以黃白胎為主。釉色以黑褐居多,內皆滿釉,臥足與圈足多內底澀圈。分四式。
Ⅰ式:5件。敞口,斜弧壁,平底。芒口,釉色深黑。T1:91,高2.4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4.8厘米。
Ⅱ式:13件。敞口,弧腹下折收,平底,芒口,黑褐釉施至腹部。T1:67,高2.7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5.6厘米。
Ⅲ式:3件。直口,弧腹,臥足。內施黑釉,內底澀圈,外施褐釉。T1:104,高2.7厘米,口徑9.2厘米,底徑4.9厘米。有一件滿釉,底足無釉。
Ⅳ式:7件。侈口,寬沿,弧腹,圈足。施黑釉或深黑釉,內底澀圈,外壁下腹無釉。T2:63,高2.9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4.6厘米。
盤67件。胎多灰白。釉色以黑褐釉為主,內底皆澀圈,極少滿釉。多在口沿或內壁作出六曲花瓣形口或筋肋。分五式。
Ⅰ式:19件。敞口,斜壁,圈足。黑褐釉,口沿有白覆輪,內底有澀圈。T1:109,高3.7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5.2厘米。
Ⅱ式:6件。敞口,外腹內折腰。上腹內作以凸弦紋與六曲筋肋紋組成的六瓣花形紋。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半釉。T2:112,高3.5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5.8厘米。
Ⅲ式:15件。六曲花瓣形,侈口,寬沿,折腹,圈足。內壁作六曲筋肋與凸弦紋組合紋飾。深黑釉或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半釉。T2:153,高4.1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5.8厘米。
Ⅳ式:12件。敞口,斜弧壁,圈足。壁內飾六曲筋肋紋。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半釉。T2:205,高3.2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6厘米。
Ⅴ式:六曲花瓣形,侈口,上腹斜直,下腹折收,圈足。內飾六曲筋肋紋。黑褐釉,澀圈,外下足無釉。T1:101,高4.3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6厘米。
小碗23件。分四式。
Ⅰ式:8件。大口微斂,圓唇,斜直腹,近底處折收,圈足。黑褐釉,有的內壁有有油滴紋,內底有澀圈,外壁半釉。T1:203,高5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3.4厘米。
Ⅱ式:6件。敞口,斜弧壁,圈足。灰黑胎或灰白胎,2件飾黑色化妝土。黑褐釉,內滿釉,有鷓鴣斑紋,外半釉。T1:7.高5.2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4厘米。
Ⅲ式:2件。敞口,斜腹,圈足。釉色深黑,內外壁滿釉,外底無釉。T1:49,高4.3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3.4厘米。
Ⅳ式:7件。六曲花瓣形,侈口,寬沿,瓜棱斜直腹,圈足。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足無釉。T2:111,高4厘米,口徑10.6厘米,足徑4.6厘米。
大碗36件。分三式。
Ⅰ式:8件。斂口,弧腹,圈足。釉色黑褐或深黑,內底有澀圈,外壁足無釉或施釉不到底。T1:18,高5厘米,口徑13.8厘米,足徑5.8厘米。
Ⅱ式:17件。六曲花瓣形,敞口,瓜棱形斜直腹,圈足。紺黑釉或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足無釉。T2:15,高6.6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6厘米。
Ⅲ式:11件。六曲花瓣形,侈口,瓜棱形斜弧腹,圈足。黑褐釉,內底有澀圈,外壁足無釉。T2:231,高6.4厘米,口徑16.7厘米,足徑6.3厘米。
缽46件。灰白粗胎。釉色多黑褐,口沿與外底皆無釉。分九式。
Ⅰ式:11件。侈口,厚唇,深腹,圈足。內外皆施黑釉至腹部。T3:10,高10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7.8厘米。
Ⅱ式:5件。侈口,厚圓唇,深腹,圈足。釉色外黑內褐。T3:19,高12.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9.8厘米。
Ⅲ式:2件。大口微斂,卷沿,厚唇,唇沿斷麵有卷折空隙,圈足。黑釉,外壁釉不到底,有流釉痕跡。T2:133,高12.4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9.4厘米。
Ⅳ式:3件。斂口,厚圓唇,深腹,圈足。深黑釉,底足無釉。T1:68,高13.2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8.6厘米。
Ⅴ式:5件。直口,厚圓唇,深腹,圈足。黑褐釉,外壁施釉不到底。T1:39,高12.8厘米,口徑20.4厘米,足徑9厘米。
Ⅵ式:7件。侈口,厚圓唇,淺腹,圈足。內壁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T3:101,高6厘米,口徑15.4厘米,足徑7厘米。
Ⅶ式:5件。侈口,厚唇,斜弧沿,淺腹,圈足。外壁施黑釉或黑褐釉,內壁無釉呈紫紅色。T3:97,高9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7.8厘米。
Ⅷ式:4件。侈口,厚圓唇,淺腹,圈足。內外施黑釉均不到底。T2:181,高8.6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8.8厘米。
Ⅸ式:4件。直口,厚圓唇,淺腹,臥足。內外施黑釉均不到底。T3:135,高8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7.4厘米。
壺5件。胎黃白。均黑褐色釉。分三式。
Ⅰ式:1件。T1:203,喇叭口,長頸,八瓣瓜棱腹,曲把,長曲流,圈足。黑褐釉,底無釉。高20.6厘米。
Ⅱ式:2件。喇叭口,長頸,弧肩呈三級弧麵,曲把,長曲流,腹為六瓣瓜棱形,圈足。黑釉,下足無釉。T2:175,高18.6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7.8厘米。
Ⅲ式:2件。形似葫蘆,侈口,雙係,圈足。黑釉,下足無釉。T1:183,高11.4厘米,口徑3.1厘米,足徑5.2厘米。
瓶10件。有喇叭口與侈口,長頸瘦肩或廣肩,底足有圈足與臥足,以圈足為主。胎灰白。釉色有黑色、黑褐色、褐色等。分三式。
Ⅰ式:8件。喇叭口,細頸,下腹鼓圓,圈足。黑釉。T1:110,高16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6.4厘米。
Ⅱ式:1件。T3:29,侈口,沿下有內收,細長頸,圈足。褐釉,足無釉。高13.3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4.6厘米。
Ⅲ式:1件。T3:39,侈口,長頸,廣肩,深腹,假圈足。黑褐釉。高9.8厘米,口徑3.3厘米,足徑3.3厘米。
盞35件。均為弇口形,足有餅足、玉璧底、圈足三種。內滿釉,外壁多下不無釉。釉色有漆黑、黑色、黑褐、柿色。紋飾有少數兔毫紋、油滴紋、窯變紋等。一般不上化妝土,有少數外壁飾鐵黑色化妝土。胎多灰白,此外有少許黑胎,可能是仿建窯之作。T1:45,高6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3.1厘米。
盞托4件。敞口,斜直壁,圈足與喇叭形圈足。胎黃白。釉色有黑色與黑褐。分二式。
Ⅰ式:3件。敞口,斜直壁,托盤作五曲花瓣口,圈足。黑褐與黑色釉,有一件為生燒。Y1:76,高5.2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4.6厘米。
Ⅱ式:1件。敞口,斜直壁,托盤作六曲花瓣口,喇叭形圈足。內滿釉,足無釉,釉色漆黑。T3:23,足徑4.8厘米。
罐77件。有敞口、直口,以敞口為主,有的腹部作瓜棱形。胎多黃白。釉色有黑、黑褐、黃褐等,以黑褐居多。分九式。
Ⅰ式:2件。直口,折肩,深腹,斜直壁,臥足。釉色漆黑,下足無釉。T1:125,高8.3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4.4厘米。
Ⅱ式:17件。敞口,單係,鼓腹,圈足。柿色釉,下腹無釉。T3:7,高4.5厘米,口徑5.4厘米,足徑4.5厘米。
Ⅲ式:13件。敞口,單係,圓鼓腹,圈足。內外黑褐釉,口沿無釉,外下腹無釉。T3:32,高4.5厘米,口徑5.4厘米,足徑4.4厘米。
Ⅳ式:17件。敞口,唇沿斜直,雙係,鼓腹,餅足。芒口,內滿黑釉,外下腹無釉。T1:126,高5.1厘米,口徑5.4厘米,足徑4.3厘米。
Ⅴ式:2件。喇叭口,束頸,直腰,圈足。內外黑褐釉。T1:47,高5.1厘米,口徑3厘米,足徑4厘米。
Ⅵ式:10件。侈口,雙係,深鼓腹,圈足。內外黑釉。T1:173,高7.4厘米,口徑9.2厘米,足徑6厘米。
Ⅶ式:3件。直口,雙係,六瓣瓜棱腹,圈足。內外釉色漆黑,下腹無釉。T1:211,高14厘米,口徑14厘米,足徑7.5厘米。
Ⅷ式:5件。直口,雙係,深腹,圈足。黑釉,下腹無釉。T2:171,高10.2厘米,口徑4.5厘米,足徑4.4厘米。
Ⅸ式:8件。斂口,外唇沿斜直,腹部有十六瓣瓜棱,圈足。內外黑釉或黑褐釉,下腹無釉。T1:3,高5.5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4.8厘米。
碟形燈27件。胎多灰白。釉色黑褐或黑色。分四式。
Ⅰ式:3件。敞口,上腹直,下腹折收,平底。內黑釉,外下腹無釉。T1:57,高1.3厘米,口徑5.8厘米,底徑4厘米。
Ⅱ式:4件。敞口,上腹直,下腹折收,臥足較淺。黑釉,外下腹無釉。T2:173,高1.8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3.7厘米。
Ⅲ式:17件。斂口,厚唇,腹壁斜直,平底。紺黑釉,外底無釉。T2:175,高2.3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3.8厘米。
Ⅳ式:3件。敞口,厚唇,腹壁斜直,假圈足較高。黑褐釉。T2:141,高3.3厘米,口徑11.2厘米,足徑4厘米。
盞形燈7件。胎多灰白。釉色黑褐或黑色。分三式。
Ⅰ式:2件。直口,寬沿,深腹,腹壁斜直,喇叭形圈足。口沿無釉,外黑釉,內無釉。T1:147,高5.5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6.4厘米。
Ⅱ式:3件。斂口,方唇,寬沿,上腹直,下腹折收,喇叭形圈足。外黑釉,內無釉。T1:53,高5.6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5厘米。
Ⅲ式:2件。斂口,寬沿,腹壁圓弧,喇叭形圈足,足上有凸棱一周。外褐釉,內外底無釉。T3:41,高6.5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5.3厘米。
香爐4件。皆斂口,寬沿,有三足與五足。胎多灰白色。釉色有漆黑、黑褐等。分二式。
Ⅰ式:2件。斂口,寬沿,上腹直,下腹折收,平底,三足。口沿無釉,釉色漆黑。T3:5、Y1:59,高4.4—4.5厘米,口徑7.5厘米,足徑5—5.3厘米。
Ⅱ式:2件。直口,深腹,平底,五足。內外黑褐釉。T1:178,高5.6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6.2厘米。
奩4件。有敞口、直口,皆直腹壁,圈足。胎灰白。釉色多黑色。T1:27、41,Y1:97,高5.7—6.2厘米,口徑8.1—11.8厘米,足徑4.4—5.8厘米。
粉盒2件。子口,帶蓋,直腹,圈足,蓋為覆缽形。外黑褐釉,內無釉。T1:209,高4.8厘米。
插座1件。T3:27,敞口,斜壁,平底,中有空心插柱。灰白胎。內外無釉。高3.2厘米。
器蓋17件。蓋麵有弧麵、平麵、凹平麵等,頂部有圓鈕,或平頂,或紐扣鈕。胎灰白或黃白。釉色多漆黑、黑褐,極少數有油滴紋。T1:9、87、88,T3:9、5是其中較典型的器物。
盤狀器1件。T1:199,中軸上端呈球形,斂口,中空至盤底,盤沿上翹。中軸內壁與盤沿外壁黑褐釉。用途不明。高6.4厘米,口徑4.4厘米,底徑6厘米。
(三)結語
華光村窯和梓桐窯,皆不見於文獻記載,也沒有紀年物出土,故難於較準確地判斷它們的時代,但是我們根據發掘中出土的大量器物還是可以大體判定其時代。
梓桐窯出土的喇叭口瓜棱腹執壺,即是五代至北宋初常見的器物。又如大量的弇口茶盞,在建陽窯遺址福建省博物館等:《福建建陽蘆花坪窯址發掘簡報》,載《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重慶塗山窯址重慶市博物館:《重慶市塗山窯宋代窯址試掘報告》,載《考古》1986年第10期。均可見到;六曲花瓣碗、盤及雙係瓜棱腹罐,是宋代早中期器物;葫蘆形雙係壺屬宋代黑釉瓷係,在我國南北各地皆有出土鹹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旬邑安仁古瓷窯址發掘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3期。上述器物除執壺在重慶塗山窯沒有發現外,其他均與塗山窯相同重慶市博物館:《重慶市塗山窯宋代窯址試掘報告》,載《考古》1986年第10期。另外,在窯址中出土的青白瓷芒口印花平底碟,是南宋時期景德鎮湖田窯的典型器型;窯中出土的白瓷碟、碗、盤內底都有砂堆,與四川彭州窯的白瓷碟、碗、盤相近陳麗瓊等:《四川彭縣瓷峰窯調查與試掘的收獲》,載《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而塗山窯、彭縣窯的時代,均為北宋至南宋晚期,因此梓桐窯的時代也當為這一時期。
關於華光村窯的時代,除出土乳白釉大碗繪黑褐色花葉紋外,碗、盤、盞多敞口,斜直壁,圈足,盞呈弇口形等,與塗山窯南宋晚期器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碗、盤之外底多下垂,這種工藝特點是元代的反映;在裝飾上此窯善在碗、盤內腹壁之中部作凹弦紋,這種簡便的紋飾,是宋代所未有的,應是元代此窯的新創;再以蝶形燈為例,根本沒有兩宋時期的厚圓唇或厚方唇,圜底或圈足、假圈足,而是薄尖唇,大平底;缽之形式也缺少宋時之厚圓唇的圈足器,而是薄唇,其圈足外撇,是兩宋時所少有的,它必是南宋晚期至元代的產物;器物質地粗糙、紋飾簡略,可能與元代重慶經濟蕭條有直接關係。據以上諸多因素,華光村窯的時代定在南宋晚期至元代是較為合理的。
在近數十年的文物普查中,重慶地區已陸續不斷地發現了宋代瓷窯,但均是燒黑釉瓷,經過發掘的窯址也很難見到白釉瓷,即便有也是零星的,皆被視為外地製品流傳至此,似乎重慶地區隻能燒黑釉瓷。這次從梓桐窯爐中出土數十件白瓷,而且還有9件生燒器,因此,就不能再講白釉瓷為外地流入的商品,應當說重慶在宋時也燒白釉瓷器。
梓桐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其他名窯的優點。此外,在窯爐中出土的仿鈞瓷,就上有白色化妝土,其釉色是青白天藍閃紅色,還有細開片紋,口沿為芒口,如不認真細看,僅看釉色還以為是鈞瓷,但那絕不是鈞瓷。鈞瓷不上化妝土,也沒有芒口器,因此,它是梓桐窯在陶瓷文化交融中的創新產品,既有鈞瓷風格,更有自身的特色。
梓桐窯是饅頭窯,從整體造型結構看,與河北定窯。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定窯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65年第8期。陝西銅川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銅川耀州窯》,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四川彭州窯、重慶塗山窯大體相似。其不同處有二:一是除重慶塗山窯是石結構外,其他均是磚結構,而梓桐窯是磚石結構,是首次發現;二是梓桐窯在窯爐火膛上端建有月牙形、長方形平台,且平台用磚特別,與窯爐其他部位用磚厚薄長短均不相同,可能是為了增加窯的內容量。這種平台設計,至少在目前考古中還未發現過,當是重慶窯爐設計師們的革新創造物。
以上試掘所獲,不僅為研究宋元時代四川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物史料,也為研究我國窯爐設計、重慶地方史增加了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