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蒿,又叫茵陳、細葉青蒿、野蘭蒿,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一般生長在山坡、河岸、沙礫地。茵陳蒿高40~100厘米,莖直立,木質化,表麵有縱條紋,紫色,多分枝,老枝光滑,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細柔毛。營養枝上的葉,葉柄長約1.5厘米,葉片2~3回羽狀裂或掌狀裂,小裂片線形或卵形,密被白色絹毛;花枝上的葉無柄,羽狀全裂,裂片呈線形或毛管狀,基部抱莖,綠色,無毛。茵陳蒿的嫩莖葉可炒食,可涼吃,可煮湯,可燙火鍋。在民間有早春采集茵陳嫩莖葉為烹料的習俗,據《本草綱目》載:“茵陳,昔人多蒔為蔬”,“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麵作茵陳餅食之”。
茵陳蒿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每100克嫩莖葉含蛋白質5.6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8克,鈣257毫克,磷97毫克,鐵21毫克,胡蘿卜素5.02毫克,維生素B10.05毫克,維生素B20.35毫克,尼克酸0.2毫克,維生素C2毫克以及水分、纖維素等。
茵陳蒿味苦、辛,性涼,含有蒿屬香豆精、綠原酸等,具有清熱利濕、降壓利膽的功效。
茵陳拌豆幹
特點:茵陳嫩爽,豆幹細膩,清口解熱。
用料:
茵陳苗150克 豆腐幹100克 老薑5克 大蒜5克
精鹽、味精、雞精、醬油、白糖、麻油等各適量
製作方法:
取茵陳嫩苗去雜物,淘洗幹淨。豆腐幹洗淨,切成長5厘米的絲。老薑去皮,切成末。大蒜去皮,搗成蒜泥。
鍋置旺火上,摻清水,加精鹽燒開,放入茵陳焯至斷生,撈出用冷開水浸洗三次,瀝幹水分,切成5厘米長的段。豆腐幹絲在開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幹水分。
把茵陳、豆幹放在盆中,加入薑末、蒜泥、精鹽、味精、雞精、醬油、白糖、麻油拌勻,即可裝盤上桌。
茵陳肉片湯
特點:湯鮮菜香,營養合理。
用料:
茵陳苗100克 豬裏脊肉100克 水發玉蘭片50克 老薑10克 大蔥15克 雞蛋1個
鮮湯、料酒、精鹽、味精、雞精、胡椒粉、水豆粉、花生油各適量製作方法:
茵陳苗洗淨,掐成長6厘米長的節,放在開水鍋中焯一水,用清水浸洗2次,撈出瀝幹。豬裏脊肉洗淨,切成片。玉蘭片洗淨,切成片,在開水鍋中焯一水,撈出。老薑切成片。大蔥洗淨,切成節。
豬肉片加料酒、精鹽、薑片碼味,然後用水豆粉上漿。
鍋置中火上,摻入鮮湯燒開,放入玉蘭片煮5分鍾,再把豬肉片放入煮至斷生,下精鹽、味精、雞精、胡椒粉調味,然後把茵陳苗放入,略煮,淋入花生油即可裝盤上桌。
沙鍋茵陳蝦肉圓
用料:
鮮蝦仁200克 茵陳100克 豬肥瘦肉100克 冬筍25克 火腿25克 雞脯肉25克 老薑25克 大蔥15克 料酒15克
精鹽、味精、胡椒粉、雞蛋、泡紅辣椒、泡薑、水豆粉、色拉油、高湯各適量製作方法:
茵陳嫩尖洗淨,放在開水鍋中汆一水,撈出放入清水中浸洗後,擠幹水分,切成細末。鮮蝦仁洗淨,切成細顆。豬肉洗淨剁斬成末。冬筍切成片。火腿切成片。雞脯肉切成片。老薑10克切成片,15克製成薑水。大蔥5克改切成節,10克製成蔥水。泡紅辣椒、泡薑鍘成末。
把蝦仁、豬肉、茵陳放在盆中,加入精鹽、味精、雞蛋清、料酒、薑蔥水、胡椒粉、水豆粉拌和成蝦肉泥。
鍋置中火上,摻色拉油燒至六成熱,將蝦肉泥團成10個大圓子,下鍋炸呈金黃色撈出。
沙鍋下油燒熱,下老薑、大蔥節爆出香味,摻高湯燒開,下火腿、雞肉、冬筍,用精鹽、味精、胡椒粉、料酒調味,下蝦肉圓用微火燒透,當湯汁收幹時離火。
炒鍋置旺火上,下色拉油燒至六成熱,下泡薑末、泡紅辣椒末炒出香味油呈紅色,加適量清水製成味汁,用水豆粉勾芡,淋於蝦肉圓子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