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皮菜,又名紫背天葵、觀音莧、兩色三七草、紫背菜、紅背菜、紅菜、觀音菜、紅鳳菜、紅番莧、紅毛番,為多年生宿根菊科三七科常綠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在四川、重慶、廣東、海南、台灣等地均有野生分布,主要長在田頭、路旁和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現經人工栽培後作為常用蔬菜。血皮菜全株肉質,根粗壯,植株長勢和分枝性強,葉互生,長卵形,葉緣鋸齒,葉麵綠色或濃綠色,葉背呈紫色或淡紫色,葉麵有蠟質和光澤,葉長約16厘米、寬約4厘米,莖無毛,有分枝,莖長可達60~90厘米。食用部分為莖的尖端嫩莖和葉,嫩莖葉含有一定的黏液,不同品種的黏液多少不同,嫩梢柔嫩細滑,成菜後口感滑如落葵,可用拌、熗、炒、煮等方法成菜,也可切碎作餡料,具有特殊風味,但略有土腥味。
血皮菜維生素C和粗蛋白含量較高,還含有黃酮苷,可以輔助延長維生素C在人體內的作用。
血皮菜性味微甘辛平,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減少血管紫癜,有提高抗寄生蟲和抗病毒的能力,對腫瘤有一定防效或中度抗效。
涼拌血皮菜
用料:
血皮菜300克 香蔥15克 老薑5克 大蒜5克
精鹽、味精、白糖、紅油辣椒、花椒粉、香醋、醬油、麻油各適量製作方法:
血皮菜嫩葉洗淨,入沸水鍋中焯斷生,撈出再用冷開水浸泡過涼,瀝幹水分。
香蔥洗淨,切成段。老薑去皮,切成末。大蒜去皮製成蒜泥。
血皮菜和上述輔料納盤,加入精鹽、味精、白糖、紅油辣椒、花椒粉、香醋、醬油、麻油上桌,食時拌勻。
椒鹽鹵肉血皮菜
用料:
血皮菜200克 豬腿肉150克 脆漿糊150克 青尖椒50克 紅尖椒50克 老薑10克 辣椒粉15克 花椒粉8克
精鹽、味精、雞精、麻油、熟芝麻、色拉油、老鹵水、五香粉、料酒各適量製作方法:
血皮菜嫩葉洗淨,切成段。豬腿肉洗淨,入鍋加老鹵水,下五香粉、精鹽、料酒鹵熟,起鍋晾冷,切成薄片。青尖椒、紅尖椒洗淨切成顆。老薑切成顆。
鍋置中火上,摻入色拉油燒至四成熱,把血皮菜葉和鹵肉片分別放入脆漿糊中拌勻,下入油鍋中炸至色呈金黃色撈出,瀝去餘油。
鍋留少量油,下薑顆、青紅椒顆炒香,再下入炸好的鹵肉片和血皮菜葉,撒入辣椒粉、花椒粉,下精鹽、味精、雞精、熟芝麻,簸轉起鍋,淋麻油裝盤。
血皮菜炒豬肝
用料:
豬肝150克 血皮菜50克 老薑15克 大蔥15克 泡紅辣椒10克 料酒5克
精鹽、味精、雞精、白糖、花椒、幹豆粉、色拉油各適量
製作方法:
豬肝去除筋膜,切成片。血皮菜嫩葉洗淨,瀝幹。泡紅辣椒切成馬耳朵形。老薑去皮,切成指甲片。大蔥洗淨,切成馬耳朵形。
豬肝用薑片、精鹽、雞精、料酒、白糖醃碼一會,用幹豆粉上漿。
鍋置中火上,摻入色拉油燒至六成熱,放豬肝滑至伸板,起鍋瀝去餘油。鍋中留餘油,下花椒、泡椒、薑片下鍋炒出香味,放血皮菜炒至剛斷生,下豬肝、蔥節炒轉,加精鹽、味精調味,起鍋裝盤。
血皮菜炒豆幹
用料:
血皮菜200克 豆腐幹150克 老薑10克 大蔥15克
精鹽、味精、花生油各適量
製作方法:
血皮菜嫩葉洗淨,放在加有精鹽的開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幹水分,切成段。
豆腐幹放入開水鍋中汆煮去堿味,切成斜刀片。老薑去皮,切成片。大蔥洗淨,切成馬耳朵形。
炒鍋置旺火上,摻花生油燒熱,下薑片煸出香味,下豆腐幹炒幾下,加精鹽炒入味,下血皮菜、蔥節、味精簸轉起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