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又名長壽菜、瓜子菜、豬母菜等,是一年生肉質草本馬齒莧科植物,因為具有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五種顏色,民間又稱它為“五行草”。馬齒莧生命力極強,路邊、田間、荒坡、濕地均可生長,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植株通常匍匐,肉質,無毛,莖帶紫色,葉楔狀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25毫米,寬5~15毫米。開的花有黃花與白花兩種,黃花種的莖略帶紫紅色,炒後略有酸味,口感不佳。白花種的莖葉均呈綠色,品質較好。近年出現經馴化選育而成的人工栽培品種,稱為“荷蘭菜”,其植株肥大,莖肉質,莖葉皆光滑無毛,也稱大葉馬齒莧。
馬齒莧營養極為豐富,每100克鮮馬齒莧含蛋白質2.3克,脂肪0.5克,糖3克,鈣8.5毫克,磷5.6毫克,鐵1.5毫克,胡蘿卜素23.6毫克以及維生素B1、B2,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等。
馬齒莧性寒微酸,所含二羥乙胺、蘋果酸、箭蕩糖以及大量去甲基腎上腺素和多量鉀鹽等營養成分,對痢疾杆菌、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都有強力抑製作用,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腫的功效,被稱為“天然抗生素”。
但要注意的是,馬齒莧性寒,不易久食,凡脾胃虛寒者少食。
涼拌馬齒莧
特點:麻辣爽口,清火去暑。
用料:
鮮嫩馬齒莧500克 大蒜20克 老薑15克 紅油辣椒15克 花椒粉5克 醬油25克 香醋15克 味精5克 白糖10克 麻油10克
製作方法:
鮮嫩馬齒莧去根、老莖,用清水洗淨,放在開水鍋中焯透撈出,然後用冷開水洗盡黏液,瀝幹,切成段。大蒜去皮,搗成蒜泥。老薑去皮,切成末。
馬齒莧裝在菜盤中,澆上味精、白糖、蒜泥、薑末、紅油辣椒、花椒粉,倒入醬油、香醋,淋上麻油,拌勻即可食用。
馬齒莧瘦肉粥
特點:豬肉細嫩、野菜滑爽、米粥清香、清熱解毒、開胃健脾。
用料:
馬齒莧100克 豬瘦肉25克 大米150克 老薑3克 小蔥5克
精鹽、味精、胡椒粉、水豆粉、花生油各適量
製作方法:
鮮嫩馬齒莧去根、老莖,洗淨,放在開水鍋中焯一水,撈出洗去黏液,瀝幹後切成節。豬肉洗淨,切成拇指大小的片,加精鹽、水豆粉碼味上漿。大米淘洗幹淨。老薑去皮,切成小片。小蔥洗淨,切成花。
鍋置旺火上,摻花生油燒熱,放入薑片煸香,放入馬齒莧、精鹽炒入味,出鍋待用。
大米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煮至熟,放豬肉片煮熟,然後把炒好的馬齒莧放入略熬,下精鹽、味精、胡椒粉、蔥花調味即可。
魔芋肉絲炒馬齒莧
特點:菜味鮮美,滑嫩清脆。
用料:
馬齒莧嫩莖200克 豬瘦肉100克 魔芋150克 老薑15克 大蔥20克 料酒15克
精鹽、味精、色拉油、醬油、白糖、水豆粉各適量
製作方法:
馬齒莧嫩莖洗淨,放入開水鍋中焯一下,撈出瀝幹,切成節。魔芋切成絲,放入開水鍋中汆去堿味,用淡鹽水浸泡。豬肉洗淨,切成絲,用料酒、醬油、白糖、精鹽碼味,然後用水豆粉上漿。老薑去皮,切成絲。大蔥切成馬耳朵形。
鍋置旺火上,摻色拉油燒熱,把肉絲放入炒至變色散籽起鍋瀝去餘油。鍋留少量油,下薑絲爆香,放馬齒莧、魔芋絲拌炒均勻,烹料酒,下精鹽、味精調味,然後下肉絲、蔥節,簸轉起鍋。
綠餃煮魚頭
特點:綠餃清香,魚頭軟糯,麻辣味厚。
用料:
馬齒莧100克 豬腿肉50克 水餃皮20張花鰱魚頭1000克 芹菜節100克 蔥節10克 薑片10克 蒜片20克 幹辣椒節10克 郫縣豆瓣75克 花椒5克
精鹽、味精、雞精、胡椒粉、料酒、辣椒油、十三香、香菜段、色拉油、棒骨湯各適量製作方法:
馬齒莧洗淨,用開水汆一下,瀝幹,切成末。豬肉洗淨,剁成末。上述材料加精鹽、味精製成餡,然後用餃子皮包上,製成20個餃子。魚頭治淨,加精鹽、料酒、薑片碼味15分鍾。
炒鍋置旺火上,摻入辣椒油燒熱,下薑片、蒜片、辣椒節、花椒、郫縣豆瓣、料酒、十三香炒至豆瓣酥香、色澤金紅,摻入棒骨湯燒開,放入魚頭、芹菜、大蔥,加味精、雞精、胡椒粉煮5分鍾,然後把馬齒莧餃子放入煮熟,撒上香菜段連鍋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