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後記

  毫無疑問,這裏所寫的並不是一部曆史小說,也不是什麽神話演義。我讓4000年前和400年年後的兩個“崽兒”和他們的祖母、外公,說差不多相同的話(有的甚至是很時尚的話),還把古代和現代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交叉著講述,隻有一個考慮,就是不要誤導讀者把它當作曆史演義。我希望我的讀者能把它當作一般的小說來讀,並且覺得讀著還有點意思就行了也許這個聲明是多餘的,讀者可能早已看出來了,作品中多數的人和事都是不能稽考的。例如作為小說第一主人公的後照,古籍裏隻有一句話,即《山海經》所記“西南有巴國。太昊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他小時候的名字“崽兒”當然也是出自我的想像,“崽兒”是中國西南巴蜀地區人們對小孩子,或對成年人表示親近的常用稱謂。在這裏借來稱呼後照,我以為可以使人感到親切但是,小說首先要講故事。而我想把故事講得像樣一些,真實感強一些,就免不了插進一些屬於曆史的內容,甚至免不了有一些考證。這部分就比較難做,也要下一點功夫了,還很可能費力不討好。那恐怕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把神話和曆史方麵的內容說明白一點,也會對不起讀者。比如關於巴人名稱的由來,就首先需要一定的考證在此之前,對於巴人、巴蜀之“巴”字,大致有如下講法:

  巴為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之古字),象形”這是現存文字對“巴”字的最早解釋巴為魚。清代四川學者李調元對一首名為《狼歌》的注:巴是魚巴為河。唐代《元和郡縣誌》:“閬、白二水東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謂之巴,然則巴國因水為名。

  我的小說解巴為手我認為古時候巴人最初所寫的巴字,就是一隻手的象形我的這個理解最早產生於當小孩子的時候。我從小生長在重慶老城,聽老人們說,重慶老城原先就叫做巴縣,下半城有一條街至今還叫巴縣衙門。我曾問過老人們,巴是什麽意思?這是一種純粹孩子似的問法,老人們不屑於回答。於是又問我哥哥,他比我大4歲,讀過很多書。他不耐煩地教訓我說,這有什麽好問的,重慶就是巴,巴就是重慶,你看這座城市的地形,就是一個“巴”字。笨蛋,連這點也不懂!

  我可能真是有些笨,我哥哥這樣罵我是有道理的,因為那以後我想了很久,也一直不明白。直到後來無數次跟著哥哥去兩江遊泳,還爬上長江南岸山頂回望城區,對山城半島的地形有了更多的直觀了解,才接受了他的說法。我哥哥說的意思是,重慶主城由長江、嘉陵江環繞成一個半島,看上去就像個“巴”字。尤其是在長江裏遊泳,從珊瑚壩“放灘”到朝天門,水流呈一個很大的弧形,就與“巴”字那長長彎彎的一筆很相近了不過我還是有一個問題,為什麽把重慶山城這樣的地形叫作巴而不叫別的什麽,為什麽離重慶老遠的地方也有叫“巴山”,“巴中”、“巴東”、“巴霧峽”的?究竟是先有“巴”的稱謂後有對重慶地形的發現,還是先有重慶地形的說法再有“巴”的稱謂?直問得我哥哥再不能回答了事實是,在巴人建都江州(重慶古名)以前很久,他們早就有“巴人”這個稱謂了。那時巴人先後活動在今渝東巫巴山區、鄂西清江流域、渝東南烏江流域一帶,以及洞庭湖地區、漢水流域和川東北大巴山、嘉陵江、渠江地區。這已是巴蜀史學家們早已公認的了。即是說,是巴人進了江州建都於此,重慶地區才有了巴國之名。是巴人把“巴”字帶給了重慶,而不是重慶把“巴”的稱謂贈給了巴人但我並不想完全否定我哥哥的猜測。相反,我認為我哥哥完全可能憑著直覺猜到了某種真相,從而可以彌補專家研究的某些不足。重慶山城地形的確與“巴”字形似。那麽反過來也可以推斷,巴人在進入重慶地區後之所以不再遷徙,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兩江環抱的地形,原來就是“巴”。他們感到親切,認為此地就是上天特別恩賜給巴人生存的福地,從而決定建都於此!

  這樣,重慶的城市地形就給我們理解巴人的“巴”字提供了線索。我的研究結論即是,“巴”字其實就是“手”。重慶半島地形就是一隻手這是一隻怎樣的手呢?

  在重慶市區地圖上,這是一隻側麵橫陳著的手。掌心向上,手指微彎,仿佛托著整個宇宙天地。讓我們從左往右看吧。這隻手掌的腕部就是半島西邊的牛角沱、鵝嶺。手掌根部是城北邊的曾家岩、大溪溝。手心是黃花園、臨江門和千廝門。中間凸起處則是批把山。南邊從菜園壩經石板坡、南紀門、儲奇門、望龍門直到東水門,一個往外凸的大弓背,就是這隻手掌的整個手背向北指著的指尖,就是著名的朝天門了這隻手是如此之大,如此有力,如此具有永恒性和魅惑力多年以來,每每看到重慶城的這個形象,我就難免有一種激動,說不清是為什麽。直到現在,我以小說方式把它解說出來,心裏才算平靜下來,我看到的是巴人指問蒼天的手。他們在問什麽呢,問了幾千年!

  僅僅是一個地形的聯想當然是不足以說服人的。把“巴”解作“手”,還有考古學和語言學的證明。先說語言。在重慶人的話語裏,以“巴”作詞根或詞綴的詞語有很多,細細分析,大多與手的本義有關。與手掌一般大小的米麵餅叫做粑粑(實則巴巴)。從前的鹽成塊狀賣,也與手掌一般大小,稱作鹽巴。裝東西的竹簍,大的叫籮篼,小的叫巴簍,也與手相關。最形象最有趣的當然還是巴掌。對於手,重慶人通常不說手掌而說巴掌。手打到臉上的動作,叫打臉巴。曾聽一位老師以形象記憶法介紹馬克思:他的革命學說仿佛一隻有力的手,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在資產階級的臉上,左邊五個指拇印,右邊五個指拇印。一巴一巴就是1818年,左右各五個指拇印就是5月5日,這就是馬克思的生日了。巴是什麽?就是手。一隻有力的手在古代巴人的符號文字裏,也有關於巴即是手的證據。現藏於重慶博物館的巴人銅劍上刻有這樣的字符:

  中國西南民族史的研究專家對此有大致相同的解釋。鄧少琴解作“心手紋”,徐中舒和管維良則讀為“花蒂手”。徐中舒進一步解釋說,像花含苞未放及蒂形,當是葩之象形字,秦人蜀人皆讀花為葩。重慶師範大學的管維良教授曾當麵告訴我,據他的研究,這個多次出現在古代巴人器物上的象形字符,實際上是巴人的圖騰符號,或是族徽,“手”代表力量或武力,“白”則是一隻蛇頭,或是花蒂(蛇頭和花蒂劃上等號,是變形和美化的需要)巴人以此表示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主神,亦即保護民族的特性和傳統現在仍然使用的這個“葩”字,意為“花”,是個形聲字,古音就讀著“巴”。在“葩”這個字裏,“白”是象形字,表示花蕾而“巴”就是讀音。“艸”字頭則是後來整理文字時加上的意符。古代巴人所寫的“花蒂手”這個符號文字也就是“葩”,字音字義都相同。隻是在這裏,作為聲符的“巴”字幹脆就畫成了一隻手無獨有偶,在中原商周甲骨文和金文,及秦小篆裏,“巴”字也與手形極為相近——我猜想多半也是根據巴人對自我稱謂的象形寫法造的字好了,我在以上所說的,當然也算不上什麽考證,因為我不是考據學者。我的所有研究都隻是為了給自己的小說提供一點寫作的根據而已。魯迅把這樣的寫法叫做“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說的則是自己的話。譬如這部小說的題目,“解手”本來也是巴蜀方言,意思當然很明確,拉屎撒尿罷了。而我認為巴人就是崇尚自由之手的民族,“解手”二字的讀法因此可以不同。簡單說,前者是一個俗語詞,後者則是一個詞組或一句話,意為解開捆著的手。這個詞組的意味很有些冷峻,或曰反諷。這也來源於我小時候的記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