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端午節的來曆有這樣一個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這一天,古人還有戴香包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代人還將香包作為禮物贈送給他人。其中,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國家將端午定為法定假日,端午節逐漸有了節日的氣氛,也像中秋一樣成了親朋好友,客戶之間相互拜訪的節日。除了送粽子,我們還能送什麽呢?@@
1.給孩子送禮的技巧和建議:@@
端午給孩子的禮物要凸顯健康平安,長命縷,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戴帶於小孩項頸,或係小孩手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艾虎,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是端午很有特色的物品。這些具有除病保安康寓意的小佩飾、玩具,是端午送孩子們的好禮物。@@
2.給長輩送禮的技巧和建議:@@
對於長輩,送一些實用的禮物,例如:雄黃酒、艾草、茶,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茶是對老人有益的飲品,這些禮物表達了送禮人對長輩的尊敬、孝順。@@
3.給親朋好友送禮的技巧和建議:@@
親朋好友之前因為比較熟悉,除了粽子外可以送一些有民間特色的小禮品,如香包、香囊,內裝香料用碎布縫成的,因製作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健人、豆娘是古時端午節婦女們常佩戴的頭飾、佩飾,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送一些小巧精美又不貴重的小飾品、頭飾、土特產等,表達朋友間的“禮輕情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