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書生,家貧如洗,窮困潦倒,靠代人念寫書信維持生計。一年,適逢歲考,書生為籌集趕考盤費,遂向親友借貸,但均遭拒絕。無奈之下,書生隻好沿途乞討赴考。萬幸的是,書生高中,衣錦而歸。鄉人聞之,紛紛前來巴結,親友更是迎奉不迭。霎時,書生可羅雀之庭,車水馬龍,門庭若市。@@
遇此情形,書生感慨萬千,悟出一副對聯。@@
上聯是:回憶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借不得,雖有八親九戚,誰肯雪中送炭;@@
下聯是:僥幸今年,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用紅紙寫了,貼於門口。見此聯者,無不羞愧掩顏。@@
一副對聯將書生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境遇,表現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細品此聯,“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兩種人生境界,躍然入目,令人深思,讓人感歎。@@
生活中,多數人都喜歡錦上添花,畢竟,在好的事情麵前多一句讚美,說幾句順風話,實在是一種人情交際。但聰明人更知道雪中送炭的可貴。雖然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都可以落得人情,可兩者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如果一個人處在極度的困境之中而你施以援手,那麽他便可能會感恩一輩子。其實以“急人所急“的方式贈禮又豈無異曲同工之妙呢?@@
在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做過一回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很多,糧食問題就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餓死,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卻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給他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叫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一定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向他借。@@
於是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寒暄完畢,周瑜就開門見山地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頓時產生了愛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隻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著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斛,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麽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饑荒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兩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發達了,真的像魯肅想的那樣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了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幹事業的機會。@@
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伸出援助之手,就能夠讓對方銘記一輩子,時時念著你的好,這其實是一種人脈關係的積攢。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你幫人忙,別人便欠了你一個人情。日後你有困難,他一定會回報你。@@
在別人最需要幫助時,你出現在他麵前,並給他以幫助和鼓勵,不僅會獲得對方的感激之情,也會樹立起你重情義的良好形象。急人所急,並不需要多麽貴重的禮物。人在困難時,接受少量的資助也會覺得格外感激。@@
有位著名的畫家年輕時過了一段非常困苦的生活,經常三餐不繼。有一次,他把一幅連自己都沒信心的畫拿到畫商那兒,畫商看了半天,付給他一筆在當時他認為很多的錢,令他十分感激。就畫家來說,畫商並非買了這幅畫,而是給了他前途。後來,他終於成功了。@@
那筆金額是否很高呢?其實不見得,但直到今日,那位畫家對這筆款項一定還覺得非常龐大。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可以使人產生長久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見,在別人困難時,你的禮品比在別人發達時你再送的禮品要珍貴得多。@@
春秋時,趙宣孟(即趙盾,諡號宣孟)有一次看見一棵枯樹下有一個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眼看就快要餓死了。便停車下來,給他東西吃。那個人一點一點地咽下食物,慢慢地有了精神。@@
宣孟問他:“你為什麽餓成這個樣子呢?”@@
那個人回答說:“我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打劫,吃的都被搶走了,我羞於向人乞討,又不願擅自拿人的東西,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
於是宣孟便送給他一些幹肉,那個人拜了兩拜,接受了幹肉,卻不肯吃。@@
宣孟問他是什麽緣故,他回答說:“我家還有老母呢,我想把這些肉留給她吃。”@@
宣孟說:“你把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給你一些。”於是又贈給他兩束幹肉和一些錢,便離開了。@@
過了兩年,晉靈公派兵追殺宣孟,其中有一個士兵跑得最快,追上了宣孟,宣孟心裏想著我命休矣!@@
沒想到這個士兵對宣孟說:“請您上車快跑,我來保護你。”宣孟問:“你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那個士兵道:“我就是枯樹下餓倒的那個人。”於是他奮力保護宣孟,最終以死保護宣孟逃脫了性命。@@
無獨有偶。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叫司馬子期的人,因沒有喝到羊肉羹而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麽?”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無限感歎地說:“我因為一杯羊肉湯而亡了國,因為一碗飯而得到兩個忠心的勇士。”@@
上麵這段故事記錄在《戰國策》一書中,後麵還有兩句評語:“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怒不期深淺,其於傷心。”意思是說:給別人的好處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正當別人處境困難急需幫助的時候;結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傷了人的自尊心。可見,關鍵時候的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處在困難之中的人,哪怕得到的是很小的援助,也會令人格外感激。@@
當一個人有最迫切而又無法滿足的需求時,是其意誌最薄弱、最容易被征服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與他人搞好關係,應該盡可能的采取“雪中送炭”法則,送他所缺,給他所無能為力的幫助。那麽,哪些禮物可以作為“雪中送炭”的“炭”來贈送呢?比如,經濟困難的同學要考試,你送上一些複習資料;朋友遇上意外之災,你及時去看望他們,並送上他們急需的物品;同事生病了,為他買些營養品,等等,病痛使人精神受挫,產生悲觀的情感,把事情盡往壞處想。醫生隻能解除他身體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就隻好寄希望於守候和來看望他的人了。病中能看到自己的朋友、同事,心情會格外舒暢。他要從人們對他的關懷中感覺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增強克服病痛的力量。你在這時去看望他,在朋友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以朋友的身份送上禮物出現在他們麵前,給以幫助和鼓勵,會建立手足情深的情誼,建立你的美好形象。@@
常言到:“情願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當別人處於困難當中時,你伸出援助之手,就相當於你在寒冷的風學中送了別人一簍碳。在別人需要時及時送到,不僅幫助了別人會讓你感到愉快,還會讓別人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