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人送禮,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找人辦事都少不了要送禮。在中國,從古到今,都有送禮的習慣,送禮之風愈發猛烈。逢年過節,需要送禮!走親訪友,需要送禮!拜訪客戶,需要送禮!求人辦事,需要送禮!感恩答謝,需要送禮……總之,想讓他為你辦事,就得有“禮”。有禮才能好辦事。@@
在寸土寸金的繁華的慕尼黑,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地就是學生宿舍了。而在這當中竟也大有文章可做。在開始的時候,張玉是被告知要想宴請留住宿舍,就要排隊等半年到兩年,她也就信了。直到一個比她遲申請宿舍的北京同學都拿到了房子,張玉才大吃一驚,當時的她還四處顛沛流離,為自己的住房問題而發愁,同學卻享受到了德國政府資助的學生宿舍。原來,有禮走遍天下。原來大家都懂得要送禮給房管,例如像中國結之類的小東西。張玉的禮物是一小罐泉州的鐵觀音,不料真有奇效,當天早上送的禮,到了下午房管就給他打電話了。這個經曆真的讓她哭笑不得。過去搬家的艱辛,由於舍不得打的,幾十公斤的行李都是張玉一個人拖著,從城南搬到城北,從城東搬到城西,卻始終不懂得鍾南捷徑是文人所不齒的行賄送禮。其實這個禮,無非是個小禮,然而她的心卻遭受到了重大的傷害。回想一下,當時到房管處三番五次苦苦哀求,卻沒有任何效果,如今一個小小的禮物竟打發了多少心理上的惶恐與淚水。@@
由此可見,送禮好辦事。“禮”是人際交往的方式,“禮”是辦事的敲門磚。真可謂: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清朝中堂大人李鴻章夫人50歲生辰快到了,滿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樂乎,都準備前往祝壽。消息傳到合肥知縣那裏,知縣也想前去送禮,因為李鴻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寵臣。可是細一想,知縣又發愁了:我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禮?少了,等於不送;多了,又送不起。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於是請來師爺商量。師爺說:“這事容易,一兩銀子也不用,還保你的禮品最為注目,保準中堂大人喜歡,列於他人禮品之上。”@@
知縣聽說一兩銀子也不用了,自然高興,可想天下哪有這般好事,便問:“送什麽東西?”@@
“也就是一幅普通的壽聯。”師爺回答。@@
知縣聽完直搖頭,表示難以相信,師爺連忙說:“不要懷疑,送禮之後,包你從此飛黃騰達,不過這壽聯必須由我來寫,你親自送上,請中堂大人過目,不能疏忽。”知縣滿口答應。@@
第二天知縣帶著師爺寫好的壽聯上了路。他晝夜兼程趕到京城。等著祝壽之日,他通報姓名來到李鴻章麵前,朝他一跪說:“卑職合肥知縣,受人之托,前來給夫人祝壽!”@@
李鴻章隨口應了一聲叫他站起來,知縣忙拿出壽聯,將上聯先打開,李鴻章一看是“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壽”。@@
李鴻章心想:夫人二月過生日,他寫了“三月庚辰之前”,還算聰明。正想著,知縣又“嘩啦”一聲打開了下聯,李鴻章一見,忙雙膝跪地。原來下聯寫著:@@
“兩宮太後以下一品夫人”@@
“兩宮”指當時的慈安、慈禧,李鴻章見“兩宮”字樣,不由地跪了下來。於是他命家人擺香案,將此聯掛在《麻姑上壽圖》兩邊。@@
這副壽聯,深得李鴻章的賞識。這位知縣也因此而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了。@@
中國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很多事情靠公事公辦往往辦不成。因此,溝通就成了辦事的必要環節,要想有個良好的溝通就應該有所行動,而送禮就是這種行動的最佳表現。同樣的辦事,有的人送禮就能把事情辦成,有的人送禮就沒有什麽效果。可見,送禮也是一個學問。@@
某公司的區域經理去拜訪他的一位客戶,希望對方打款100萬元進貨,客戶拒絕了。在和客戶交談時,他發現客戶心不在焉,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留了個心眼,事後向客戶手下的員工打聽才知道原來客戶的父親病了。正巧,這位大區經理的母親是某中醫院的教授,他買點水果之類的禮品,領著母親到客戶家給客戶父親看病。看病第二天,他公司就收到了客戶打來的100萬元貨款。@@
有“禮”好辦事,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其實很多時候,對方在乎的並不是送去的財物,而是一種得到尊重和重視的感覺。因此,可以說,“送禮”是一門藝術。“禮”不在多,關鍵要能夠抓住對方的心。在這方麵,日本人深諳此道。@@
三井不動產商江戶英雄,以專門贈送新鮮蔬菜有名。江戶在自己住宅旁開辟一個菜圃,每天早上親自下園工作,將生產的菜贈送好友。@@
有一次,大家在菜料亭與江戶共餐,開飯時,他把自己種的青菜取出,搓施上鹽巴即生食,聽他說這對身體相當有好處,味道也很好。江戶將他親手栽種的菜送給別人,因此大家都非常渴望他的贈品。@@
照相界有名的土居君雄,時常以航空送梅花盆栽給朋友,真是一種高級的贈送品。花謝了,隻要把蕊剪掉,第二年,又會重新開花。土居對盆栽很有研究,因此也經常把心得傳授給朋友。@@
九州某照相館器材社長江須匡一時也時常將九州的新鮮魚航空寄給朋友,深受大家喜愛,尤其太太們更喜愛:“江須先生真是一位好人……”@@
送禮是社交活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通過這一方式把你所需表達的感情送到對方的心坎裏,給交際活動錦上添花,給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注入新的活力,從而達到增進友誼,互相關懷,生活愉快,事業順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