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聞名世界的禮儀之邦。幾千年來,中國人由於受周公之禮、孔孟之道的影響,一向崇尚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正是中國人對禮的認識的真實寫照。@@
送禮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人們相互饋贈禮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內容。@@
饋贈,是與其他一係列禮儀活動一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神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即犧牲)奉獻於神靈。也許從那時起,在禮品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即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
關於禮物這個概念,還有人說它最初來源於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並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被征服者的服從和乞求征服者的庇護。史書中曾有因禮物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就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物品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以禮品的贈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從禮品的各種形式的起源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品一般是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它的範圍很大。在古代,禮品可以是錢幣類的金銀等,《春秋》、《史記》等史書和古籍中,常有天子賜予諸侯或功臣以“千金”、“萬金”之記載,也可以是工具、武器等專器械,“寶劍贈英雄”更是我國的千古佳話;還可以是馬等特殊作用或特殊意義的動物,《三國演義》中關羽座下的“赤兔馬”、劉備騎乘的“的盧”,分別是曹操、劉表所贈。至於衣物、珠寶食物及田宅等更是平凡的了。最特殊的是古代,人也被作為禮品贈來送去,世界各地無不如此。中國古代第一美人西施被範蠡當作禮品獻之與吳王夫差,貂蟬也是王允用連環計獻給董卓的禮品。奴隸社會時期的任何國家,如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之間互相贈送奴隸更是極其正常的事。@@
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送禮”這一獨特的社會現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逐漸摒棄了一些違反行為首選道德和個人意誌的不健康概念,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藝術形態,有其特有的內涵,有其諸多的表現方法。@@
關於送禮的習俗,我國古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孫臏18歲離開家鄉到千裏之外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一去十二年,既沒回家,也沒給家寫封信。有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歲生日,烏鴉十八日反哺母娘,羊羔吃奶跪乳,禽獸還知恩達禮,我卻有十二年沒報母親的養育之恩。”於是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鬼穀子摘下一個桃送給孫臏說:“這桃我是不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效母恩,我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謝別師傅就急上路了。@@
這天孫臏的家裏,正大擺酒宴為老母親慶壽。老母親見全家人勸慰母親時,孫臏回來了。他從懷裏捧出師傅送的桃送難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母親”。老母親接過桃吃了一口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變了,以前雪白的頭發變成了如墨的青絲,昏老的雙眼變得明亮了,掉了的牙又長了出來,臉上的皺紋也不見了,走路也不用拐杖了。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人們聽說孫臏的母親吃了桃變年輕了,也想讓自己的父母長壽健康,便都效仿孫臏,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鮮桃祝壽。但是鮮桃的季節性強,於是人們在沒有鮮桃的季節時,用麵粉做成壽桃給父母拜壽。所以送壽桃的故事就是因為這樣而出名的,也由此引出送禮的概念,發展為送禮的習俗。@@
送禮,是從古到今留下來的習慣,其中包含著很豐厚的情意。送禮作為一種社會風俗,實際上體現著道德的準則,標誌著人情的溫暖。@@
著名的西班牙禮儀專家伊麗莎白就說過:“禮品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禮品對雙方都有意義,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對禮品的渴求也就是對讚同、慈愛、理解和愛情等的渴求。我們贈送與接受禮品的行為牽涉到生活的許多方麵。通過禮品我們可以激勵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製、獲得補償,可以顯示知識和修養、表達友善和愛心,也可以擴大個人的影響。送禮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欲望或對自我的誇張,禮品本身沒有意義,而是為了表示您的情感和某種特定關係的存在。@@
人們常說禮尚往來,不管是親戚間的走動也好,還是生活中互惠互利的幫忙也好,很少有單方麵的行為。其實,禮物不僅是一個表意的容器,它還像一個標誌物記錄著人際往來。隻有送禮,而沒有還禮,那麽,這樣的交往就被認為是失去了規矩。有了“一來”,還要“二去”。@@
我們從禮物的流動中可以看到生人變熟,熟人更熟,社會關係像一張大網逐漸被織就的過程,其實,禮物的流動是為了更重要的一個東西。這一點古人早有認識。《詩經·衛風·木瓜》中就有這樣的三段詩:@@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規範,倡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以禮的方式來交往,便會增進人情,增進社會的凝聚。@@
送禮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它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各個地區。一件理想的禮品對贈送者和接受者來說,都能表達出某種特殊的願望,傳遞出某種特殊的信息。@@
禮品是一個宣言,它既宣告了你與接受者的關係:普通的朋友、友善的親戚、感激下屬的老板或是一位熱心的崇拜者。它也反映了你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樹立怎樣的形象,一位能讚賞別人的人、一位情趣高雅的人,抑或是一位知道如何用微笑來促進關係的人……更重要的是,它對接受者來說也是一個肯定:對方的忠誠得到了你的認可,對方的堅忍精神值得讚揚,對方的領導才能對本部門至關重要,對方的健康令人牽掛……它把你和他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促進了你和他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