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總是比任何道理都更容易被接受。普通人都可以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故事,得到啟發。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彭斯
為什麽要講故事?因為聽了太多大道理,所以聽不進也不再想聽大道理了,因為道理講多了會讓人心煩。我們也許意識不到,道理背後往往隱藏權力與控製欲,道理背後也常伴有冠冕堂皇的謊話。當你給別人講道理時,恰好也忽視或低估了別人的道理。
講故事是一種傳遞文化意蘊與生活經驗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我們的孩子,他們的成長需要故事來陪伴。當我們把眼光移到故事的後麵時,我們很想知道它藏些什麽秘密。有位老師在一次震災心理輔導培訓中曾講述了一個故事:
有一隻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周圍有很多很多隻兔子跑來跑去,隻有這隻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滾來滾去。小兔子不喜歡在這裏,他想要去別的地方玩。小兔子在地上滾來滾去的時候,手指頭突然摸到地上有一個小洞,洞裏有一顆種子。小兔子就把這顆種子種在泥土裏;很神奇的,種子就開始長出來了。地上冒出一顆植物,開始不停地長高,不停地長高。小兔子趴在地上看著植物長高,植物越長越高,好高好高。小兔子就跳上去,抱著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給帶到上麵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終於停下來,停在一個大房子的門口。小兔子走進去,原來是巨人的家。巨人媽媽看到小兔子很喜歡他。巨人媽媽想和小兔子玩,但卻不知道怎麽和他玩。後來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媽媽的鼻孔,巨人媽媽就打了個嗬欠,“哈秋——”小兔子就飛了出去,飛到窗口,有一朵雲來載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裏。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媽媽,趕快去找媽媽玩。
這個故事很平常,但這是個具有治療性的隱喻故事。
這是為一個不肯待在奶奶家的4歲男孩講的故事。因為奶奶家全是大人,沒有小孩可以陪他一起玩耍。小男孩哭著鬧著要去外公家找表哥表弟玩。當大人們不答應他時,小男孩就躺在地上打滾。這時有人給小男孩講了這個故事聽。故事講到一半的時,孩子就從地上起來了,等故事說完了的時候,小男孩開始去做別的事情了,忘了剛才要離開的事。
故事本身可以吸引男孩的注意力,小男孩因願望被阻撓而生氣的煩躁被逐漸撫平;而想要玩的心情也在故事裏被滿足。在這裏,故事同樣繞過了男孩的心理抗拒,直接與男孩的潛意識發生聯係。這時,小男孩放鬆下來,變得“乖”了。
再看下麵一個小故事:
猴子的一家住在森林裏的一棵樹上,每隻猴子在枝條上都有一個床,每隻小猴子入睡前都能聽到一首歌。有一天,狂風襲擊了森林,有一根巨大的樹枝吹斷了,於是在這根樹枝上有床的猴子們不得不到森林的別處去找另一棵樹的樹枝安新家。後來他們都找到了新家,而且很舒服。他們在新家睡覺前還是會聽到同樣的歌曲。有的時候,新家的猴子會穿過森林來看老家的猴子。
這是針對一個4歲半的女孩所講的故事。這個女孩總是帶著長臂猿玩具到學校,形影不離。原來她的爸爸和媽媽離婚了,原來家中有六七個孩子,離婚後,有的孩子跟爸爸,有的孩子跟媽媽。而這個故事對於孩子和家長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案例中的家長曾讓有的孩子睡沙發,通過故事,家長了解到可以睡在床上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就像故事中那首不變的睡前的歌曲一樣。
在現實生活中,講故事隻是我們的一個方法,治療性故事並不一定百分百的起作用。我們同時要注意這類故事不需要過分解讀,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較大,一個具有治療作用的故事盡量讓聽故事的人自己得出結論,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達到目的。講故事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和充分表達尊重等基本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從廣泛意義上說,所有的好的故事都具有療愈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