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大,該項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長能夠每天堅持陪孩子一起親子閱讀20分鍾。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認識到,親子共讀是加強早期閱讀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國利諾斯大學的研究員用了20多年時間,對205名入學前已經學會閱讀的孩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開始給他們讀書,並使他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孫雲曉在一次座談會上談到習慣培養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林聰德對他說:習慣的培養太重要了。我研究這麽多年心理學,如果給習慣做一個通俗而直接的解釋,應當說就是人的心靈深處的一種需求。在某種場景下對某事情不做就難受,做了才舒服。
既然是習慣,當然就包括好習慣與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像纏纜繩,隻要你每天纏上一道,用不了多久,這一好習慣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在德國,父母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孩子和父母說“明天我想要去滑雪,你看行不行”,父母一般都會問:“你的計劃呢?”如果孩子回答說沒有計劃,父母這時一般都會說:“沒有計劃的事不要做。你要做什麽事,必須先拿出計劃來。”
一位媽媽這樣描述自己的教子經過:
本學期初,兒子所在的幼兒園號召家長給孩子買繪本。在班級老師的組織下,兒子所在班級每位小朋友人手一冊,所拿到的繪本也是各不相同,並在老師的鼓勵下互換借閱。雖然現在全部的閱讀還未結束,但是在陪兒子一起閱讀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不僅於孩子,於我們家長也有一些教育啟示作用。
某一天,兒子放學回家,手裏拿著同學的繪本,他隨手把繪本就放在了沙發上,然後就去玩他的玩具去了。過了一會兒,我從房間裏出來,發現他同學的繪本掉在了地上,我就把他叫在邊上,跟他說,“你把同學的書扔在了地上,要是你同學也把你的書扔在地上,不好好愛護你的書,你會不會生氣呢?”他想了一想,默默地過去把書給拿起來了。同時,我告訴他以前我跟他說過的一個道理:“要想別人對你好,你就先要對別人好。對待書也是如此,你現在對書不好,不好好愛護它,以後你想讀它的時候,有些字就沒有了,畫也沒有了,你就看不成整個故事了。這樣的結果是誰造成的呢?所以從今以後,你要好好的愛護它。”
教育無處不在。要抓住良好的契機,對孩子施行及時的教育。雖然孩子年齡較小,但是道理他們還是懂的。書本是開啟知識的鑰匙,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閱讀是孩子必須要有的一個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必須從愛護書籍做起。
這個案例中提到的事情在生活中應該算是一件小事,可就是這些小事最終會在孩子身上積聚成許多父母煩惱不已的“壞習慣”。
教育工作者們曾在一所學校做了一個實驗,內容是讓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養成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孩子在上學的時候,第一節課的鈴聲響後,學生們把手伸到書包裏,摸出最上麵的書放到桌子上,而且就是這堂課需要的書。第一節課結束後,再把用過的書放到書包最下麵的一層。第二節課開始了,再摸出書包最上麵一層的書來,必須是第二節課要用到的書。上課結束時同樣要把用過的課本放到書包最下麵的一層。按照這樣的要求連續做90天。
對於一個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看似簡單的訓練卻並不簡單。孩子們必須要弄清楚課程表來提前來排序。經過訓練,這些孩子逐漸養成了生活有序的習慣。每天用的課本都放得整整齊齊。
自我管理,意味著自己的事情自己來管理,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孩子的自覺自願,也需要成年人的引導和幫助。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可以使孩子獲得更多的自由,獲得自信。在表麵上是物品管理能力發展不理想,事實上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被忽略了!被忽略的還有家長自己。
孩子是家庭的一麵鏡子。孩子的問題映照出來的往往就是家長的問題。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多源於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點滴累積起來的優秀品質。每天幾分鍾就可以養成的好習慣,卻成了許多媽媽羨慕別人家寶貝的眼光。
一位熱心參與兒童閱讀推廣媽媽說,經常會有家長和孩子把借閱的書弄髒、弄壞甚至弄丟。把自己個人的書和借來的書弄混淆也是常有的事。雖然每次都提醒歸還圖書時要按順序排好圖書,但每次換書時,總有些媽媽手忙腳亂地現翻現找。事實上,把十幾本排好隻需要短短的幾分鍾。何不讓孩子提前把書排好,學會清理被弄髒的圖書,找出並修補被損壞的圖書。這些簡單的小事換回來的是孩子學會愛護別人物品,管理好自己物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