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家長要以身作則

  埃裏克非常喜歡釣魚,在同齡人中,他的垂釣技術是最好的。一天晚飯過後,雖然還不到釣魚的時間,但埃裏克已經忍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懇求媽媽帶他到湖邊釣魚。媽媽拗不過他,又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湖邊,隻好陪著他。

  埃裏克做好釣魚前的一切準備後,著急地將魚線甩向湖心,大約過了兩三分鍾,釣杆的另一頭突然沉重起來。埃裏克知道一定有一條大魚上鉤,趕緊收起魚線。媽媽在一旁十分欣慰地看著兒子熟練麻利的操作。

  終於,一條竭力掙紮的大魚被拉出水麵。埃裏克和媽媽不禁感歎:好大的一條鱸魚啊!鱸魚美麗的魚鰓一吐一納地鼓動著。埃裏克和媽媽都呆住了,他們從沒見過這麽大的鱸魚呢!

  興奮之餘,媽媽意識到現在是晚上9點,距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差1個小時。

  “兒子,我們必須把它放回去。”母親說,“現在還不到釣鱸魚的時間。”

  “不,媽媽!”埃裏克委屈地說,“再不會有這樣大的魚了,而且周圍又沒有人。沒有人會知道的。”

  但母親十分堅決地要放生鱸魚,埃裏克知道母親的決定是不可更改的,隻好不情願地把魚放回了湖裏。

  34年後,埃裏克已經是紐約市一名成就顯著的建築師。的確在他以後的垂釣經曆中再也沒遇到過那麽漂亮的大魚,但他卻為此終身感謝媽媽。因為是媽媽讓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埃裏克從未因為無人知道而放鬆自律,做出有損公德的事情。經過自己的勤奮、誠實、努力奮鬥,埃裏克終於釣到了生活中的大魚——讓眾人仰慕的成功事業。

  家長如果在一些事情上不能以身作則,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父母隻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這種說一套做一套是沒有效果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愛學習,守紀律,講道德,求上進,自己卻不學無術,成日沉溺於“方城”之中,這樣的父母如果隻用自己所說的來要求孩子,而不要求自己,那麽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

  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個男孩想起身給一位站立不穩的老太太讓座,誰料想孩子的母親卻站立一旁大聲嗬斥他:“讓什麽,你老老實實地呆著吧!”這位母親平時一定沒少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但遇到實際情況時,她的行為卻與曾經的言語大不相同,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能指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誨呢?

  我們的許多家長在社會道德滑坡的時候無不義憤填膺,然而到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常常隻顧自己的眼前利益,社會風氣自然難以改善。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與自己沒有關係,其實,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實施家庭教育的同時,家長要讓孩子自信樂觀,自己就要自信樂觀,這樣才能培養一種積極的心態。

  Harvard希望法則

  要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並不是要父母對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遠讓孩子看到

  希望”。可以說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但很多人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卻因為方法不當,把孩子的希望給抹殺了。

  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有關希望和信心對人影響的實驗。

  他們從1~6年級各選了3個班級共18班,對班裏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態度將一份占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任課老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守秘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時,已經是8個月之後,這時他們對18位學生進行了複試。奇跡竟然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每個人的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情緒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當初那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隻是羅森塔爾教授隨機挑選出來的,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些學生更聰明。

  但在這8個月的時間裏,羅森塔爾的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的能力評價,當認為這些同學特別聰明時,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從而使各方麵得到了出乎意料的進步。結果,這些同學竟然真的成為了聰明的學生。

  這就是“希望”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人們把這種由他人的希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的變化的情況,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通過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知道,你對他人的希望總會間接地產生一些巨大的影響。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一旦對他人有意或無意的寄托希望,對方就會產生相應於這種希望的特性。同樣,對於教育來說,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一個非凡能力的人。一個孩子是否可以成才,關鍵是家長是否像對待天才一樣對待他。家長以積極的態度給孩子以希望,並始終讓孩子看到希望,孩子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家長對孩子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

  希望法則,並不是要父母對孩子寄予多少希望,而是“要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我們知道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寄予希望的,隻是很多人

  §§希望法則:要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常常因為采用方法不當,在悄無聲息中把孩子的希望抹殺了。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過錯,經常對孩子喊“你怎麽這麽沒出息”、“你真笨”、“我看你是沒希望了”之類的話語,作為父母的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在現實生活中,因絕望而悲觀、意誌消沉的孩子俯拾即是。要想讓孩子永遠對人生充滿希望,必須讓他有成功的體驗,不斷賞識和鼓勵孩子,這些能幫孩子從生活和學習中學到應付困難的技能和信心,從而堅持不懈自己的目標,最終走上成功之路。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世界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意誌堅強的人,另一類是意誌薄弱的人。後者在麵臨困難和挫折時,總是選擇逃避畏縮不前。他們極易受到傷害,從而灰心喪氣,放棄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們的也隻有痛苦和失敗。但意誌堅強的人不是這樣,他們內心有著一股堅強的特質,在麵對困難時,他們仍用內在的勇氣來承擔外來的壓力和考驗。

  美國人善於讚賞孩子,無論他們做的怎樣,都需要經常誇獎說“很好”、“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之類表揚的話,這就是采用希望法則來正麵激勵孩子。但中國家長卻恰恰相反,他們對孩子期待值很高,卻不善於運用希望法則,反而喜歡挑毛病、找差距,孩子盡管取得90分的優秀成績,仍然會追問為何丟了10分。這種過高的要求往往適得其反,扼殺了孩子心中的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