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高加索故事(二)

  ◎ 汪家明

  高加索位於俄羅斯的南部邊陲,距莫斯科大約一千四百公裏,到頓河才剛剛走了一半。大高加索山以南是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小高加索在格魯吉亞境內,南麵毗鄰土耳其。

  一八二○年,二十一歲的普希金(圖1)由於“俄國到處都流傳著他的煽動性的詩”,被沙皇以任職名義流放到南疆。他出生於貴族之家,在培養貴族子弟的皇村中學讀書、畢業,然後到外交部做事,一直生活在彼得堡榮華富貴的社會圈裏。天知道他那反叛的性格和令人驚訝的才具來自何處,十多歲就以詩名滿天下。似乎是冥冥中給了他一個機會,剛剛燃起的烈火一樣的詩情,與高加索奇異的景色和民風一碰觸,就產生了《高加索的俘虜》(1821)——他自稱為“流亡的琴弦的歌,和我的靈感的遊戲”。

  《高加索的俘虜》以詩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浪漫故事:一位俄羅斯青年被車爾吉斯山民俘虜了,像古代戰俘一樣,他被釘上腳鐐,扔在高加索山上,等待死亡。夜晚,一個車爾吉斯女郎,給他送來馬乳。瓊漿般的馬乳和美妙的女郎,使他有了生活下去的欲望。白天,他拖著鐐銬在山中遊蕩;晚上則在山洞裏品嚐女郎偷偷送來的“酒,馬乳,雪白的黍米,和從蜂房取出的芬芳的蜜”。由於語言不通,他們用眼睛和手勢談話。她給他唱了不少山歌。她知道了,他曾生活在安逸和愛情之中,但現在卻對一切失去了興趣;他不明白,她給他的是女性的同情,還是少女的初戀?

  在大山之上,俘虜常常呆望積雪的山巒,暴雨來臨前腳下的烏雲,盤旋的巨鷹以及轉眼間歸於平靜的草原。他感歎車爾吉斯人的習俗:經常是全身武裝,快馬和男人如同一體,箭一般飛奔在山穀;陰雨時,他們圍爐而坐,把時光消磨。“然而,單調乏味的和平 / 使好鬥的心感到厭倦 / 追尋歡樂的節日遊戲 / 常常為殘酷的節目擾亂 / 有時候,席間瘋狂的笑鬧 / 伴以刀劍嚇人的揮舞 / 奴隸們的人頭四處亂飛 / 年輕人鼓掌而又歡呼……”

  終於,女郎向年輕的囚徒獻出了自己,他接受了,但卻無法愛她,因為他早就厭倦了“愛情的遊戲”。他以城市浮華生活的經驗,認為這不會使她的心長期悲傷,美麗的女郎很快會愛上別的男人。

  “日子像浮影般掠去”。有一天,俘虜看到所有車爾吉斯男人都騎馬外出,去應付一場戰爭了。夜裏,他想趁這極其難得的機會逃走。“但他的鐐銬是這麽沉,河水這麽急,這麽深”。此時,女郎帶來了鋼刀和鋸子,一邊流淚一邊鋸斷了鐵鏈,並把鋼刀交到他手上。“你自由了,去吧!”女郎說。俘虜跳進了河水,遊到對岸,“而這時,波濤突然嘩響,遠處發出微弱的呻吟……他爬到了荒涼的岸上,回頭一望……她不在山腳,也不在岸上,一切死寂……他一切都明白了”。

  漆黑的天色漸漸發白,

  白日爬進了幽暗的山穀,

  朝霞升起來。解放了的俘虜

  已經走上遙遠的山路。

  在他前麵,在霧色裏,

  俄羅斯的刺刀閃耀,

  間或聽到放哨的哥薩克

  正在山坡上彼此喊叫。

  故事就以這樣的詩句結束了,並不曲折,甚至有些乏味,但這個故事一旦與高加索連接起來,就產生了奇特的魅力,轉眼間傳遍俄羅斯。人們第一次在詩歌中見到偏遠、野性、迷人的高加索,知道了那些剽悍的山民,他們有著純樸、善良的心和獨特的生活準則。而故事中所展現的“文明人”和“自然之女”衝突的主題,則開啟了一個俄羅斯文學時代。

  我喜歡這部長詩的結尾:剛剛敘述了少女投河自盡,卻轉而平靜、從容地描寫清晨充滿生命意象的細節,俘虜的冷漠中有著某種驚心動魄的真實。

  在流放中,普希金還寫了另一部長詩《茨岡》(1824)——

  茨岡姑娘愛上一個因為逃離城市生活,而四處流浪的俄羅斯貴族青年。他們如膠似漆地愛了兩年。姑娘膩煩了小夥子的專製和妒忌,愛上了另一個男人。小夥子妒火中燒,姑娘的老父親告誡他不要這樣:“青春比鳥還要自由,什麽人能夠把愛情阻撓?快樂輪番地賜予一切人。”可是小夥子還是殘忍地殺死了姑娘和她的情人。悲痛的老人對凶手說:“離開我們吧,你高傲的人”,“你生來不是為粗野生活,你尋求自由隻為了自己!” (圖2)

  這個故事在精神上與高加索是分不開的。

  平明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高加索的俘虜》中,有一幅車爾吉斯女郎的畫像(圖3)。她側身麵向我們,失神凝望的大眼睛、蜷曲下垂的長發和發辮、窈窕的身姿——多麽美麗的生命,卻隱含著深深的哀傷。還有一幅,是高高的山坡上,俘虜抬頭遠望暮色中的雪峰。美好的山色更反襯出他的孤獨和憂鬱(圖4)。正麵的女郎和背影的俘虜,表現的是完全不同的願望和心意。這巨大的人生反差,預示著悲劇的不可避免。

  一八二九年三月,因厭煩乏味的、被秘密監視的生活,加之向“莫斯科第一美人”岡察洛娃求婚不果,普希金不顧政府禁止他出行的命令,第二次來到高加索,尋找心靈的寄托:“高加索在我眼下展開。我獨自 / 站在高峰,在懸崖的積雪上……捷列克河正在那裏歡騰,咆哮;/ 它歡騰,咆哮,像是初生的野獸 / 從鐵籠裏望見了欄外的食品……可是枉然!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慰安,/ 隻有沉靜的峰巒死死壓著心坎”(圖5)。來年,他求婚成功,但婚後許多浮華子弟追求他的妻子,連沙皇也為了能在宮廷見到這位美人,“賜予”普希金宮廷近侍的任命。他的敵人趁機製造種種謠言,他高傲的心深感被侮辱的痛苦。一八三七年一月,為了維護自己和妻子的名譽,他死於一次敵人預謀的決鬥,年僅三十八歲。他的死震動了整個俄羅斯。(圖6)

  和瘦弱敏感的萊蒙托夫相比,普希金健壯、自信而張揚。他敢於標新立異,在俄羅斯文學的各方麵都是開拓者,無論詩歌、小說、戲劇、遊記還是評論。別林斯基說:“隻有從普希金起,才開始有了俄羅斯文學”;高爾基說:“普希金的創作是一條詩歌與散文的遼闊的光輝奪目的洪流。”《高加索的俘虜》中收有一幅畫於一八三○年的三十一歲普希金的像(圖7),形象高貴而怪異,能看出有色人種的血統——他母親的祖父是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一位親王的兒子,曾作為人質留在小高加索以南的土耳其,後被擄到俄國,跟隨彼得大帝,成為一名將軍。也許,這就是普希金與高加索似有一種神秘的命運聯係的原因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加索的俘虜》誕生五十多年後,一八七四年,列夫·托爾斯泰寫了一篇同名故事。那時托爾斯泰正醉心編寫《俄語讀本》,所選課文主要來自改寫民間傳說或作家的作品。這篇故事想必改寫自普希金的長詩,但裏麵沒有浪漫的愛情故事,而是借被俘和逃跑的情節,細致入微地描畫了韃靼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俄羅斯俘虜的性格。情節結構相同,主題卻已大相徑庭(圖8)。 ■

  (注:文中所引用的詩句,均摘自查良錚的譯作。)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