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海棠詩”和“菊花詩”

  ◎ 徐緝熙

  《紅樓夢》中的詩詞,除《葬花吟》和《芙蓉諫》外,“海棠詩”和“菊花詩”堪稱其中最精彩的詩章。

  品格高雅的賈探春,在病中忽發雅興,倡導組織詩社,正巧賈芸給寶玉送來兩盆白海棠,於是詠白海棠就成了眾詩翁加入詩社的開山之作。對此,小說作者自然不敢怠慢,定要拿出精彩的東西來,既配得上個個不凡的詩翁,也對得起讀者。

  《詠白海棠》,顧名思義,當然是詠物詩了。但是,我們知道,並非曹雪芹在詠物,而是書中的人物,是林黛玉、薛寶釵等人在詠物,或者也可以說是曹雪芹代他筆下的人物詠物罷。要知道,曹雪芹是在寫小說,書中的詩詞大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能用一般的詠物詩來解讀海棠詩了。

  宋代詩人蘇東坡也寫過一首《海棠》:

  東風嫋嫋泛崇光,

  香霧霏霏月轉廊。

  隻恐夜深花睡去,

  更燒高燭照紅妝。

  這是東坡先生在詠海棠,他就是寫海棠之美,表達詩人對花的讚賞和迷戀。把這首詩同《紅樓夢》中的海棠詩比較一下,就不難看出兩者的不同。如果說前者還意在於花,那麽後者則意在於人。這“人”,當然是指詠花之人,也即書中的人物黛玉、寶釵等人,可以說,小說作者是在借花喻人。人物“詠”出了花的品格,而這品格恰恰是這人物自身品格的象征。先看薛寶釵的一首:

  珍重芳姿晝掩門,

  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

  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

  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

  不語婷婷日又昏。

  開首兩句,未寫花,先寫護花之人。“珍重芳姿”者,花既值得珍重,人更自珍自重也,“自攜”句,更寫出一個勤勞素樸、穩重大方的護花人的形象。無怪乎脂評說是“寶釵全是自寫身份”,其實是小說作者在為寶釵寫照。所以緊接著“胭脂洗出”和“冰雪招來”兩句,寫足了冰清玉潔的白海棠的品格,這正是寶釵品格的象征。“胭脂洗出”,點出“白”字,花固然是洗盡鉛華,返璞歸真,詠花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小說中寫薛寶釵不喜脂粉,不事奢華,穿的衣服“一色半新不舊”,她的蘅蕪苑屋外是奇草仙藤,蒼翠欲滴,屋子裏麵卻像“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隻有一個土定瓶供著數枝菊花,並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如此清淡正如白海棠之洗盡鉛華也。所以下麵又有“淡極始知花更豔”這樣精彩的詩句,這是對白海棠的讚美,更是對薛寶釵的讚美。這個“淡”字,還是寶釵品格的突出的特點。

  小說常以冰雪的形象比喻薛寶釵。“薛”本是“雪”的諧音,“薛寶釵”,雪中寶釵,即所謂“金簪雪裏埋”也。作者又稱之曰:“山中高士晶瑩雪”,既是“高士”,又如雪一般的晶瑩。雪有兩個特點,一是潔白,一是冷。這兩個特點寶釵都具備。“冷”正是寶釵品格另一個突出的特點。這位“冷美人”吃的藥也叫“冷香丸”。所以用冰雪比喻寶釵最為妥帖。“冰雪招來露砌魂”的詩句,說白海棠猶如冰雪之魂,薛寶釵也正是冰雪之魂。

  再看黛玉的一首:

  半卷湘簾半掩門,

  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

  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

  倦倚西風夜已昏。

  起句也是不寫花,先寫看花的人。土是冰,盆是玉,不沾染一點汙泥,極言花之潔白無瑕。這不禁使人聯想起黛玉《葬花吟》中“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詩句。花的高潔,乃喻人的高潔。“偷來”和“借得”二句,寫海棠之美,不但寫其色,而且寫其魂。色是梨蕊,魂乃梅魂,我們由花及人,黛玉的超塵脫俗的美,她的瀟灑飄逸的風骨神韻,盡在其中!至於“月窟仙人”和“秋閨怨女”以及“嬌羞默默”等詩句,更活脫脫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生動寫照。

  至此,我們不難體會到,海棠詩詠物乃其“表”,借花喻人才是其“裏”。

  有了海棠詩,再寫菊花詩,如果還是同一格式,同一用意,那就重複了。大才如曹雪芹當然不會犯這類“低級失誤”。那就必須有變化。這變化小說裏交代得十分清楚。小說很不尋常地用了大段文字詳寫“蘅蕪苑夜擬菊花題”。不僅交代了“擬詩題”的過程,並因此而給寶釵、湘雲(特別是前者)的藝術形象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關於詩題,寶釵說“如今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一個虛字,一個實字”,實字就是菊,虛字則關乎人事,這樣既詠菊,又賦事。例如“畫菊”,這“畫”當然是人事了。詩意也都著意於這人事,而菊反而成了陪襯。這就不是單純的詠物了,比之於海棠詩,就有變化了。詩題共有十二個,以“憶菊”始,以“殘菊”終,組成一個完整的,有整體構思的係列,堪稱古代的“組詩”,這和海棠詩更是大不相同了。不過,兩者的不同,主要還不在格式,而在乎用意。先看薛寶釵的《憶菊》:

  悵望西風抱悶思,

  蓼紅葦白斷腸時。

  空籬舊圃秋無跡,

  瘦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隨歸雁遠,

  寥寥坐聽晚砧癡。

  誰憐我為黃花病,

  慰語重陽會有期。

  開首兩句就點出一個“憶”字,由此這個“憶”字貫穿全詩。“抱悶思”、“斷腸時”、“秋無跡”、“夢有知”都在烘托渲染這個“憶”字。誰在憶,當然是做詩人在憶。憶什麽?這個問題似乎很蠢,當然是在憶菊呀,妙就妙在如果我們細細品味,就會體會到,這菊的背後,還是人,所以憶菊其實就是憶人。這“人”之所以要“憶”,在於離別。“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癡”,如此情深意長,如此刻骨銘心的相思,如果我們解讀成是作詩人對離人的思念,不是更貼切嗎?這“離人”是誰?眼下的薛寶釵當然還沒有“離人”。但以後的寶釵,卻是有“離人”的,那就是賈寶玉。寶玉“懸崖撒手”,釵玉從此分離。空房獨守的寶釵能不苦苦相思?這首“憶菊”,曹雪芹是否有借以預示釵玉今後的分離以及分離後寶釵的苦思之情?或者說,是為那時的寶釵的心境和命運寫照?如果此說能成立,那麽“斷腸時”、“夢有癡”、“心隨歸雁”,癡癡地“坐聽晚砧”,以及最後期待有重逢之日等等,就都不難理解了。

  《憶菊》表明,菊花詩的用意(或者說功能)和海棠詩明顯不同。海棠詩用花的品格比喻人的品格,菊花詩則除了抒寫吟詩人的情性、胸懷、抱負外,還有暗示人物將來的境遇和命運的作用。我們知道《紅樓夢》中的詩詞,均非隨意點綴的閑文,常常寓有深意。曹雪芹又常用書中人物的詩詞暗示人物將來的命運,最明顯的例子如《葬花吟》。早在清代就有人把它看成是詩讖。與曹雪芹淵源甚深的清代詩人明義作《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其中第十八首中就有“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感真自不知”的詩句。《葬花吟》中如“試看春盡紅顏老,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詩句,確實就是讖語。《憶菊》當然不是詩讖,詩中也談不上有什麽讖語,但它暗示人物將來的境遇和命運的作用,是很明顯的。

  再看林黛玉的《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

  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

  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

  解語何妨片語時。

  詩從起句始,一連四問,問得深切,問得震撼心靈。“孤標傲世”是讚菊,菊傲霜鬥雪,不與百花爭春,直到百花凋落時它才盛開,所以有“一樣花開為底遲”之一問。孤高傲世,不與群芳爭豔,不與世俗同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正是黛玉品格最突出的特點。所以讚菊也正是讚人。正因為“孤標傲世”,平生唯一知己又離她而去,既無可偕隱之人,又何堪這無邊的寂寞和不盡的相思!“舉世無談者”,隻能與“解語”的菊花傾訴衷腸,這是何等孤高,又是何等孤單!“休言”與“何妨”,看似灑脫,其實包含著多少無奈與悲情!問菊所傳達的,當然不會是黛玉眼前的境況,而是她的將來。我們還可以參照黛玉所作《菊夢》中的四句詩:

  睡去依依隨雁斷,

  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

  衰草寒煙無限情。

  這裏所傳達的信息,也是十分明白的。這“衰草寒煙”,令人聯想到“寒煙漠漠,落葉瀟瀟”,這八個字是脂評所引用的曹雪芹所作的八十回以後數十回中的文字,是黛玉亡故後寶玉憑吊人去樓空的瀟湘館所感受到的情景。這八個字同第二十六回中的“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恰巧成對。那是寶玉信步走到瀟湘館所感受到的美景,此時的寶黛正沉浸於綿綿情意之中。不想到後來,這美好的情景,竟被漠漠寒煙和瀟瀟落葉所代替。《菊夢》是否暗示著這悲劇的結果呢?

  寫到這裏,忽然想到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為什麽海棠詩薛寶釵居第一,而菊花詩則由林瀟湘奪魁呢?我想,大概是因為薛寶釵近乎海棠,而傲霜鬥雪的菊花更適合林黛玉吧。傳說唐明皇曾用海棠比喻楊貴妃,而小說中也把寶釵比之於楊妃,寶玉還曾為此得罪了這位姐姐。這已是題外之話,就此打住吧。 ■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