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先儒的哭喪之禮

  ◎ 伊 人

  孔子厭惡“野哭”

  博物學家達爾文說過:眼淚是眼睛的冷卻係統,在眼睛因情感洋溢而過熱或熱血沸騰之時發揮作用。當代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哭泣隻是一種宣泄,和排尿並無不同,淚水所含的化學物質和蛋白質若濃縮起來,可導致如沮喪或潰瘍之類的毛病。這些說法當然有科學的道理,但顯然少了些“人文氣息”。事實上,哭泣往往也是某種文化的展示,特別是在喪事活動中,哭泣的文化表征意義尤為昭然可觀。

  讀儒家經典《禮記》,從中看到大量關於喪儀的記述,包括極為嚴格而細密的哭喪之規,使我們深感先儒喪禮文化之博大幽深和精致入微。由此也可以看出科學家關於“哭泣”之論的簡單和淺薄。若襲用孔夫子的句式來說,便是:哭喪,哭喪,眼淚雲乎哉!

  《禮記》中明確記道:“孔子惡野哭者。”所謂“野哭”,不是指到野地裏哭或粗野的哭,而是指那種不分對象、不管場合、位置和規矩的哭喪。“野哭”不合於“禮”,所以孔夫子對之厭惡。

  哭喪之禮首要者,就是分清尊卑之序。在孔子之世,至尊者是周天子,天子“駕崩”,普天下的臣民都須為其哭喪。向天子吊喪的諸侯,還得按與王家同姓、異姓而分別就位行哭喪之禮。諸侯的某國君“薨”,天子則可以“使有司哭之,為之不以樂食”,就是派個官員去哭喪致哀,而天子本人僅須在用膳時不奏樂作為一種表示。

  君主所親近的臣仆或妾死了,他可以表示哀悼,但須謹守“君不撫仆、妾”的禮規,無論對那死者曾經怎麽寵幸親近,也不可以去撫摸其屍體,顯示哀憐之情。魯昭公幼時喪母,曾受其父的一個妾撫育,擔當撫育之責的妾當時稱之為“慈母”。這位“慈母”是個善良的人,在她亡故之後,昭公感念她的撫育之恩,為之服喪誌哀。禮儀司的官員阻止說:“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結果昭公還是沒有聽他的。孔子也認為,“喪慈母如母”是一種非禮之舉。

  還有記錄在《禮記》中的“不撫”之規:“嫂不撫叔,叔不撫嫂”。——小叔子死了,當嫂子的不可以在哭喪時用手觸摸他;嫂子死了呢,小叔子也不能碰觸她的身體。這顯然是出於“男女有別”的考慮。即使叔嫂年齡相差較大,而且是“長嫂如母”,小叔子隻是個五六歲的孩子,也不能在哀哀哭喪之際,壞了“不撫”的禮規。

  哭喪之所勿馬虎

  哭喪的場所以及位置,也有一定的禮規,絲毫馬虎不得。《禮記》中有孔子為哭喪之所而躊躇的記述:

  伯高死於衛,赴於孔子。孔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於野則已疏,於寢則已重。夫由賜也見我,吾哭諸賜氏。”遂命子貢為之主。

  有個名叫伯高的人死在衛國,其家人向孔子報喪。孔子說:我在哪兒哭他呢?本家兄弟死了,我到祖廟裏哭;父親的朋友亡故,我在祖廟門外哭;死者是老師,我在寢室裏哭;朋友過世,我在寢室門外哭;一般熟識的人死了,我到外麵空地去哭。對伯高呢,去空地哭他顯得疏遠,在寢室裏哭禮分又重了。他本是子貢引見於我的,我就到子貢那兒去哭吧。於是就叫子貢做接受為伯高哭喪的主人。在書中另有一條:“哭朋友者於門外之右,南麵。”——對死去的朋友須在門外的右邊,麵朝南而哭。可見哭喪不僅要在喪禮規定的場所,還不能搞錯了方向和位置。

  《禮記》中有兩則關於子思喪母的記述:

  子思之母死於衛,柳若謂子思曰:“子,聖人之後也。四方於子乎觀禮,子盍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無其時,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子思之母死於衛,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於他室。

  子思(孔伋)生於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他的剛屆“知天命”之年的父親孔鯉,也不幸在這一年亡故。子思的母親當時想必年紀尚輕,所以就改嫁了別的男士(可能是衛國人)。子思之母死於何時,不得而知,筆者揣測其時子思年紀還不大,所以不夠“成熟”。這從以上兩則記述可以看出——前一則裏,那個叫柳若的告誡他,你是聖人之後,四麵八方的人都要觀看你如何為亡母行喪禮,可要謹慎嗬。子思不以為然地說,我有什麽要謹慎的呢?還說禮、財、時這三樣,少了哪樣都不能舉行喪禮。這口氣挺衝的。後一則說子思到自家的祖廟為亡母哭喪,有個門人(此“門人”不當指為子思的門徒)對他說:“庶氏家的母親死了,為什麽要在孔氏祖廟裏哭?”子思這回腦子有點清醒,說“我錯了!我錯了”,於是又另換地方接著哭。

  《禮記》中還有一則子思哭嫂的記錄,這是從其師曾參嘴裏說出的:“曾子曰:‘小功不為位也者,是委巷之禮也。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當時為關係較疏的親屬服喪,一般時間不長(五個月),叫做“小功”。曾參說,對小功喪禮不按規定的位置哭泣,那是小巷子俗人的做法,而子思為嫂子哭喪時站的位置很對,並隨著婦人領頭的樣子跳腳號哭。這是稱道子思謹守哭喪之禮。不過,子思的這位亡嫂應不是其親嫂,很可能是堂嫂,因為據典籍上說,子思也是孔夫子的“一脈單傳”。

  更有意思的是那種不情願的哭喪之禮。《禮記》中記載,齊國的大夫陳莊子亡故,向魯國報了喪,這分明是要魯國也為其行哭喪之禮;魯穆公心裏不樂意:你們的大夫死了,也要我們哭喪,不是強人所難麽?魯穆公於是向縣子谘詢,縣子說:“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勿哭?且臣聞之,哭有二道:有愛而哭之,有畏而哭之。”這是說,如今那些大國的大夫炙手可熱,與中原各國有政事的交往,某個大夫一旦死了,雖然我們並不想為他哭,但又怎能不為其行哭喪之禮呢?又說哭有兩種:一種是懷有愛意而哭,一種是因為畏懼而哭。魯穆公問他怎麽辦,縣子建議“哭諸異姓之廟”——即在相異於姬姓(魯國國君的姓氏)的宗廟裏行哭喪禮。結果,縣氏的宗廟就臨時用來作為哭喪之所。魯穆公既然是情非所願的“有畏而哭”,在領頭哭喪時,眼淚想必是不大會有的,頂多幹嚎一通,做做樣子而已。想象一下那種“哭喪”場麵,實在是有點滑稽。

  哭喪跳腳有講究

  先儒的哭喪之禮還有一種規定動作:踴。所謂“踴”,就是哭喪時與號哭相配合的跳腳。用跳腳來宣泄內心的悲痛,這本來是很自然的。然而,先儒喪禮中的“踴”,卻不可以率情而為。踴和哭一樣,須因哭喪對象的不同,而各有所異,位置、動作、節奏等都有煩細的規定,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哭踴有節”。

  《禮記》中明確規定:“公七踴,大夫五踴,婦人居間,士三踴,婦人皆居間。”這是說,諸侯國君從死到入葬,須跳腳痛哭七回,對死去的大夫是五回,士死了隻能享受三回;哭喪時喪家的男人們首先哭踴,然後是喪家的女人們哭踴,最後才是吊喪的賓客哭踴,哭踴的順序和各自的位置都有禮規,是不能亂來的。這裏沒說天子幾踴,“九五之尊”的天子享有“九鼎”,而一旦“駕崩”,那就該享受最高級別的“九踴”吧。至於士以下的庶民,死後恐怕也隻有“一踴”的資格了。

  每回哭踴都須遵照一定的節奏,所謂“哭踴三者三”,即每哭一節而跳腳三次,哭三節跳腳九次便是“成踴”一回。有時喪家的主人正袒露著左臂在哭踴,忽有大人物上門來吊喪,這時主人得中斷哭踴去迎拜,然後再回到原位把哭踴未了的部分給補足、完成了。

  怎麽跳腳也很有講究。《禮記》記有以下一則:

  孔子曰:“為伯母、叔母疏衰,踴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踴絕於地。知如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孔夫子在這裏說的是因親戚的親疏,跳腳也因之而異。伯母、叔母不如自家的姑母、姐妹親(後者有血緣關係),所以前者亡故,即使在齊衰喪禮上,哭踴時前腳掌也不能離地;而為後者的“大功”喪禮,哭踴則須整個腳都離地,腳離地的“哭踴”顯得更悲痛一些。孔夫子說,如果知道了這裏麵的道理,也就是掌握了禮文的規矩啦!那麽,反過來說,不管親疏關係或貴賤之別,率情恣意地跳腳哭泣,這便是“違禮”的行為了。

  孔子有個叫有若的學生,據說他的相貌酷似乃師。孔子逝世之後,幾個門徒一度把他當作先師的替身,“師之如夫子”。就是這位有若,曾經對哭踴之禮表示了異議。有一天,有若和同學子遊(言偃)閑立在街頭,看到有個小孩正為懷念其父母而傷心啼哭,有若便感慨地說:“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我真不理解哭喪中跳腳的規矩,我想去除這種禮規已有很久了!悲情在此自然流露,就該像這個小孩一樣!”)在有若看來,繁文縟節的哭踴之禮,遠不如真實、自然的悲痛之情。

  有若的這番話立即遭到同學子遊的反駁,子遊認為“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把直接表達情感而不加規束的做法,歸之為落後野蠻的“戎狄之道”;接著說了一通“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的禮道,最後結論是:“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所以你對禮的這種指責,其實並不是禮本身的瑕疵。”)《禮記》載錄孔門弟子之間這番異議和辯駁,意在申明、強調禮道之不可懷疑和動搖。有若在這裏當了一回“活靶子”。 ■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