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布衣才子 薦入仕途

  任何一個政治人物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從事政治活動的,此所謂“時事造英雄”。

  朱元璋出身草莽,和西漢高祖劉邦有相似之處,但朱元璋的見識和雄才大略則又在劉邦之上,從起兵濠梁到定鼎南京,其間的運籌決策,雖不乏謀臣智囊為之效力,但往往有他自己的主見。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殺伐,終於剪滅群雄,掃清殘餘,開創了朱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1368—1644)一統天下的基業。

  “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元璋深明此理。為鞏固政權,打牢根基,他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舉措:

  一、輕徭薄賦,扶持農業。實行輕徭薄賦等多種扶助農業生產的政策,使大亂之後的廣大農民有一個休養生息、相對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如:洪武三年(1370)下令,凡是有力量開墾荒地的,“不限頃畝”,皆免三年租稅。在洪武數十年內,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為以後各代嗣君統治天下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二、分封皇子,屏藩京師。奪取了天下,便給自己的兒子們封王賜爵,這是曆代帝王的老製。但朱元璋更具心機,他的分封,不隻在於讓皇子們享受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分封到全國各戰略要地,讓他們作環衛京畿的屏藩。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除第九子、二十六子早死,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外,其餘二十三個兒子都分別在洪武三年、十一年、廿四年,封王就國。王府都有屬官建製和軍衛建製,有一至二個護衛甲士(一個護衛通常為甲士三千名)。至於西北、北部等邊防重鎮如秦王、晉王、代王和燕王等,則護衛更多,多的如燕王有一萬九千人,在必要的時候還將給他們調遣中央軍隊的權力。這的確起到保衛邊防、抵卸外寇侵擾的作用,但也使大明一統江山變成一個頭輕重腳的虛架子,埋下了“建文削藩,諸王自危,燕王‘靖難’,建文遜位”這麽一場同室操戈的禍根,造成數十萬人死於非命,大批文武臣工慘遭滅門的慘劇。

  三、軟硬兼施,網羅人才。如果說,打天下時,武將重於文官,那麽治天下則是文治重於武功。故當朱元璋還在號稱吳王時,便采取了開科取士的方略,定鼎後,更以改良科舉製度為急務。《明史·誌第四十六·選舉二》載:吳元年,設文武二科取士之令。洪武三年,又詔曰:“自今年八月始,將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實相稱者。朕將親策於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但仍有不少知識分子出於種種原因拒絕做官,有的以前朝遺民不肯出山;有的視入仕為畏途而自甘淡泊,不願應試從政。朱元璋是個權威欲異常強烈的人,不肯忍受這種不肯合作,“自外其教”的現象,於是又在科舉之外另辟蹊徑:一方麵令地方官員把當地的著名文士,分別以“明經”、“史才”、“博學”、“文行”等列名舉薦,由皇帝特詔征辟。另一方麵采取威逼就範的手段,迫使他們出來為皇家效力,在其主持製訂的《大明律》中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後其家,不為之過。”不為君用,不僅有殺身之禍,而且有滅門之患,多麽駭人聽聞,令人不寒而栗。朱元璋就這樣一拉二逼,雙管其下,最大限度地網羅一批鴻才碩儒,如方孝孺、解縉、周是修、胡儼、金幼孜、黃淮、蹇義、夏原吉、黃子澄、胡惟庸等人身列朝綱,成為他政治機構中的得力助手。

  四、排除隱患,屠戮功臣。在中國曆朝的開國史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臣與皇權之間的矛盾問題,所謂“功高震主”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俗諺,便是形容這一對矛盾的產生和解決的高度總結。朱明王朝也不例外,而株連之廣,屠戮之慘,則是超曆史的。據《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三載:“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圖謀不軌伏誅,……即發羽林掩捕,考掠具狀,磔於市,並其黨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皆伏誅,僚屬黨與凡萬五千人,株連甚眾。群臣請誅李善長、陸仲亨等。”“十二月,致仕學士承旨宋濂以孫慎坐胡惟庸黨被刑,籍其家,械濂至京。上怒,欲誅之……”“時四方怨仇相告訐,凡指為胡黨,率相坐,收重獄。”“太師李善長自縊。”“命刑部以肅清逆黨事播告天下,韓國公李善長,列侯胡美、唐勝宗、陸仲亨、費聚,已故侯顧時、陳德、華雲龍、王誌、楊景、朱亮祖、梅思祖、陸聚、金朝興、黃彬、薛顯,都督毛驤、陳萬亮、耿忠、於琥,凡二十人。”這些都是為朱元璋南征北戰,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元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還有“靖寧侯葉升坐交通胡惟庸”而伏誅的事。一個胡惟庸案竟遷延十多年,不斷勾致株連,屠戮幾及二萬,真是除“惡”務盡,斬盡殺絕而後己。又同書186頁載:“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乙酉,涼國公藍玉以謀不軌伏誅,磔於市,夷三族,諸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將卒,坐黨論死者可二萬人,蔓延過於胡惟庸。三月辛酉,會寧侯張溫、都督蕭用、沛陽侯蔡罕坐藍玉黨伏誅”。最後連傅友德、馮勝等僅存的元勳宿將都殺了。187 頁有一段評論:“以一人跋扈,遂疑尾大之圖,倉促起機,傅會難明之事,株連者四萬,朱侯者二十,周納深文,亦雲慘矣!”在這四萬無頭鬼中,真有罪該殺的應該是極其少數,極大多數都是冤死之魂。結果導致中央政權人才銳減,力量空虛。

  五、廢中書省,實行極權統治。朱元璋是一個心機極深的人,也許早有所悟,也許由於胡惟庸案的警醒,他意識到宰相一職對皇權的威脅:中書省無異於朝廷與文武百官、天下萬民之間的一道銅牆鐵壁,中書省的行政長官宰相,無異於第二個皇帝。所以,當胡案發生後,立即:“詔罷中書省,廢置宰相,其官屬盡革,唯存中書舍人。十五年,仿宋製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等。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明史·職官誌》)“陛六部官秩,仿古六卿之製,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同上)這一招達到了皇室的高度集權。

  盡管楊士奇謝絕了一次次縣、府學官的任命,但他終究擺脫不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知識分子的老路。建文元年(一三九九年)正月,朝廷的征召令改變了楊士奇的現實生活,並決定了他的後半生,這一機遇,使他的政治抱負有了得以施展的機會。據載:“是月,敕修《太祖實錄》,以禮部侍郎董偏、王景為總裁官,太常少卿廖高遜副之,召國子博士王伸、漢中府教授胡子昭等,時楊士奇以布衣被薦,征為教授,方行,修撰王叔英複以史才薦,遂同召,俱授翰林編纂官;上複命侍講學士方孝儒而總其事。”(《明通監·惠帝建文元年》)從此楊士奇便從民間步入仕途,一三九九年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楊士奇並非科舉出身,而是憑著自己的“德才”被逐漸發現走上政治舞台的。他一進翰林院,便以自己的博學多才,見解精深在這鴻儒雲集的地方初露鋒芒,於是方孝儒先生推薦士奇為撰修《太祖實錄》的副總裁。不久,吏部奉命考核史館諸儒,尚書張沈看完士奇的卷子後不禁讚歎道:“此非經生言也。”於是奏請第一,授士奇為吳王府審理副,仍在史館供職。由此可見士奇並不是一個死讀經書的迂腐書生,而是一個很有頭腦、有經世之才的政治家。後來,他在輔導成祖的太子朱高熾時曾就“太子喜文辭,讚善王汝玉以詩法進,士奇曰:‘殿下當留意《六經》,暇則觀兩漢詔令。詩小技,不足為也。’”(《泰和縣誌·楊士奇傳》)此言旨在勉勵太子,但從中也可看出他的誌向:他看不起詩辭歌賦這些文學小技,而是希望太子(當然也表明了自己)要當一個治理國家的政治家。他處事穩健,城府很深,史稱他“奉職甚謹,私居不言公事,雖至親不得聞。在帝前舉止恭慎,善應對,言事輒中。”這固然反映了明王朝的高度專製,造就成了大臣們的謹慎風氣,同時也說明了士奇處事的老練,他正是憑著這種特點,才在風雲變幻的宦海裏得心應手地保存了自己,為當時的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