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詩書為本 遊曆江湖

  長期的孔孟之道的教育,不僅使年輕的士奇博學而聞名於鄉裏,而且也使他形成了牢固的“仁者愛人”的觀念,加上他性格寬厚溫良,因此很受人們歡迎,跟他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塾館越辦越紅火。這時的士奇已經成了一個很有政治抱負的青年了。他在教書之餘,作《養心說》闡明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讀《契丹誌》,每每掩卷慨歎,作詩以明心誌。可惜這些著作沒有留傳下來。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在童子之時,便已植根於立身處世之正道,著眼於國家萬民、天下治平的大事,而不在於個人的功名利祿。在有關楊士奇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他關心人的故事。

  士奇十六歲這年,一天,有個年輕的讀書人拿著書,愁眉不展地路過他的塾館,士奇挺納悶,便過去詢問。原來那人因為家有老母,自己無法供養,正在心中為此憂傷。他聽後感歎地說道:“誰沒有母親呢?”於是便問他:“你能讀《四書》、《五經》嗎?”那人回答說:“能”。士奇想了想便把自己的學生分出一半來給那人,讓他靠這些學費去供養母親。士奇的母親得知此事後,不但沒有責怪兒子,反而讚許地說:“假使這孩子當了官,必能救濟百姓,肯定不是貪官”。

  楊士奇二十歲那年,他姑姑全家得了傳染病,無法起床,那些原來和他姑姑家關係不錯的人們,現在一個個都不上門了。士奇得知消息後說:“他們是我父親的親人,也是我的親人,不能眼看著不管。”於是不顧被傳染上病的危險,跑到姑姑家照顧病人們,他每天在那裏灑掃門庭,煮飯熬藥,直到他們全家康複後才離開。

  從這些平凡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楊士奇身上具備著那種關心貧弱的美德和為人正直善良的一麵。自然,這也是他長期生活在下層人民中間的結果。直到做官後,他還常對家人說:“我見人有樂如己之樂,有憂如己之憂。”(《東裏集》陳賞作《楊士奇傳》)因此我們認為,創始的這種思想感情,對他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士奇的名聲越傳越遠,以至當地的郡縣幾次聘他當學官,他都沒有去。

  二十五歲後,楊士奇為了開闊自己眼界,便離開家鄉到外麵遊曆教書。他先到章貢郡,郡守早聞士奇之名,對他很為器重,請他任琴江縣學的教諭。琴江縣令邵子鏡與他亦是一見如故。子鏡這人為官雖然廉潔,但待人處事很苛刻,士奇經常規勸他。一次,有個江西永豐籍的客商路過琴江,由於沒有“路引”(通行證)被扣留下來,接著關吏又查出他有數百貫偽鈔,這罪過就更大了。邵子鏡在審理此案時,咬定這些偽鈔是那商人自造的,便派人拷問他。那商人大呼冤枉,說:“我乃一介山野小民,正因為自己辨認不出鈔之真偽才收到這些假鈔,我也是受害者呀!”邵子鏡拿不定主意了,便去請教士奇。士奇想了想問他:“你沒檢查一下他有無真鈔嗎?”邵子鏡回答說:“真鈔倒是也有數百貫,可是我覺得以偽鈔來審判他更容易有收獲。”士奇聽罷嚴肅地說:“製作偽鈔當然要從重處罰,但我們不能按想當然來處置人呀!在我們老家也有人因為偽鈔罪而禍延數家,犯人有的被充為奴,有的遭到殺戮,我們怎能如此輕易地定罪呢?”邵子鏡覺得士奇講得很有道理,便派人燒毀了那些偽鈔,隻按無路引的過錯處分了那商人。事後邵子鏡出於對士奇的佩服,經常與人說起此事,不久,這事的原委傳到了那商人耳朵裏。商人非常感激士奇,一天,拿了五十兩白銀在夜間悄悄送到他住處,沒想到士奇一見此狀,頓時變了臉色,厲聲說:“此事非我所管,我並不知道情況,你快把這些東西給我拿走,離開這裏吧!”那商人嚇得立刻收起銀子,心有愧疚地走了出去。

  可見楊士奇青年時代就是一個秉公善斷、正直不貪的人。

  楊士奇在琴江隻生活了半年,便離開那裏先後到了湖南、湖北遊曆教學。這期間他結識了一批在全國有名望、有才識的人,與他們互相磨礪,提高學業。據《明史·三楊傳》記載,他“館江夏最久”,而根據他自己的回憶,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到達武昌(即江夏)的時間是洪武二十三年(一三九0年)左右,那時他大約是二十七、八歲,在那裏他一共生活了七年,於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返回故裏。

  士奇在十多年的遊曆、學習中,思想日臻成熟。這期間他“涉跡湖湘漢沔,所交鴻儒碩士,所談道德仁義,所受清明。粹溫者養之,直而資之,深芳潤內,融彪炳燁乎外見濡毫,引紙力追古作,於是聲名洋溢。”(《東裏集》黃淮作《少師東裏楊公文集序》)我們從他送朋友的一些“詩序”中,可以看出士奇早期的思想。他的一個朋友曾士榮是位學官,但在一次吏部規定的考試中成績不佳,被降職為吏。為此士奇很發了一段感歎:“古者論士,先德行而後文藝,後世重文藝。故士有敦行寡文者或摒棄不錄,士榮遊邑庠,其孝友行於家,忠信重於鄉,問學信於師友,今年部使者行郡縣勵新學校,考諸生經義,不治者罷黜為吏以懲,士榮與在道中。知士榮者莫不枉其去,因此非世所稱敦行。”(《東裏集·贈曾士榮序》)由此可見,楊士奇對那種先文藝而後德行的風氣很為不滿,他認為隻有觀其人的道德忠信的實際行為,才是取官的首要標準,而那種隻考文辭的作法,起不到督促人們去“行”的作用。這一段話體現了楊士奇注重實際反對空談的思想。他在後來當政時仍舊是堅持了這一思想的。

  他的另一位朋友鍾潛,官授保寧府蒼溪縣學訓導,地偏職低,眾皆谘嗟歎息,但是他對這位朋友卻談了這樣一番道理:“君子之於道不擇事而行,不分地而處;用一鄉則道征於一鄉,用一國則道征於一國,用天下則道征於天下,曷經不得哉?”這些話裏,固然有勸朋友安心工作的意思,同時也反映出他這樣一個觀念:官吏的職責便是推行“道”,即封建的綱常倫理等東西,在他認為,隻要每一個官員在他職權範圍內都按“道”行事了,那麽一個“長治久安”的一統局麵便會到來了,他自己正是力行這一信條的。

  關於楊士奇遊曆中的活動細節,《楊氏家譜》中還有這樣一些記載:在湖北,士奇曾住在一位同鄉家裏,這個同鄉開了一家裁縫鋪。新春佳節之際,同鄉便請士奇書寫一副春聯。士奇揮筆寫道:“金針引動獨龍行,銀剪裁開雙鳳舞。”這副對聯既生動形象,且用筆蒼勁沉著,著墨濃枯相雜,字體生動有姿。對聯貼出後,轟動了全城。從此這家裁縫鋪身價百倍,生意興隆。士奇在漢陽教館時,每日裏仍攻讀不懈,常常讀到深夜。由於他德才很高,周圍的縉紳君子都對他非常敬重。當時,王叔英為漢陽縣令,一日他巡視到士奇教館附近,“聞書言異之,入視焉,文貞避去。見案上詩文一篇,係其所作,曰:‘此公輔器也’,薦為府學訓導。”但是士奇沒有就任。後來“漢陽府學江夏縣學皆強聘訓導,不就。”(《東裏集》陳賞作《楊士奇傳》)。但是此後都指揮齊讓聘請士奇教私塾,士奇即應聘,齊讓對他“尤敬禮之。”(同上)。洪武三十年時,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母子終於團聚。但因生活困苦,楊母陳氏體弱多病,身體每況愈下,於次年(1399)六月十三日去世,享年六十。在外漂泊多年,現又孤獨的楊士奇期望娶妻成家,在親友的幫助下,看上了本縣嚴氏名族文明之女嚴琇,但還未操辦婚事,朝廷的征召令把他征入翰林,此時的楊士奇已是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了。可以說,他的青年時代是在民間遊曆中度過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