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幼年多舛 立誌成才

  “公楊氏,字士奇,其先華陰人,南唐虞部府君輅始居廬陵,再世徙吉水,後至允素乃徙居泰和,故今為泰和人”(《東裏集》王直作《楊士奇傳》)。自第十三世德明、德寬兄弟分縣城東、西而居之後,始分兩派,子孫多有遷徙,而士奇之上世有複居於清溪者,以詩書行誼,繼世不斷。如士奇之高高祖叔球,隱居不仕而博識精通,同邑學者有所疑惑,便去向他質疑,問無不答,因此,時人稱他為“書櫥先生”,叔球長子複圭有三子,第三子賢可(即楊士奇曾祖)名景行號吟窗,尤為出類拔萃,八九歲時從山東村(現隸屬泰和縣澄江鎮)王先生就學時就不同凡響。某日,有一位王氏長者在門外池邊散步,景行在室內“見而避之”,長者隨口說了一句:人從門內閃。景行應聲而對:公向水邊沿。恰好王先生有位客人在側,聽後讚賞不已。元延佑二年(1315 年)登進士第,曆官會昌、永新州判,撫州路總管府推官,轉湖州路歸安縣尹,“所至皆有惠政”,離任時,“民皆立石頌之”。最後以翰林待製致仕,入《元史·良吏傳》。東裏,泰和地名,居城東之北,清溪之上。清溪,原係泰和始祖允素執教定居發祥之地。“祖公榮,父子將,皆不仕,皆以文學行誼重於時。”(同上)。可見楊士奇的祖先還是封建官僚,隻不過到了他的祖、父這裏,才下降為一般的封建知識分子。一三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楊士奇就誕生在泰和縣(古稱西昌)澄江鎮東裏的這樣一個普通人家裏。士奇的父親名子將,諱美,一諱順,生元統二年(1334)三月初四日。原係景行次子公辰三子,繈褓中以景行命為公榮嗣子,文學斐然,性至孝。時值元朝後期,到處兵荒馬亂。元至正二十一年辛醜(1361),其叔父楊公武死於“寇”。子將不顧安危,去收葬叔父,被“寇”所執,問子將“你為何不出走?”子將手指叔父的屍體說:“這是我叔父,聽說他被害,返回來安葬他。”“寇”重其義,竟釋放了他。安葬叔父後奉父命避兵於深山中,那時子將27歲。迨父母死後不久,便又“攜家避亂於袁州”(譜載)。

  元至正丁未(1367),子將病重,想到“先人德義之事不可泯而無傳”,於是在臨終前三日,奮力撰寫了《楊氏家傳》,稿成,叫其弟子超謄錄,當子超謄錄完給他過目時,他已入彌留之際,當晚便謝世了,時為元至正丁未(1367)農曆四月十九日,享年僅34歲。那時士奇一歲四個月。由此,士奇的家境日趨衰敗。這一方麵是由於元朝末年蒙元貴族的腐朽統治,嚴重破壞了當時的封建經濟,而以江南遭到的摧殘尤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激起了農民的反抗,全國各地到處掀起了農民起義的浪潮,在元朝的主要力量被摧毀後,江南又出現了列強爭雄的局麵,而江西則成了朱元璋與陳友諒決鬥的主要戰場,內戰的毒焰吞噬著百姓的家園,百姓們生活更加困頓不堪。父親的亡故,剩下孤兒寡母,士奇家的境況愈加淒涼。士奇四歲時,母親改嫁給了本縣羅性(字子理)。於是士奇也隨母下堂,改姓為羅。羅性為縣城東廂人,明朝初年,按詔令在郡縣立學時,聘為泰和縣學教諭,洪武四年鄉試中舉,因學識德行出眾,被敕免會試,直接任命為德安府同知。這樣,幼小的士奇就跟隨繼父、母親一起到了德安。幼年的士奇是個極聰慧的孩子,平時他“偶對語多奇絕”,曾被親友們稱為“千裏駒”。但他也是個自尊心相當強的兒童。每年清明、冬至,羅府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禮儀,凡羅家子弟一應參加,唯獨不叫士奇。當士奇六歲時,私下裏向母親問個究竟,母親向他哭訴了自家的身世及父親死後的艱難經曆。孤寒的身世,易姓的羞辱,以及封建孝道的影響,使士奇過早地成熟了。他仰慕自己的祖先,懷念早逝的親父,以及一聽到祖父和父親的名字便潸然淚下。七歲時,他偷偷地在一間客室中設立了先祖神位,拿磚塊作靈位,用虔誠的禮儀跪拜祭祀三世祖先。他天天早晨如此,時間一長,這事被人發現報到繼父那裏。一天清晨,士奇又來到小屋中拜謁,他繼父攜母親一起在窗外偷看,見他那進退跪拜的樣子,繼父感動得流下了眼淚。羅子理也是個讀書明理的正直知識分子,他看出士奇性格極其剛強,很理解孩子的心情,因此事後便命士奇恢複了楊姓,並親自把楊家祖先的家世告訴了士奇,勉勵他努力上進。但是不久,不幸又一次降臨到士奇母子頭上,羅子理“坐擅用棗木染軍衣,謫戌西安”《泰和縣誌·羅性傳》。於是便打發士奇母子回到了泰和楊氏老家。

  幾年無主的故園,已是一片蕭索,家境更加敗落。“餘少時汲杵臼之事,皆親執事(楊士奇作《慈訓錄》)。剛剛九歲的士奇,由於整天喝粥,餓得連打水杵米的力氣都沒有,但是貧家出孝子,少年的士奇已經深深懂得做人和讀書的重要,學習也更加發奮。他每天早晚幫母親做事,日裏讀書。他學習非常認真,據載:士奇在書院“讀書作字,心不外馳,諸生以弄事,百方挑之,未嚐一顧。暮歸,挾書冊獨行,道間步履徐徐,貌如有所見者。道旁觀者,嘖嘖以語其子弟曰:若曷不為然哉!”(《泰和縣誌·楊士奇傳》)這段文字生動地為我們描繪出幼年士奇刻苦學習、言行謹慎的風貌。士奇這種性格的形成,是深受母親影響的。楊士奇的母親姓陳,名元貞,又名開年,本縣柳溪陳以靜先生之女,是一個書香門第出身的閨秀,十六歲嫁到楊家,二十九歲孀居。生於元朝至元五年己卯(1339)二月十六日,終於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六月十三日,享年60歲。她從小曾從父兄念過書,當兄弟們講論詩書時,她很留意旁聽。對於《孝經》、《大學》、《論語》、《孟子》諸書都能背能解,對古往今來的史事,也能記下很多,有獨立閱讀和思維能力。她通曉詩書大義,每天都要親自教授士奇“以先世文學行誼之盛”,激勵士奇的上進心,因而士奇也更加勤奮自勵。他把母親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日子久了便積累成冊,編成一本《慈訓》。母親的言傳身教陶冶著士奇的稟情,因此直到他後來當了高官,仍在文中念念不忘老人家的“保育教訓之恩。”(《楊氏祠堂複建記》)慢慢地,士奇這種持重好學的精神,博得了一位老先生的青睞,這人就是士奇母親的伯父陳先生。陳先生曾經教過士奇的父親,是位博學的宿儒。他看出士奇很有出息,能嗣父誌,非常愛重,於是“召而教之”。後來甚至不管走到哪裏都必帶著他。由於戰亂家貧,士奇沒有書,所學的《五經》、《四書》、《左傳》都是自己一筆一劃手抄的。母親見他這樣用功,高興地說:“我兒可以繼承祖先的事業了!”的確,士奇沒有辜負老人們的希望,不幾年便學業大進,到了十二、三歲時就已經名傳四鄉了。十五歲時,他就應地方之聘開館授徒,從此他便開始了二十年的教書生涯。

  士奇幼年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這些接踵而來的遭遇卻激發了他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艱難的生活也磨煉了他的毅力,增加了他對民間疾苦的了解,同時,他母親和叔外公的言傳身教,《四書》《五經》的熏陶,使得那種立誌成名、振興楊家的孝道觀念和為之緊密相連的關心百姓和忠君思想,成為他一生活動的核心和準則。總之,他完全按照一個標準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模式成長起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