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冬
我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海外,數據至今都未能得以理清。此前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一千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國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一百餘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流失的文物大多數藏於民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則是:在四十七個國家的二百多家博物館中共有中國文物一百六十四萬件,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也有館藏數量的十倍之多。
國家文物局文物信息谘詢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目前就流失海外文物的數量而言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媒體及網絡上流傳的說法並不可靠。
據工作人員講,他們曾向發布這些數字的單位進行查證,但這些部門均表示自己沒有公布過這些數字。中國文物信息谘詢中心的職責之一是“搜集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有關資料,建立專門的信息數據庫”,但由於資金、技術及人力等方麵的原因,數據庫至今沒有完成。
北京大學考古係教授齊東方說,流失海外文物的數量是很難統計的,僅就海外一些大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而言,數量也是無法統計的。一方麵原因是這些海外大博物館的庫房數量不對外公布,另一方麵由於一些博物館文物尚未整理,他們可能自己都不清楚文物的數量。
無論具體數字是多少,在海外的中國文物超過一千萬件,業界已經達到共識。這一千多萬件“海外藏文物”幾乎涵蓋所有文物種類,包括書法、繪畫、瓷器、陶器、雕塑、銅像等各類珍品。
流失文物應該是指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前,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國外的文物。
在當下的海外民間文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則來自走私。最近幾年文物走私情況未見好轉,走私已經形成了“一條龍”作業。陝西、山西、河南等幾個文物主要省份,有的東西第一天挖出來,第三天就到了香港。
目前實現流失文物回歸主要有依法索回、國家購買、民間購買及捐贈等方式。回購是比較常用的市場手段。但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在資金的運作上都顯得捉襟見肘。幾年前,一件五代時期錢王手簡的下半卷在紐約拍賣市場上露麵,浙江省博物館想要購藏與館藏的上半卷合為一體,但最終因財力所限未能“奪回”。
為了搶救流失散文物,從二○○二年起,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了國家重點文物征集專項資金,每年撥付五千萬元人民幣用於征集流失海外文物,當年就動用經費中的二千九百九十萬元人民幣,購回流失文物精品宋代米芾手書《研山銘》,成為專項資金的開山之作。但由於資金有限,現階段中國隻能收購少量有代表性的、文物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大量文物仍無力收購。在文物無價的國際流通市場,五千萬元人民幣如同杯水車薪。
近年來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花費二億多元人民幣回收了二百零四件文物。據此計算,回收一千萬件就至少需要十萬億元人民幣。但國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館征集經費總共不過一百萬元,中國現有各級文物部門所屬的博物館約一千二百家,一些國家級博物館一年也隻有少量可憐的幾十萬元征集費,省級博物館僅有幾萬元,這樣的經費,連一件像樣的明清官窯瓷器都買不到。
流散在海外民間的文物通過回購有可能回流,但文物一旦進入國外博物館,就很難再追回來。依法討還,因為可能牽涉遺留曆史問題或別國法律限製而變得十分困難。
僅有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財產和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這兩個國際公約,又因其本身的不完善,使得討還難上加難。
雖然眾所周知,中國的很多珍貴曆史文物是戰爭期間流出國門的,但界定一件中國文物的來曆合法與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二○○二年,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十八家歐美博物館聯合發表聲明,反對將藝術品特別是古代文物歸還原屬國。台灣《中國時報》引述英國大英博物館副館長帕奈特的話說,大英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都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因此不會輕易忍痛割愛,不會退回所謂原屬國。
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應該說是一件令人稱頌的公益事業,但因有些政策不配套,有的民眾不理解,一些國寶的回家之路仍然曲折。二○○○年,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德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將四件一八六○年被英法聯軍掠奪出境的圓明園文物十二生肖中的豬首、牛首、猴首及虎首公開拍賣。北京保利集團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參加競拍,以高價買回流失文物,雖然結束了國寶流落異國的生涯,但由於成交價過高,一度引起非議。
值得關注的是,來自國內的民間買家則十分活躍,不少藏家願意花大價錢買好東西,特別是一部分民營企業家。在各類拍賣會上,國內的企業家們出手之迅速、之大方,讓外國人都自歎不如。此前有報道說,浙江慈溪徐龍食品集團僅二○○四年就三赴海外,購回價值三千多萬元的中國文物;而一位專門收藏東漢青銅鏡的民營企業家,已擁有鏡子四百多塊,超過了國內任何一家博物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和中國曆代大收藏家相比,新興的文物收藏者中,很多人文化底蘊不夠,為鑒賞而收購文物者寡,為積累財富甚至炫耀財富而收藏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