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節 建立莊園

  早在赤壁戰役之前,魯肅剛剛投奔孫權的時候,就給孫權做過一個堪稱東吳版或魯肅版的《隆中對》:“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為孫權所做的戰略規劃的目標,比孫策臨死前的政治遺言更進一步,是要孫權像劉邦一樣建立自己的帝國,最後一統華夏。過程是分三步走,首先保有江東,然後趁曹操無力南顧,占據整個長江流域,再北伐中原,統一全國。

  隻是當時的孫權坐在江東,還戰戰兢兢,哪裏有一統中原的理想和野心。孫權聽完魯肅的宏偉規劃之後,內心狂喜,嘴上卻淡淡地對魯肅說,我隻能盡一方之力,輔翼漢室而已,您所說的帝王偉業,恐怕是我力不能及的。

  現在不同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竟然被俺老孫打回老家去了。即使沒有什麽雄心、野心,心中樹立一個目標、懷裏揣上一個理想,總是可以的吧?即使不好公然放眼全世界,悄悄地胸懷全中國,總是可以的吧?

  曹操退回北方後,南郡的江陵還是被當世名將曹仁、徐晃占著。既然曹操不讓孫權占據江夏,孫權當然也不會讓曹操占據南郡,雙方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同時占據南郡和江夏,才算完整意義上占據了荊州,占據了長江中上遊;才算扼住了中國地緣政治的咽喉;才能進可攻,退可守。

  周瑜又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劉備的幫助下,打得很艱苦,打得很慘烈,死了很多人,公元209年占領江陵,把曹操的勢力逼出長江流域。名將之花周瑜,就在江陵之戰中胸部受了重傷,於次年去世。

  魯肅接替周瑜以後,在劉備的堅決要求下,建議孫權把江陵給劉備駐軍。這就是曆史上劉備的“借荊州”。江陵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當時是南郡的治所,在戰國時期叫做郢,曾經作為楚國的首都。

  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就知道,湖北省的襄陽市(三國時的襄陽)、荊州、鄂州(三國時的武昌)兩兩之間直線相連,成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樣一來,曹、孫、劉就在這個三角形上各占一個角。

  幾何上、結構上,三角形是最穩定的。戰爭中的地緣戰略上,三角形也是最穩定、最持久的,其中的任何一家要改變這種穩態,另兩家都不會答應。這個地緣政治和戰爭中的幾何原理,不妨稱之為古氏定理。此後在關羽的襄樊之戰、劉備的夷陵之戰中,各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較量以及戰役發動者的悲慘結局,都是這個古氏定理的生動案例。

  其實,魯肅之所以把“荊州”借給劉備,並不是《三國演義》裏渲染的那樣,是出於魯肅的窩囊、老實、短視。在三國時代,魯肅是搬一遍手指頭就能數著的政治家,他的“出借”,當然有他的道理。

  世間沒有免費的午餐。魯肅把“荊州”給劉備,一是為了鞏固孫劉聯盟,這是政治賬;二是與劉備分攤來自北方曹操的軍事壓力,這是軍事賬;三是迫不得已,劉備不得到江陵,會跟孫權玩命,這是外交賬。這個時候的劉備今非昔比了,已然成了一支獨立而重要的力量。魯肅做出這樣的計算,豈是窩囊、短視的舉措?

  公元215年,曹操將主要力量投入西方的漢中戰場,孫、劉兩家在荊州的壓力減輕,孫權立馬向劉備索還“荊州”。孫、劉之間為了南郡領土,差點大打出手。此時曹操已占領關中、漢中,劉備北邊受到巨大的壓力,隻好妥協,與孫權平分荊州了事,也算是初步劃分了國界。

  可見,魯肅“借”“荊州”給劉備,真的不是出於什麽高尚的動機,更不是因為魯肅的愚蠢短視。劉備敢要“荊州”也自有他的道理。一切都基於現實利益和當前形勢。

  公元217年,孫劉聯盟的締造者和維護者魯肅辭世。

  劉備的坐大,讓孫權食不甘味,坐不安席。三年前劉備占領益州以後,強大到足以單獨或與曹操聯手威脅孫氏集團的時候,孫權就背離孫劉聯盟,向曹操靠攏,於本年度歸順中央政府,但仍然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

  孫權這個人,政治上是沒什麽宗旨,沒什麽定力的,他奉行的是有奶便是娘——當然,不能光批評孫權,劉備、曹操他們也是如此,曹操還把無奶的獻帝也當成娘。

  小孫的臥榻之旁,豈容老劉酣睡?隻是時機未到而已。

  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占領漢中,王袍加身。關羽北伐襄陽、樊城,試圖占據荊州三角的兩個角。孫權驟然翻臉,悄然出手,頭頂砸磚,背後捅刀。呂蒙巧施妙計,白衣渡江,端了劉備在荊州的老巢。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試圖奪回荊州三角的一個角。次年大舉伐吳,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劉備狼奔豕突。孫權把劉備的勢力徹底逐出荊州,將益州的東方門戶封得死死的。

  公元224年,即劉備死後一年,諸葛亮意識到,蜀漢帝國快要窒息而死,便主動地與東吳再次結盟。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兩家在地圖上興高采烈、客客氣氣地瓜分了曹魏帝國的領土(想象一下,今天你拿著世界地圖,在美國版圖上的某處大筆一揮,做幾個記號,便宣布美國的若幹個州歸我所有,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不瘋掉才怪)。

  孫、劉之間在荊州的時戰時和,時和時戰,大致如此。

  從赤壁之戰到孫權稱帝的二十餘年間,同樣持續不斷的,是孫權與中央政府(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前)、曹魏帝國在江、淮之間的拉鋸戰。

  打個比方來說,曹操像一個巨人,橫躺在北中國,劉備啃曹操的P股,孫權則卡曹操的脖子,弄得老曹兩頭癢癢,好不難受。當孫、劉兩家弄得曹操不能動彈的時候,相互又在荊州狗咬兔子,或者兔子咬狗。

  因為荊州是東、西、北三股勢力較勁的策應中樞,孫、劉、曹三家,其中的任何兩家,都絕不會讓第三家獨占荊州。

  東麵,公元211年,孫權將大本營搬至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築濡須塢(在濡須水築軍港碼頭,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公元212年,曹操進攻濡須塢,打個照麵便撤退。

  公元214年,孫權攻皖城(揚州的廬江郡治所,今安徽省潛山縣),俘獲曹操的廬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太守朱光及人口數萬。

  公元215年,孫權親征合肥,不克而還,在逍遙津差點被張遼幹掉。

  公元216年,曹操再攻濡須塢,虛晃一槍,班師回朝。

  公元217年,孫權投降曹操,準備與關羽在荊州決戰。為了對付劉備,東方的和平維係到公元222年。

  公元223年春,在夷陵之戰中戰勝劉備的孫權反誌又露,曹魏帝國派曹真侵江陵,曹仁侵濡須,均被孫權擊退。

  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親征廣陵郡(屬徐州,今江蘇省揚州地區),感歎一番“彼有人焉,未可圖也”,撤軍。

  公元226年,曹丕死,孫權征江夏,不克而還。此時,荊州三個戰略要地襄陽、江陵、江夏全被曹魏占領。經過十四年的拉扯,才達成當年曹操南征荊州的設想。蜀漢帝國和東吳王國的命門都被關死。

  既然命門已被關死,孫權就可以關起門來做皇帝了。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稱帝建國。

  對於孫權的稱帝,為什麽要在前麵加上“終於”一詞呢?

  三國當中,最早稱帝的是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在當年的十一月便篡漢自立。劉備也急不可耐地於次年稱帝。孫權一直到公元229年,在劉備稱帝八年後才黃袍加身。在稱帝這件事情上,孫權有足夠的耐心,的確不像他的父兄那麽“果躁”。

  有耐心,也可以理解為沒信心。孫權這樣做,自有他的道理,自有他的苦衷。

  孫權的稱王,不是稱王,是封王——公元221年被曹魏帝國封為吳王。這時候的孫權,麵對劉備的舉國討伐,隻好向曹魏稱臣,隻能在曹魏帝國的羽翼下做一個屈辱的藩王。

  即使夷陵之戰大敗蜀漢以後,孫權仍然找不到稱帝建國的法理上的依據。孫權既不能像曹丕一樣借殼上市,又不能像劉備一樣借屍還魂,隻能等待時機,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找到一個適當的機會,強行突破。

  “國際”形勢終於有了變化。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吳蜀重新結盟。蜀漢帝國也不再堅持“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這一套,孫權再也不會兩麵受敵。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孫權卸去了稱帝最後的心理負擔。

  孫權延遲稱帝的另一個原因,是讓他頭痛的山越。所謂山越,就是居住在江南山區(如今天的贛東北、皖南、浙西北等地)的土著,這些土著開化程度很低,難以接受“文明”統治,拒絕繁重的捐稅、徭役,經常作亂,導致孫權後方不穩。

  既然後方不穩,前方就不能公然樹敵,尤其不能樹兩個敵人。所以,從公元217年到223年,孫權的政治路線一直搖擺不定。一會兒與劉備講和,與曹操開戰;另一會兒與曹操講和,與劉備開戰;兩邊忽悠,自說自話,自強自大。

  有學者說過,曹操把皇袍當襯衣穿,劉備把襯衣當皇袍穿。孫權呢?自己做一件皇袍,先反著穿;條件成熟了,再反過來穿,反反得正。這種說法,有趣、有味、有理。

  這就是孫權的建國道路,或者說,孫權的武裝或軍事建國道路。這個武裝建國道路,是孫氏父子從東漢的臣子,演變成地方軍閥,再成為曹魏藩王,最後稱帝建國之路。

  這是相對於“國際”方麵而言的。“國內”方麵,則有一個政治勢力、組織架構、權力分配的培育、磨合、整合過程。有學者把這個過程叫做孫氏政權的江東化。孫氏政權的江東化,也可稱之為孫權的政治建國道路。

  跟隨孫堅、孫策南征北戰打天下的老班底,大多來源於江淮之地,如周瑜、程普等,有學者把這一幫人稱為淮泗將領。在孫策渡江前後,有一批北方的文化人避亂於江東,如張昭、諸葛瑾等,有學者稱他們為流亡北士。這些流亡北士,寄寓於當地政府官僚或當地有錢、有權、有勢的土著——江東士族,如虞、魏、顧、陸四大家族。

  拿易中天先生的話來說,淮泗將領是槍杆子,流亡北士是筆杆子,江東士族是錢袋子。與任何一個政權一樣,孫吳政權的建立、生存、發展,對槍杆子、筆杆子、錢袋子哪一樣都離不開。

  對於江東士族來說,孫策及其帶領的淮泗將領,無疑是入侵者,因為這些將領們要再一次瓜分他們的利益。孫策能很快平定江東,最大的原因,恐怕不在於作戰的勇猛,而在於軍紀的嚴明。孫策軍隊紀律的嚴明,給了江東士族一個希望:這幫入侵者不會對他們做毀滅性的掠奪。所以,江東士族的抵抗,不會太堅決、太頑強。孫策就能橫掃江東如卷席了。

  孫策依靠槍杆子征服了江東。而孫權要在江東長期立足,就要治理好江東。如此,則不僅要抓住槍杆子,還要依靠筆杆子,捏住錢袋子。

  早期,武力征服是主要的,主要依靠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來做。慢慢地,由流亡北士將淮泗將領和江東士族調和、穿插、融合起來,最後過渡到江東士族身上。

  東吳政權前期的統帥依次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人事安排,並不是單純的所謂人事安排。除了軍事上的需要,還有政治上的考慮。政治需要就是利益需要。利益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土地上獲取而來。

  既然孫策兄弟占有了江東,並定下“坐斷東南觀成敗”的“國策”,就必須依靠、利用江東這片土地,也就是必須最終依靠、利用、團結這片土地的主人——江東士族,這些江東士族,同時又是江東的大地主。除非,孫權全部消滅這些江東土地的主人,或把他們的土地全部掠奪過來——孫權是不可能這樣做的,也是做不到的。

  如此,孫氏政權必須江東化。

  所謂孫氏政權的江東化,就是孫氏家族擁有所有權,但把江東這片土地的治權交給江東士族,並由江東士族主宰政治利益(如輿論控製權和仕途壟斷權)和經濟利益的分配權。

  周瑜死於公元210年(36歲),魯肅死於公元217年(46歲),呂蒙死於公元219年(42歲),呂蒙之後便是陸遜。周瑜是淮泗將領的代表,魯肅和呂蒙屬於流亡北士,接替呂蒙的陸遜所屬的陸氏是江東最大的士族。

  說到這裏,又會產生一個曆史的“如果”:如果周瑜不早死,假如再活二十年,活到公元230年(56歲),孫權的政權怎麽江東化?周瑜該怎麽辦?孫權又該怎麽辦?看來,一個人的早死,對家庭、家族來說,無疑是不幸的。但,對於他所在的團隊,即使他是領袖人物,早死不一定是壞事。

  當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時,陸遜為東吳統帥已十年,江東士族子弟在吳帝國政府為官者,數以千計。

  這個時候,“國際”和“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孫權便把反穿多年的皇袍再反過來,扭扭捏捏又瀟瀟灑灑地、躲躲閃閃又風風光光地做起皇帝來。

  孫權稱帝時,48歲,距19歲接過父兄基業,已整整30年。三十年的光陰,使一個英俊少年,變成了一代雄傑;一個英俊少年,將父兄的割據基業變成了堂堂帝國。小孫確實不賴。從個人資質、資曆來看,老孫要做若幹年皇帝,也沒什麽不可以。

  孫權在父兄基業的基礎上,用了大半生的時間,浴血奮戰,建立、鞏固了自己的帝國。

  48歲以前,孫權走過的道路,是一條艱辛的建國之路。48歲至60歲,孫權使用一切手段,鞏固自己的帝國。60歲以後,孫權所走的路,則是一條血腥的毀國之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