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英武偉岸,功夫了得,忠心耿耿,大義凜然。
趙雲可能是《三國演義》塑造的諸多著名的藝術形象中,最接近曆史原型的一個。當然,這個曆史原型到底怎樣,本身也難以確定,隻能以史料的記載為準。
《三國誌·趙雲傳》全文隻有四百字左右,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合做一傳。《三國誌》裴鬆之注引《雲別傳》對趙雲的生平事跡記載較為詳細。
趙雲出生於公元158年(劉備生於161年),卒於229年,享年72歲。趙雲起先跟隨中郎將公孫瓚在幽州抗擊烏桓(今華北北部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叫烏丸),劉備投奔公孫瓚後,公孫瓚派劉備(其固有部隊約一千人及小隊烏桓騎兵)隨田楷助徐州牧陶謙拒曹操,趙雲為劉備的騎兵分隊隊長。劉、趙在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陶謙死後,劉備領徐州牧,趙雲回幽州公孫瓚處複命,兩人就此分手。
公孫瓚此人,出身世家,又讀過書,“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率領的是烏桓鐵騎,敢衝敢殺,號稱“白馬將軍”。趙雲有些樸訥少言;武功在北方胡騎中可能也不算突出,公孫瓚可能有些瞧不起趙雲,至少沒有重用他。趙雲也看出公孫瓚非成事之主,便借奔兄喪離他而去,後投奔袁紹。
真是無巧不成書,不是兄弟不聚頭。在袁紹處,趙雲碰到了落難的老朋友劉備(公元200年,劉備失徐州後,官渡之戰前)。劉備受袁紹派遣,帶著趙雲,到汝南(河南省東南部)一帶聯絡黃巾餘部,以騷擾曹操後方,兩人借機脫離袁紹。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一路追隨而來。在汝南,劉、關、張、趙終於散而複聚。
什麽叫緣分?這就是緣分。
在汝南,劉備頂不住曹仁的壓力,於公元201年投了荊州牧劉表。從此,兄弟們不離不棄,不死不散。
趙雲的成名之戰,在於當陽(今湖北省當陽市)長阪救後主。“及先主為曹公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這是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赤壁之戰前夕)時的事情。
《三國誌·趙雲傳》的這段記述,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在《三國演義》中卻描寫得起伏跌宕、轟轟烈烈,連在高坡上指揮戰鬥的曹操,看見身抱幼兒、揮舞銀槍、所向披靡的敵軍虎將,竟下令不得傷害,欲生擒之,以為己用。
孫夫人不辭而別回江東時,欲劫持劉禪同往,趙雲又截江奪阿鬥。所以,陳壽在趙雲的傳記後評注道“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陳壽將趙雲比作劉邦的衛士、車夫灌嬰之類的忠勇之士。
因為趙雲的忠勇,因為趙雲的可愛,曆朝曆代的許多作者和讀者都為趙雲在劉備集團中的待遇抱不平。
劉備平定荊州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劉備的任命,自然沒有曹操的中央政府的任命文件)。這個“翊”字,是護衛的意思。劉禪接位後,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這裏的永昌亭侯是爵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是名號或官號而不是官職;中護軍才是實職,大致相當於現代的中央保衛局局長。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與鄧芝率軍駐箕穀,為疑軍,失利,貶為鎮軍將軍,次年卒,多年以後追諡順平侯(縣侯)。
從趙雲的履曆來看,跟隨劉備之後,其主要工作是保護劉備的大本營及其家眷,屬於內臣,與那些攻城野戰的將軍們,如關、張、馬、黃等,工作性質是不一樣的,工作業績的評定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終其一生,趙雲沒有關羽、張飛甚至沒有馬超、黃忠之輩榮耀、風光,其實是很正常的。
既然趙雲的職責是保護大本營,那麽,《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救後主、救主母,隻不過是趙雲的本職工作。如果在戰鬥中丟了他的保護對象,是要承擔責任的。曹操追劉備的,是日行三百裏的五千鐵騎,如果《三國演義》的記述真實的話,值得佩服的反倒是曹操,沒有曹操的愛才惜才,恐怕十個趙雲也死於亂箭之下、刀槍叢中,劉禪也成不了日後的阿鬥皇帝。
劉備稱王之後,以關羽為前將軍,張飛右將軍,馬超左將軍,黃忠後將軍。趙雲位在關、張之下,世人覺得合情合理;而位次於馬超、黃忠兩位半途參加革命的降將,世人就覺得劉備不公,為趙雲不平了。
其實,劉備的人事安排,除了政治考量(各派係、各大實力派都要照顧到)以外,單從賞功的角度,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就是上文說的,趙雲是內臣,不能與野戰之將相比。一台戲中,總有人在台上顯風光,有人在台下跑龍套。戰爭中,總有人在前方拚殺,有人在後方奉獻。
無疑,劉備是信任、感激趙雲的。實際上,趙雲從來也沒有計較這些政治待遇問題。劉備挑選趙雲做這份工作,除了趙雲的能力以外,與趙雲這種秉性忠厚、老成持重、不貪財好色的品性德行有關。
劉備稱帝(公元221年)的次年,舉國伐吳,趙雲切諫,劉備不從。趙雲年過七旬,參加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戰(公元228年),失利被貶。這是趙雲一生中最不爽的兩件事,但趙雲還是默默忍受。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趙雲意見的不受重視,除了劉備的大頭症發作,聽不進臣下的忠言直諫以外,是不是與趙雲的內臣身份有關呢?這也難說。
對於劉備而言,如果關、張是兄弟,趙雲像什麽?我看,趙雲像是忠厚老實、勤懇聽話的表哥。